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年轻干部别带着“心病”上班
(2013-09-11 22:52:43)
标签:
教育 |
据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最新调查发现,由于个性缺陷、认知不良及情绪行为异常,在部分年轻干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心理障碍者占20%-28.7%。主要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偏执、敌意、人际关系紧张和心理失衡等。他们大多敏感多疑、情绪易变,易与周围人发生矛盾、纠纷,易激动、不会处理婚恋关系等。不但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我成长,也给党政机关管理工作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加了一定难度。
根据江苏省宿迁市市委进行的《宿迁市级机关党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研究调查问卷》显示,在对1000余名市级机关党员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并开展座谈中发现:9.65%的副处及以上领导干部经常失眠,15.22%的领导干部对目前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甚至有6.56%的领导干部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是在各种诱因作用下形成的。这说明,个体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党政机关选拔年轻干部必须重视的问题。以往我们在选拔人才时只看重身体健康和思想品德,而较少考虑被选人才的心理行为素质,以致出现一些人带着“心病”上岗。
如何杜绝被选人才带“心病”上岗?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心理素质选拔 心理素质选拔是利用心理学测验方法,对录用的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和评估,筛选那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合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人。各级党政机关人力资源部门邀请具有丰富心理学知识的专家或心理咨询师参与人才选拔,并应根据录用岗位能力及特殊要求,制定对所录用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以便从源头上确保被选人才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培训 在初步确定录用人员后,可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第一讲授心理健康常识;第二由人力资源部门讲解该机关情况和岗位具体要求;第三有条件的各级党政机关在培训上岗人员时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促进上岗人员相识、建立互信,初步形成组织动力意识,为个人和组织的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培训,可使新录用的人员在未进机关前先“洗心”,以缩短由一名大学生向合格干部转变的适应期。
保障措施 为了杜绝新录用的人员带“心病”进入党政机关。应制定一些具体措施。第一,录用者应提供自己在家庭的表现及行为习惯、嗜好、性格特点等。第二,录用者所在的学校应出具其在校人际交往关系、个性及思想品德表现方面的证明材料。第三,人力资源部门应对上述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对录用的人应走访有关人员了解、核实情况。第四,应建立单位与家庭的经常联系。调查发现,有86%的录用者隐瞒自己的缺点,家庭和机关很难掌握其心理变化状况。应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矫正心理失衡的根源,这样一来,既有利于机关工作,又有利于录用者健康成长。
经常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每年开展一次党政机关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本部门情况人员身心健康状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重视自身身心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适。
(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供稿)
○韩权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