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健身健心:需要全社会的呵护

(2009-02-17 18:28:57)
标签:

文化

健身健心:需要全社会的呵护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日期:2007-10-31 9:02:01  作者:记者 王耀

 

  对不少人来说,对精神卫生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精神病人”的层面。实际上,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比如,青少年厌学、上网、考前焦虑、早恋,面对工作压力难以从容应对;老人退休、丧偶、子女远离等引起孤独感;患者受疾病侵扰引发不安全感,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每个人的心理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人在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障碍。因此,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疾病及心理卫生问题、提高精神健康水平刻不容缓。

“精神健康”咨询:需要敞开心扉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身体也很健康,可不知道为什么,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过得很没有意思。”10月10日,在省卫生厅组织开展的第16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主会场——兰州市七里河区政府门前广场,前来咨询的很多老年朋友如此说。
  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郝思敏说,其实这种现象不难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会减退、经济收入会减少,还会面临疾病等种种困扰。这些问题有的让老年朋友觉得力不从心而丧失自信,有的限制了他们的活动空间,有的使他们的生活出现重大转折,还有的则改变了他们多年习惯的生活环境。这些情况都会影响人的心理,让他们难以体验生活的快乐。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医生告诉记者,生活中人们之间的沟通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华文化讲究含蓄,讲求情感的内敛,这使很多人不习惯直接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无意间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困难。家人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往往因为没有很好地沟通,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和隔阂,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的人因此有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抑郁症、焦虑症发病率近两年明显上升,占我们医院门诊病人的一多半、住院病人的三分之二。”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兼精神心理科主任陈林庆如此说。同时,由于独生子女受到过分关注,加之升学、就业压力加剧,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也日益突出。“现在很多人对心理疾病认识不够,有的是讳疾忌医,不愿去精神专科就诊,不少抑郁症、焦虑症患者都是先去综合医院检查一大圈,既耽误病情,又多花了不少冤枉钱。”对临床常见的这些问题,陈林庆感到非常遗憾。
  事实上“多数人对‘精神健康’理解不深”。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现场,一位心理咨询师告诉记者,认识和正视精神卫生问题,积极寻求心理支持、救助,是维护精神健康的可行方法。

精神卫生防治:我省现状堪忧
  据悉,一直以来,省政府、省卫生厅十分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开展了人员培训、健康教育、试点等大量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5年我省还制定了《甘肃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5-2010年)》。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和天水市秦州区组织实施的“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重症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对两个区的近2000名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了建档立卡管理,对近1000名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实施了随访,贫困患者免费门诊化验、治疗近300人,免费住院治疗近80人,对肇事肇祸患者紧急处置近80人。
  尽管如此,我省精神卫生工作还存在三方面主要困难:首先,精神卫生防治机构不够健全,专业人员极度缺乏。目前,全省仅有13家综合医院(或精神病专科医院)设精神病治疗床位共1000余张,我省30多万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按发病率13.47‰推算)仅有少数住院治疗,绝大多数流失于社会,且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普遍。
  其次,精神卫生知识尚没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的“病耻感”。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群众对一般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危害认识不足。
  再者,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记者调查了解,近年来因精神疾病患者造成的严重肇事肇祸事件屡有发生,影响了家庭、邻居和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由于工作经费极度匮乏,使人群心理和行为问题干预、精神疾病监测、特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免费救治等工作均难以开展。
  另外,我省心理咨询师缺口很大。以兰州为例,仅有的200人只占到了兰州市实际所需心理咨询师的6%。

康复网络年内建成:覆盖700万人
  据记者了解,从2006年开始,国家制订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系列政策,将开展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居民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列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把免费药物服用、掌握病人病情变化、提供精神卫生咨询知识培训等内容纳入了中心的服务内容。
  事实上,社区作为心理卫生四级服务模式的第一级,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成为精神卫生工作的“前沿阵地”。
  省卫生厅有关人士则表示,为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服务模式,扩大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覆盖面,省政府于2005年出台了《甘肃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5-2010年)》,到今年年底,建成省、市、县、乡四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网络,覆盖人口达到700万,到2010年达到1400万人。各级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实际和职责,提出精神卫生工作目标,抓好落实,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落实对精神卫生机构的补助政策。同时,鼓励社会资源投向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制度。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甘肃分会常务理事王有德表示,政府还应严格审查心理咨询行业的从业人员、经营场所的经营条件,规范咨询门诊的经营行为,以维护我省心理咨询市场正常秩序。
  “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一些需要长期跟踪治疗而没有住院的患者,也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系统的观察和治疗。”采访中一位心理咨询专家再三强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