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三大问题困扰留守儿童(图)甘肃日报
标签:
育儿 |
畅家巷社区举行“六一”亲子活动
什川明德小学,12岁的留守儿童王海燕在黑板上写下“妈妈您真伟大”。本版图片本报记者郁婕
本报记者朱宇鲲
成绩下滑令人担忧
省妇联儿童部张海涛介绍,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省妇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当时的调查范围覆盖了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是一次省内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全面调查。
当时兰州市的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占6%左右,成绩中等或一般的在89%以上。有些地区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承担了较多的农活、家务活,致使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孩子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省妇联《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天水市的调查中发现,6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或一般,成绩非常优秀者较少。有些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致使一些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说谎打架,小偷小摸。当时的调查还显示,80%以上的监护人不懂得营养搭配,大多数孩子营养跟不上,生活质量差,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一些学校老师认为,部分留守儿童在听课时出现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田芳是甘肃农业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在她的一篇《关爱留守儿童关注我们的明天》调查报告中指出: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软肋”,农村留守儿童已不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亲情缺失性格孤僻
丁静是陇西县洪伟乡小学的一名老师,她在对洪伟乡小学及周边社区2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25%的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8%的孩子经常给父母打电话;14%的家长每月回家一次;66%的家长一年中回家两三次;36%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后再也没回来过的占1%。
丁静分析,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习惯。长此以往,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对此,天水师院吴彦文教授联合杨喜梅教授,以秦安县的2所农村中学和2所农村小学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了《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报告。
从调查情况来看,小学留守儿童焦虑项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说明父母不在身边,使他们更容易感到恐惧和不安。小学留守儿童相对来说年龄上更小,尽管情感上更依恋于成人,但只要有父母一方或爷爷奶奶等长辈在生活上的照料,其心理容易得到满足。但升入初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焦虑、强迫、偏执、孤独、抑郁和情感冷淡等心理问题,初中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通过调查,吴彦文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的负面影响是真实存在的,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杨喜梅建议,留守儿童父母要通过多打电话、多写信与孩子进行沟通并给予情感上的温暖;同时学校和社区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教师和社区管理人员要主动关心留守儿童,扮演留守儿童父母缺位时的“替补”者角色。
隔辈监护面临隐患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少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监护,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
在永登县调查中发现,七山乡雄湾村一名留守儿童,因无人监护被高压电击中身亡;苦水镇下新沟村一名留守女孩独自玩水不慎溺水身亡;大同镇青寺村一名由外祖父外祖母监护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在麦场上摔成重伤……
小超是陇西县洪伟乡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是一名典型的留守儿童,小超2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从此他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每天在田里忙着,小超要么跟着爷爷奶奶到田里玩泥巴,要么自己和差不多大的孩子四处玩耍。
4年之后小超上一年级了,妈妈回来带他去学校报名,发现小超行为习惯很差,爱说脏话,爱在地上爬着玩……后来,在小超妈妈的时时提醒下,爷爷奶奶加强了对小超的行为习惯教育。一段时间过后,小超说脏话的次数明显减少,衣服也干净了很多。
在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莫兴邦教授看来,由于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年龄偏大的祖辈监护,他们中有一部分儿童不但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监护,而且还过早地承担了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还有个别儿童无人监护,致使大多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
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据省妇联调研统计显示:我省仅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有近70万。其中,小学、初中留守儿童53万,占农村中小学生总数的20%以上。亲情的缺失、学习成绩不良、监护不力及生活贫困是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