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孤独陪伴放学后的孩子
(2009-02-18 00:32:03)
标签:
杂谈 |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谁也不要告诉她,快点快点抓住她……”伴随着欢快的儿歌,10多个小伙伴围坐在一起高兴地唱着,虽然玩具只是一个褪色的手绢,甚至上面沾满泥巴,但大家却乐此不彼。这是许多成年人对儿时游戏美好的回忆。对现在的孩子来讲也是他们需要的生活,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集体游戏却成了一个难以实现的奢侈愿望。
伙伴危机侵蚀孩子内心
近日,记者对城关区两所小学中高年级100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放学后,是否会独处,是否有孤独感?68人表示放学回家只能一人独处,20人表示有爷爷奶奶陪同,12人参加托管班,能与同龄人一起做作业、玩耍。一名兰大附小老师称,家长太忙,多数的小学生放学后独处。调查表明,在回答是否有孤独问题时近7成小学生表示有孤独感,两成认为不会。受访的学生告诉记者,在家里长辈跟自己说话的内容都是谈学习,还不如一人呆着,厌烦家里来串门的客人。7成小学生缺乏玩伴,是不争的事实,在长期的独处过程中,他们已经没有了孤独感,相反,他们陷入自己的天地中,开始害怕与人接触。由于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少,学生们显得不善于交际,不懂得谦让,这都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伙伴危机开始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最怕父母晚上应酬
家长太忙,多数小学生夜晚多感孤独。一些小学生成了“恐惧夜晚”人群,小学低年级学生表现明显。在被调查的100名小学生中,几乎近70名小学生午饭、晚饭需要自己解决,静宁路小学3年级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在学校可以听老师讲故事,学知识和小朋友玩,觉得很开心,回家后父母总是不在家,心理落差太大,会感到孤独,特别天黑了以后,有时会有害怕的感觉,只能把家里的灯全打开,在自己的房子看书、上电脑,有时连卫生间都不敢去。该校2年级学生张涵说,她最希望每天晚上父母能多陪陪她,但一周内父母同时出去应酬的时间要占到3天,爸爸有时候一周连面都见不上。晚上一个人在家有时会很害怕。
小学生与“宠物”为伴“嘟嘟来,姐姐抱,别乱跑!”近日,记者在兰大家属院碰到兰大附小5年级的狄狄正抱着自己的宠物,在院内散步,她说一个人在家里呆着害怕,妈妈前两天给我买了只小狗,现在有它陪我好多了。二年级的佟童说,上学期,她养了一只小仓鼠,妈妈嫌不卫生,还担心影响学习,就把小仓鼠扔了,为此她很伤心。这两天她和同学一起买了只小狗,在同学家养,养个宠物生活有趣多了,有心事还可以跟它们讲。
作业多占去孩子娱乐空间
“老师布置了太多作业,根本做不完。”静宁路小学的辰晨说,“我们小区里同学倒是不少,但一般都在QQ上聊聊天问作业,似乎成了习惯,在QQ上的时间比放学后待在一起的时间多得多。”每周和同学踢一次球,这是他和同学为数不多的集体游戏,辰晨觉得现在挺好的,没人玩自己玩也不错。
请宠物“帮助”不治本
国家职业二级心理咨询师甘肃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莫兴邦认为,导致孩子产生伙伴危机的原因一是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工作忙压力大,孩子放学后只能自己一人做作业,家长出于安全考虑,也不愿意让孩子出门玩耍,不鼓励孩子与同学之间互访,电视、书本、玩具,是他们回家后的伙伴;二是大的环境影响所致。有关部门曾作过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城市居民独门独户率高达53.99%,平时每家都紧闭着大门,人际之间的交往少了,有的人家相邻数载,还叫不上对方的姓名,更不要提相互走访了。这样冷漠的邻里关系,对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交往中,孩子显得被动。其实对于孩子缺乏玩伴的现象,不少家长已经开始重视了,但给孩子买小动物做伴,这样的做法治不了本,而且还会导致“恋它情节”,孩子会将情感寄托在小动物上,容易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对此,莫主任建议:正常的家庭,父母至少有一方要用去50%的时间陪伴孩子,关注他(她)的生活。另外,如住在一个小区里、有着同龄孩子的家长(同事、好友也可)联合起来,放学后,让孩子们集中在某一户一起学习、游戏,平时也多串串门,让孩子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感受到兄弟姐妹的友谊,有了伙伴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会走得更加稳健些。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