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空巢家庭现象调查(甘肃农民报)

(2012-05-15 15:42:51)
标签:

健康

 院空屋空心更空

  本报记者 金鑫

  “感觉很孤寂。”与记者闲聊中,62岁的“留守老人”王玉兰道出了所谓的生活上的“困难”。

  距离静宁县城25公里的细巷乡细巷村,连日的小雨,使得整个村庄显得格外宁静。村路不远处一缕青烟徐徐升起,河道旁的大榆树下,几头毛驴正不知疲倦地啃着青草。王玉兰拉着小孙女张喜梅刚从村头的小卖部回来。

  在王玉兰的家中,南北两面可以居住的土房门上,挂着她用碎布片拼接而成的门帘,门口零星摆放着沾满泥巴的农具。小学放学,大孙子张昊昊背着书包跑进了屋里。

  王玉兰的儿子和儿媳妇都在新疆打工,由于忙于生计,一年很难回一次家,有时候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一连几个月不与王玉兰通一次电话,这让王玉兰感到非常孤寂。家里的8亩地,也是她和63岁的老伴耕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田地—房屋“两点一线”的生活,心中的苍凉难以言说。

  今年10岁的张昊昊,在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上,他的数学92分,全班第二名。但是他没有给远在新疆的爸妈报告这一“喜讯”。从去年3月份开始到现在,张昊昊就一直没有机会见到他们,电话也是隔很长的时间打一次,每次除了说让他听奶奶的话再别无其他。

  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留在他们身后的“空心农村”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留守老人,由于子女外出打工经济收入不稳定,生活上缺乏应有的保障,并承担着家里繁重的劳动,常常力不从心;留守妇女,面临生产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常常感到焦虑、无助;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少倾诉对象,缺乏安全感,心理抑郁,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连日来,记者在我省部分地区采访发现,大部分留守人员由于长期背负压力、无人交心、缺乏关爱,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精神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对于村上到来的陌生人,表现出明显的逃避感,害怕和陌生人说话。

  记者所到之处,上百户的村庄安安静静、冷冷清清,偌大的院落只有隐隐约约电视节目发出的声响。

  五月初,庄浪县南部山区大山深处的大庄乡,昔日的炊烟缭绕、童声喧闹俨然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老者小者困守村庄的孤独。大庄乡,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巢村”。

  杨局村,距离大庄乡政府5里路,是大庄乡较大的一个村。顺着村子里的主干道往上走,除了肩扛农具的老人,就是小孩子,大部分村民家的大门上挂着铁锁,很少能看到年轻人。一个有着360户、1760人的村庄,显得无比的安静。而它周边的王山村、南湾村、刘沟村、杜家村等,也因年轻人的外出打工而变得极为萧索。

  大庄乡乡长杨甲锁说,年一过完,当地的大部分年轻人便去往兰州、银川、新疆等地开始打工生活,“平均一户就有一个”,直至年底部分年轻人才回来,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耕地都是留守老人和妇女耕作。据了解,当地部分“留守老人”生病在家时,只能由老伴照顾,老伴年纪又大,熬药、喂药等都很费力,帮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难了。而独身“空巢老人”生病后,则几乎无人照料。今年50岁的杨局村村民杨满代告诉记者,钱是永远挣不够的,希望儿子和女儿尽快回来,“安慰安慰我老汉的心”。

  调查显示,在我省农村“留守老人”中,常感到孤独的达39.63%,感到无依无靠的占24.44%。在定西地区,80%的外出打工者靠电话来维系与孩子的联系,一周内能与孩子联系一次的父母不到1/3,15.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陌生,认为与父母联系不联系无所谓。

  “空巢村庄”的不断出现,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影响着地方经济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空巢村”问题,已迫在眉睫。

  就此,记者采访了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莫兴邦。莫兴邦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看似是家庭问题,但事实上超越了家庭的范畴。莫兴邦表示,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关系到城乡稳定和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社会工作,希望各方面能相互合作,共同为此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