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与影视舞台艺术之鉴赏(1)

标签:
赵泉原创/中外文学影视舞台艺术创作杂谈 |
分类: 心灵的一叶风帆****探索研究 |
或施肥、或灌溉、或剪接、它们吸收着日月的精华,需要着阳光、空气、水源、肥料等营养所求,生长着,盛开着,怒放着,奔腾着,然后慢慢在每一个作者的笔下被悄悄挥发了出来,变成了一个个的标点符号,汇集成了一首首的诗词歌赋,一篇篇的小说散文,还有一部部的文学著作。
不管是在我们古老的中华大地,还是在世界上某一个国度与角落里,都会给人们有无数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这些文学作品开着花,结着果,飘着自己各具特色的香。它们记录着历史的脉搏,诉说着红尘的记忆,刻画着人生与社会点滴的片段。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作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这个时期开始文学作品渐渐用另一种形式与方法展现给了人们眼中,这时的人们学会了使用一种新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些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力,某些小说被改编成为了一部部的舞台话剧与影视文学作品,借用着灯光、美术、音乐、戏曲、舞蹈、以及道具与人的精彩演绎与配合,用特殊的摄像器材收集拍摄与整理,然后放映到屏幕与舞台上,从而达到去解说分析着被改编文学作品中所想要传递给世人的价值观念与人文意识。
文学作品与影视舞台艺术就这样在时空转换间诞生了。
纵观在古今中外响誉大众耳畔的文学著作中,被改编成为舞台剧与影视的作品不计其数,其中更不乏响誉世界文化领域的各路佼佼者。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具有五千年文明古国历史的华夏大地上,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学被改编成舞台影视作品的概率之比。在这其中被中国民众称为“四大名著”的改编率是非常高的,这其中包括了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与高鹗的《红楼梦》。好几个版本的“四大名著”直到如今都还不断的在人们眼前闪过,足可见四大名著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多么的深厚。
除了四大名著之外,孔尚任的《桃花扇》、陈仲琳所写的《封神演义》、蒲松龄所著狐仙鬼怪系列的《聊斋志异》、刘向根据民间传说所著的神话题材的《列仙传》、关汉卿的《窦娥冤》等都被改编成为了影视与舞台文学。
近代社会中,曹禺老先生的《雷雨》、老舍先生的《茶馆》、巴金的《家》《春》《秋》等等文学作品也都被不同程度的改编成为了剧本,变成了电影、电视或舞台上的剧目。
中国内地的文学艺术曾在建国后一直在快速发展着,但那一场意想不到,却又让无数中国人感到悲伤且历经十年的文化浩劫,留给了无数中国人心中的痛是难以磨灭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