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丑陈大筐
| 分类: 人物特写 |
大筐伯是童伶出身,12岁卖身福建戏班,吃了不少苦,学习丑行。25岁时转到潮汕“老正顺香班”,拜郭石梅老先生为师,后又有幸得到潮剧名丑徐坤全老先生的真传,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还整理了潮剧丑角表演程式套路,传给学生。为潮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http://s8/bmiddle/5eab95d0g84f599bc1a67&690
程式严谨
大筐伯给我的最大印象是演戏认真,程式严谨。演戏时不管角色大小、戏份多少,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而且动作很多,都是程式化的。大筐伯演的多是坏人,记得我看过大筐伯的戏有《红珊瑚》中的孙富贵、《十五贯》中的娄阿鼠、《红书宝剑》中的杜子达、《罗衫记》中的姚大、《吴知县三探国舅府》的知府大人以及《柳明月义救孤儿》的柳二等等;他也客串过几个好人,最正面的是《斩庞洪》中的驿丞王正,还有《火焰山》中由孙悟空变化的牛魔王等。
记得我进入汕头市潮剧团的时候,正值《柳明月义救孤儿》的演出时期,在这出戏中,大筐伯演的是柳二,他较好地把握了柳二那种贪婪自私、冷酷无情、狡猾凶残的本性,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http://s2/bmiddle/5eab95d0g7cbccdd53f91&690
柳二白:又是婶母,又是媒人婆,无过拼到通身汗
http://s16/bmiddle/5eab95d0g72dfae70808f&690
只想自己发财,不顾侄女死活的柳二
http://s7/bmiddle/5eab95d0g72dfaebd58a6&690
对官兵卑躬媚态的柳二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剧团演柳宝的演员因故请假,因此另外找演员来演,第五场是柳宝在相府巧遇柳二的戏,排练时,大筐伯十分认真地帮她辅导,特别是到最后,柳宝因自己的私生子身份遭到柳二威胁而敢怒不敢言、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时候,大筐伯为演员做柳宝表情的示范,他嘴里念着鼓点,面部表情跟着变化,愤怒→气急→不安→敢怒而不敢言→泄气→无可奈何,一连串的表情在短短几秒钟内一气呵成,十分精彩。
在《吴知县三探国舅府》中,大筐伯演的知府,这是一个趋炎附势,拍马逢迎,欺压下属的角色,纯粹是一个配角,但在大筐伯身上,角色永远没有大小之分,不管戏多戏少,夜戏日戏,他都同样投入十分的认真,不打折扣。
而《斩庞洪》的驿丞王正,是一个纯粹的正面人物,深明大义却不幸出自奸臣庞洪之门,因此,当庞洪威逼他下毒害死狄青的时候,他为了知己,更为了国家社稷,痛苦、害怕,又无力抗拒,甚至萌生了为狄青牺牲自己生命的想法。虽然这个角色只有一场戏,但大筐伯却同样全力以赴,为人物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正义与正气。
大筐伯演《罗衫记》的姚大十分成功,曾经听我父亲说过,他们以前排演《罗衫记》的时候,大筐伯只是演姚大的B角,A角是另外一位资深的艺人,那位艺人演戏功底十分深厚,但由于姚大这个角色的特殊性,因此大筐伯设计的一连串动作就更符合人物的身份,故这个角色后来就一直是他在演,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大筐伯对角色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与演绎。
对待生活
文革期间,大筐伯像其他艺人一样,被下放到干校去改造,但他却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医书,认识了大量的草药,并坚持自己上山采草药,试草药,甚至为了试药性而几次昏倒,在干校期间他就妙手回春治好了不少病人。直到结束改造,回到剧团之后,他依然保持这一习惯,去到哪采到哪。下乡演出,他除了带铺陈被席之外,比别人还多带了一个大布袋,这个布袋就是用来装草药的。剧团中谁有点小病小灾的,也会去找这位近在身边的“大夫”,讨点草药治治。每天早晨,他都会早早地起床做运动,上山采草药,乐此不疲。有人打趣说,大筐伯一定会长命百岁的。只可惜未能一语成谶,大筐伯只活了六十几岁,便驾鹤西去了。
大筐伯虽然走得早,但他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严谨、认真的态度永远值得称道。“大筐老师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师父,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楷模。”这是潮剧名丑方展荣对大筐伯的评价。老艺人们不计名利得失,对待生活认真负责,追求艺术无怨无悔,确实很值得年青一辈学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