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无尘的获奖童谣触摸童谣的脉络 [转载]从无尘的获奖童谣触摸童谣的脉络](//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从无尘的获奖童谣触摸童谣的脉络
红 帆
童谣是我国传统民间歌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兼有文学、音乐和游戏等形态特征,它既能使少儿在吟诵过程中认识事物,学到知识,懂得人伦道德、处世哲理,又能在一种嬉戏的气氛中尽情地流露出少儿的自然天性,从而达到健康身心,启发人生的作用。但是,毋庸讳言,童谣在这个时代的生存机会和命运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祖辈们不同,在当代儿童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记忆”中,童谣似乎已经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这其中的原因自然十分复杂。而对于当代的童谣创作者们来说,他们的所有坚持和努力,也就因此被赋予了某种宿命和惨烈的意味。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童谣的创作与发展,得到了中央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童谣评选揭晓,大赛共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40名。在10位一等奖获奖者作者中,湖南岳阳青年作家谭哲(笔名无尘)格外引人注目,她的童谣《露珠儿》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引起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这些天对于无尘女士来说,可谓双喜临门,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刚刚出版了她的童诗儿歌作品集《小数新娘》,接着童谣《露珠儿》又在全国获得一等奖,这对于2009年才开始步入儿童文学创作的无尘女士来说,是可喜可贺的。然而,短短两年的创作历程,就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绝非偶然。这和她“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奋,“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是分不开的。两年来,无尘阅读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章,潜心创作了一大批质量上乘的童话、童诗、儿歌以及文学评论。同时她还虚心向前辈学习与请教,并带着儿子远涉上海,拜访了著名儿童文学家圣野先生。这些,都为她日后的儿童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尘女士是一位热衷于儿童文学事业的人,她不但自己潜心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心编排每一期的《儿歌童诗》电子杂志,为众多的儿童文学作者搭建展示作品的平台,从而团结和带动了一大批儿童文学作者,为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仅凭这一点,就值得令人钦佩和慨叹!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现在,我们回过头再来欣赏无尘女士的这首获奖作品《露珠儿》,我们会很自然地相信,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已经达到了质的飞跃。
露珠儿,本事大,
抱着太阳去玩耍。
荷花叶上滚啊滚,
像个球儿亮花花。
风儿跑来踢一脚,
飞上天空变云霞。
这首童谣想象奇特,生动活泼,童趣盎然,巧夺天工。明快的节奏、流畅的语调、优美的旋律……无不显示作者的文学功力。我认为立意高、语言美、趣味足、意象新是这首童谣的最大特点。作者摒弃了以抽象的标语口号代替形象思维的弊端,远离了“公式化,概念化,成人化,说大话,说空话,说绝话。”(张继楼语)的不良现象。从而使这首童谣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首童谣写露珠,与一般的写露珠的作品不同,立意比较高,不是写露珠被太阳晒干,而是描写它抱着太阳玩耍、滚在荷叶上像亮球、飞到天上变云彩,写出了它的自强、快乐、奉献,角度很新,催人奋进。”我觉得金波先生的评语十分中肯,并不过分。既没有言过其实、拔苗助长,也包含着前辈对文学新人的殷切期望。有人认为儿歌童诗浅显、直白,创作容易,这种观点是及其错误的。正因为儿歌童诗的浅白、单纯,必须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才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不久,小学生诗歌节引发了江苏卫视等众多媒体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诗歌节推选出的好诗中,应该少一些“深刻”、“寂寞”的作品,多些童真、童心、童趣;也有人表示,真实是创作的根基。虽然讨论的是孩子们写的诗,但我们写儿歌童诗的成年人也应该去思考:怎么写儿歌童诗?什么样的儿歌童诗孩子们才真正喜欢?我想,无尘女士的这首获奖童谣作了有力的回答。
什么是童谣?童谣和儿歌有什么区别?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据史料记载,童谣最早出现在尧帝时期,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老百姓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串话、绕口令、数数歌、问答歌等,念起来句句押韵,声声上口,很受孩童的喜爱。所谓“合乐为歌,徒歌为谣”,是我国传统文艺中的一大特色。“歌”与“谣”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诗经·魏风》中说:“以之忧矣,我歌且谣”。
说明两者存在着不同的内涵。但两者自古以来便具有许多相同之处,“谣”之所以被称作“徒歌”便是很好的说明。“谣”虽然不以“唱”的方式流行于世,缺乏“歌”的那种比较稳定的曲调,但它却可以哼,可以吟,可以朗诵,带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因此,不论“歌”还是“谣”在流传过程中都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1999版《辞海》上解释童谣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儿歌合称儿童歌谣。形式短小、语言单纯、意思明白,适合儿童传诵,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人拟作的。”因而,童谣无论是从形成的历史角度、形式看,还是从其文学定位、价值看,都具有重要的传承性。
总之,童谣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唱诵童谣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教育活动,随着一代代天真烂漫的孩子的成长,童谣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仅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蕴含着浓浓的骨肉亲情,让人享受着人生的天伦之乐。让孩子从小背诵一些童谣、儿歌,使孩子伴随在充满童真、童趣和幻想的童谣声中成长,对于启发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十分有利。优秀的童谣因为真切而生动地反应了儿童的生活,因而受到孩子的喜爱。
真得感谢无尘女士,正是她的这首《露珠儿》的童谣获得了大奖,才驱使我去查阅那么多童谣的相关资料,真可谓受益匪浅。
2011年6月4日子夜——凌晨
于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