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3/0/11bd21aa5d2g214.jpg 个旧地处云南哀牢山脉南麓,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城市之一。个旧是一座演绎千年璀璨锡文化的历史名城,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著名辞典早就把它称为“锡都”。它产锡的历史最早载于《汉书·地理志》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世界出产锡金属最早的地区之一。
http://1804.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2/28/11bd216f8a4g213.jpg
1960年巴金为了亲自看看他创作的《砂丁》的原生地,又专程到锡都个旧住了6天,并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个旧的春天》、《忆个旧》等散文。http://1803.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3/0/11bd218a3d6g213.jpg
著名彝族作家李乔(1908—2002)少年时代在个旧当过砂丁,并于上世纪30年代写了许多散文、小说,从《我的走厂》、《在个旧》、《个旧厂》到《锡是如何炼成的》都是根据他在个旧的生活体验创作的。是个旧最早给了李乔以丰富的创作源泉。http://1834.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3/0/11bd2187747g213.jpg
新中国建立后,一批部队和地方作家先后来到个旧,一篇篇取材于个旧地区各民族生活斗争的作品,如白桦的短篇小说《竹哨》,苏策的长篇小说《红河波浪》等等,都引起了全国读者的注意。可以说,上世纪50年代从云南走向全国的一批作家,他们最初的创作都是从个旧开始的。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2/29/11bd21977acg214.jpg
1982年个旧市文联和《个旧文艺》创办了面向全国的“刊授创作中心”,由编辑部主任、作家蓝芒主持。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2/29/11bd219eb2dg215.jpg
1983年3月,“刊授创作中心”邀请了丁玲、杨沫、白桦、茹志鹏、刘心武、蹇先艾、李乔、苏策、陈明、王松、王安忆等著名作家到个旧,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刊授学员代表讲学,并在个旧市的宝华山上栽下一片绿色树苗。这也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西南边疆一次盛大的影响深远的文学活动。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2/29/11bd219e590g214.jpg
景区内的“五角草亭”,蕴含了华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三道不同书题的“人字门”,暗喻了“三人行,必有我师”。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2/27/11bd218009cg214.jpg
“人字门”下的一行脚印,是作家们拓下的脚印,明喻了作家的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有意为走进学海的“标志花坛”,主干道含“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之意,小路暗喻“艰难曲折”。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2/28/11bd2167fa1g213.jpg
“文学林”中的文房四宝,除了砚池外,其它笔、墨、纸三宝及配具笔筒、笔架、笔洗等文人用具,均以雕塑和浮雕的表现手法进行布局。http://185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2/27/11bd21815f0g214.jpg
林中长廊有老一辈作家为个旧修建“文学林”而留下的“文学群英签名碑”,有丁玲和白桦寄语个旧文学青年的手书石刻。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2/29/11bd219c97bg215.jpg
在“文学林”中,还有在历届高考中10名个旧高考状元小记名碑刻,不过,在高考状元小记的后面,还留有一大片刻名的空白位置,期待着下一代锡都儿女留名在这千古榜上。 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3/0/11bd21ac0d7g215.jpg
时隔20年后的2004年,同样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个旧市为召开第二次文代会和迎接当年在文学林植树的白桦、叶永烈、彭荆风、苏策、蓝芒等著名作家重返个旧。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2/29/11bd2178477g213.jpg
作家们在个旧的日子里,应邀参加了由巴金先生题写的“金湖文化广场”落成典礼,专程到宝华公园参加了“文学林”的修复揭碑仪式,看望了已经成长了20年的那片“文学林”,并众手合植了一棵富有个旧特点的亚热带树种董棕树。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2/29/11bd219938eg215.jpg “在桃色的云里面我飞过来了,沿路都是一样的桃树林哪!我又是踩着油菜花的黄色的、白色的海涛浮过来的,我的心就像浮在云的上面,海的上面,轻得很啊!舒服得很啊!”
(引自“丁玲讲话”)http://185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3/0/11bd218560cg213.jpg
从1983年3月到现在,24年过去了。当年为“文学林”题名和亲自来个旧讲学、种树的沈从文、丁玲、蹇先艾、杨沫、李乔、茹志鹏都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声音犹在耳畔,他们播下的文学种子已经发芽、开花、结果,他们栽下的树苗已经长成郁郁葱葱的文学林。如今,文学林已成为锡都人民景仰和引以为豪的文化圣地。 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2/27/11bd21630f3g213.jpg
“……也许这样吧,我的心还留在个旧,所以我以为我的脚也在个旧了。”
(引自《个旧的春天》)
“未来的确太美好了,我们不需要大胆的设想,也可以为这个遍地黄金的锡都,安排一个无限光辉的前程,眼前这个小小的金湖,有一天也会像西湖一样的美丽,那样地全国知名。” (引自《忆个旧》)
“……我过了多少兴奋快乐的日子,可是我从个旧带来的温暖和热情,至今还在我的身上和心上发光发热。”
(引自《忆个旧》)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2008/7/16/22/28/11bd218813ag214.jpg 正如巴金老人赞美的一样:“个旧并不是一个偏僻的小城市,它是中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