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问答题案例题答题思路(2)
(2009-05-08 15:23:15)
标签:
杂谈 |
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
2、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
3、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
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十六、心理咨询师应怎样和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
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
2、根据咨询目标、原理与方法、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与次数的安排、费用的估计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3、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十七、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拟定咨询方案。
1) 对方案实施的简单说明:
对某人的咨询方案(在与求助者达成口头或书面形式的咨询协议后,实施以下方案)
2) 说明咨询总体目标:
3) 方法选择与理由:
a) 针对求助者,采用的咨询方法是:
b) 选用以上方法的理由是:
4) 矫治的操作原则:
a) 各阶段功能及目标:
b) 咨询的中断和转介:
5) 具体操作步骤:
(一)心理帮助阶段:
心理帮助阶段内的各个具体阶段描述:
a) 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作
b) 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二)巩固提高阶段:
c) 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作
d) 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6) 咨询效果的评估
完成阶段性评估后,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测验法等方法和外部语言、行为、情绪等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十八、通常从哪些方面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2)心理咨询师对咨询效果的评估
(3)求助者社会生活状况改善情况
(4)求助者周围人对其改善状态的评价
(5)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结果的比较
十九、在使用摄入性谈话法与求助者进行沟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除提问和引导语之外,不能讲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预言组织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6)结束语气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
二十、 你在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怎样选择切入点
1、根据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2、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3、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初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4、根据上级咨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二十一、在摄入性谈话中提问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在进行摄入性谈话中提问问题时要注意避免提问失误,主要体现
1、避免“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有强烈的暗示性。
2、避免多重选择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是封闭性的,会影响咨询师获得信息。
3、避免多重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不知所措。
4、避免修饰性反问,因为这类问题不需要也无法回答。
5、避免责备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产生防卫心理。
6、避免解释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可能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二十二、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充分尊重求助者;
2、关切理解求助者;
3、采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交谈;
4、强调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的重要性。
二十三、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咨询前的准备工作:如服装、表情;
2、 礼貌接待、礼貌用语:
3、 间接询问求助者需要那些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4、 结束后表明态度能否提供帮助;
5、 避免紧张情绪
6、 语速适中吐字清晰、避免使用方言;
7、 反复说明保密制度;
8、 不吸烟、不做多余、下意识动作。
二十四、与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谈话内容的选择应把握的原则?
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有意义。
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在选择谈话内容时有一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谈话和讨论的内容。
7、谈话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咨询师是否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二十五、 什么是“引发求助者心理和行为临床表现的关键点”,其内涵是什么?
(1) 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2) 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二十六、验证资料可靠性的方法有哪些?
(1) 可以使用补充提问。
(2) 可以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的办法来验证。
(3)可以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二十七、阻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阻抗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1) 开始新行为的问题。
(2) 结束或消除旧的行为的问题。
其二,阻抗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1) 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填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即求助者从中获益。
(2) 阻抗的产生源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来掩盖更深一层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其三,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1) 阻抗来自求助者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
(2) 阻抗来自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也无能为力的动机。
(3) 阻抗来自求助者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二十八、在咨询过程中如果出现阻抗你如何分析并予以解决?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心理咨询中的阻抗表现:
(1) 首先是讲话程度上的阻抗。表现为三种:沉默、少言和赘言。
(2) 其次是讲话内容上的阻抗。表现为四种: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和假提问题。
(3) 第三是讲话方式上的阻抗。表现为五种: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
(4) 第四是咨询关系上的阻抗。表现为四种: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诱惑咨询师以及请客、送礼。
解决的几种方法:
(1) 要解除戒备心理。
(2) 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
(3) 以诚恳助人的态度应对阻抗。
二十九、心理咨询方案的主要内容
(1) 通过咨询期望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2) 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3) 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4) 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 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6) 咨询的费用;
(7) 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三十、作为咨询师,你应如何向求助者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 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 积极主动和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 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 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 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 有权利提出转介和终止咨询。
5、 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 遵循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 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章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十一、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面质的定义:面质技术是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言行不一、理想与现实不一、前后言语不一、咨访意见不一),促进求助者思考的一种技术。
在本案例中,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在于:
1、促进该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地了解;
2、激励求助者解除防卫、掩饰心理,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
3、促进求助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言语与行动的统一;
4、促进求助者明确自己的资源,并善加利用;
5、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将来有能力对他人或自己做面质。
三十二、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如何进行转介? 转介时应注意:
1、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该求助者不匹配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
2、首先征求该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或理由;
3、向该求助者介绍新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
4、向新咨询师介绍该求助者的情况;
5、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不能在该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行评论,更不能指责。
三十三、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对象一般应具备的特征为?
1、具有一定的智力基础;
2、年龄适宜;
3、咨询内容合适;
4、人格基本健全;
5、动机合理;
6、行动自觉;
7、对咨询有一定信任度。
8、匹配性好。
三十四、在本案例中,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如何把握? 1、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
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
在咨询结束前评估;
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2、咨询效果评估的方法:
1)对照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评估;
2)根据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
3)根据该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报告进行评估;
4)根据该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估;
5)根据咨询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
三十五、请撰写本案例的咨询方案? 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咨询目标:应该符合(具体,可行,可接受,积极,属于心理学。可评估,多层次统一)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和义务
3、咨询阶段:诊断阶段、咨询阶段、巩固阶段
4、 咨询的时间:一般每周1—2次,每次50分钟左右。
5、 咨询的费用:每次50元
6、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7、效果评估及评价手段:……
三十六、郭念锋关于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1)周期节律性;(2)意识水平;(3)暗示性;(4)心理活动强度;(5)心理活动耐受力;(6)心理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能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
三十七、 如何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没有错误的认知
(—)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人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二)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三)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 (四)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五)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六)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七)分析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八)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钟友彬的认知——领悟)。
三十八、对求助者作出诊断的程序是什么?举例说明;
1、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
2、内心冲突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助的愿望
3、在心理、生理、社会功能方面是否受到影响
4、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
5、对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做区别
以一般心理问题为例说明诊断过程
1、根据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主客观统一、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根据许又新神经症诊断标准:求助者的冲突是常性的,病程短 1分,本人痛苦程度未达严重1分,社会功能妨碍不严重1分,不能诊断为神经症。
3、对照症状学标准:虽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但从严重程度看反应不强烈,冲突为现实的,不良情绪控制在相当理智下,反应仅限于XXX范围,无泛化,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对社会功能未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看时间短,处于最近一段时间,所以从除外标准看,该求助者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
4、心理测验及相关资料支持本诊断。
对求助者需要做的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三原则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与XXXX神经症相鉴别:XXXXX神经症在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痛苦不能解决,社会功能严重影响,出现泛化和明显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不相称,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而该求助者为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未泛化、回避,时间短,可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反应强烈,泛化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刺激为现实的持续时间短,反应不严重,未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十九、 如何提出心理评估报告
1、临床资料的核实
2、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
3、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综合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原因分析
四十、 如何了解求助者
1、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3、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4、深入探讨问题的深层原因
四十一、系统脱敏疗法
原理: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1、学习放松技巧
2、建立焦虑等级;小—大 均匀
3、系统脱敏
四十二、冲击疗法
原理: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恐惧的刺激中而不采取任何缓解恐惧的行为,让恐惧自行降低。
1、筛选确定治疗对象(体检)
2、签定治疗协议
3、治疗准备:刺激物、应急药品
4、 实施冲击:30分-60分 1日1次 2-4次
四十三、厌恶疗法
原理: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使求助者不得不终止或放弃原来不适行为。
1、确定靶症状 单一
2、选用厌恶刺激 强烈 电药 想象 其他
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 同时
四十四、 模仿法
原理:向求助者呈现某种榜样,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
1、选择适合的治疗对象
2、设计示范行为
3、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
四十五、贝克—雷米认知行为疗法
1、建立咨询关系
2、确定咨询目标 对错误认知过程和观念进行分析
3、确定问题:提问和饿审查技术使求助者注意被他忽略的经验,并重新加以体验和评价。
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 演示 模仿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让求助者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来代替对自我的整体评价。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四十六、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技术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景
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
3、教给求助者觉察那些他们在压力情景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
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
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的焦虑水平
四十七、求助者中心疗法
原理:帮助求助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
1、确定咨询目标:开放 协调 信任 适应 变化
2、主要技术: 理解 坦诚 积极关注
3、分7个阶段
四十八、结合本案例,你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并说明原理
1、咨询方法:(1)引导求助者宣泄情绪。(2)引导求助者做自我探索,改变不合理认知。(3)帮助求助者学习建设性的行为。(4)环境的协调对辅导成功同样重要。
2、咨询原理: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与他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也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此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
四十九、针对本案例,你认为应当选用什么疗法并请写出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或者请写出XX疗法的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系统脱敏法:
具体步骤:
1、学习放松技巧。
2、建构焦虑等级。由求助者给每个时间指定焦虑分数,理想的焦虑等级建构应当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
3、系统脱敏: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如果分数超过25,就需要继续放松。
注意事项:
1、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情境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等级表,然后对每个焦虑等级表进行逐级脱敏训练。
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的次数多少,依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不同。
在系统脱敏过程中,当一开始焦虑分数超过50,仅靠重复放松就很难降低了,此时表明焦虑等级设计得不够合理,应当将焦虑等级划分得细一些,使每个等级之间跨度不要太大。
有的求助者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可考虑改用其他方法。
五十、常见心理障碍分类
认知障碍
1、 知觉障碍:(1)感觉过敏(2)错觉(3)幻觉
2、 思维障碍:A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贫乏(2)思维迟缓(3)强制性思维
B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2)超价观念(3)强迫观念
3、 记忆障碍:(1)记忆减退(2)错构(3)虚构
4、 注意障碍:(1)注意增强(2)注意涣散(3)注意减退(4)注意转移 (5)注意衰退
5、 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2)痴呆
情绪情感障碍
(1)情感淡漠(2)情绪低落(3)焦虑(4)情感脆弱
意向行为障碍
(1) 意向缺乏(2)意向增强(3)意向倒错(4)强迫意向(5)强迫动作
自知力障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