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10月是母校150周年华诞,166中-女十二中-贝满女中的大牌子早已屹立在校园的楼顶,可是150年前的校址在哪里?目前的情景又是怎么的?我直到前不久才知道。
今日166中的校门

1981年166中的校门(心愿论坛下载)

贝满女中1948年的老校门(心愿论坛下载)

贝满女中当初是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其创始人是来中国的传教士伊莉莎·贝满夫人。贝满夫人于1864年在北京设立贝满女子小学,校址在灯市口大街北面的大鹁鸽市胡同,规模较小,由她一人主持校务。以后有了中国教员,逐步发展,到
1895年(应为1892年),已初具规模,开始成立四年制女子中学,校名为贝满女子中学。
1900年校舍被毁,学校停办。1902年,校舍在原址重建并向南扩建,次年竣工,校门开在灯市口大街路北公理会大院内。当时小学称蒙学、中学称中斋,大学称书院。1905年,在贝满中斋课程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大学课程,名为协和女子书院,与贝满中斋、培元蒙学同在公理会大院内,美国传教士麦美德同时担任三所女子学校的校长,直到1913年,中小学才另有校长。后因学生增加,遂于1916年将协和女子书院移到佟府(原明相严嵩之子严世蕃的府邸)并改名为协和女子大学,灯市口校舍留给中小学。
1919年8月培元小学迁到王府井大街,同年,协和女子大学与通州的协和大学(由潞河书院升格成立,其中“斋”部后来更名为潞河中学,建国后曾一度改名通县一中,现又恢复潞河中学名称)、北京汇文大学(校址在东城区盔甲厂,其中学部分称汇文中学,建国后曾一度改名为二十六中学,现恢复原名汇文中学)合并成立燕京大学。协和女子大学改称燕京大学女校,仍设在佟府。
1923年,贝满女中改为三三制完全中学,学生人数剧增。1926年,燕京大学女校与男校合并迁往城外(今北京大学所在地),贝满女中高中部遂迁佟府,初中部仍在灯市口公理会院内。1927年经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定名为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日伪当局接管,曾一度改名为北京市立第四女子中学。培元与贝满脱离关系并改名北京市立王府大街小学。1943年,原育英小学部主任李世光被任命为王府大街小学校长。1945年抗战胜利,学校又于当年9月恢复贝满女中校名。此时学校已发展到高中有9个班、初中有12个班的规模。培元小学复校,仍是一所独立的女校——北平市私立培元小学。
1949年北平解放,学校于1951年改名为五一女中,高中部仍设在佟府内。1952年9月政府接管学校,定名为北京市女十二中,从此结束了贝满女中前后长达87年的时代。
1952年培元小学开始招收男生,1956年由政府接管,改名王府大街小学。1963年李世光(李荣德)校长退休,由该校优秀教师姜秀清女士任校长。文革后,学校调整与王府井小学(原私立惠我小学)合并,原培元小学校址划为景山学校校办工厂。(根据网上资料结合培元小学校长李荣德之子的文章《培元小学溯源》编写)
1950年北京市地图截图

10月21日上午,我参加完46届至63届11位培元小学老校友和90高龄的陈美德老师在王府井大街的老浒记聚会后,和六位学姐来到位于王府井大街30号的培元小学旧址,看看昔日的礼堂、教室、操场。然后,心系家园学姐又带我来到了大鹁鸪胡同,找到了贝满女中的旧址博氏幼稚园。

大鹁鸽胡同西口

大鹁鸽胡同14号,胡同南面的这座粉红色小楼就是1864年贝满夫人创立的贝满女子小学的旧址,现在是王府大街幼儿园。



幼儿园正对着的是现在的25中,原来女十二中初中部即后来的灯市口女中的位置。

幼儿园对门是陶氏私立两等小学堂(没查到相关的资料)


胡同东面照一眼

再来看看王府井大街路东

王府井大街24号原为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建国后由政府接管改造成东城区少年宫少年厅,我们可能在这里举行过红五月歌咏比赛吧。1997年,金帆音乐厅落成,李德伦先生亲笔题写了“金帆音乐厅”五个大字。1998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金帆音乐厅是北京市首座教育音乐厅及适于室内乐队演出的音乐厅,设置了高级软座位450个,分为池座和楼座两层。该音乐厅是中小型音乐演出的专用音乐厅。

从《抹不去的培元》一书的封底扫描下这张地图,年代不详,我估计是解放前。她不但将培元、博氏幼稚园的位置标注得非常清晰准确,还有公理会贝满女中(灯女)、贝满中学(同福夹道)、育英中学一院(灯市口中学)、育英中学四院(老25中高中部)、育英小学等位置。
王府井大街30号现在是北京北博科仪商贸有限公司(原北京玻璃集团销售分公司医疗器械部),主营医疗器械、玻璃仪器、科学器材、化学试剂四大类商品 。
培元小学在公司的东面,因为大门未开,我们是从公司屋里穿过去的,公司派一位工作人员陪同。
老校门的位置

原来的校舍破破烂烂,早已成了危房。



从破玻璃处拍了一张里面的照片,好像是仓库。




在当年的教室前留个影,以后不知什么时候这里就不存在了。




六年级小楼




旁边就是救世军教堂


这棵大树依然枝繁叶茂,据工作人员说,夏天开白花,繁花似锦。




大门内侧

正好有工人从里面出来,打开了大门。

培元小学的老师们(1943年)(心愿论坛下载)

培元小学的老师们(
1949年6月30日)(心愿论坛下载)


1964年欢送李荣德校长留念(心愿论坛下载)

55届培元同学在陈美德老师(后排中间)家聚会。(心愿论坛下载)

看了培元小学旧址的现状,心系家园学姐(49-55培元小学,59-61女十二中)感慨地说:“看到培元校址,心情复杂,难以表达清楚。她如此的破败,恐怕在全市难找!但是她又是我们不可能忘怀的童年时期的可爱的母校啊。”
陈敦秀学姐(49-55培元小学,59-61女十二中)说:“聚会后我们到培元的原址参观了一下,我感到北京市中心竟然有如此破烂坍塌的教室。感到就像参观爱丁堡的倒塌的中世纪教堂一样。硬件虽然已经面目全非,然而培元精神的软件存活在我们心里,一定要以自己的方式把它留下来——抹不去的培元。”
赫坤(培元小学40-46,女十二49届初中)
2013年7月12日在论坛上说:“看到培元的校门,多么熟悉!73年前(1940年)我6岁时走进她,直到1946年毕业。6年来我背着妈妈缝制的布书包进进出出校门。受到人生的启蒙教育。多位可敬可亲的先生(老师)浮现眼前。二年级的姜先生,四年级的赵先生,六年级的武先生。
我们班同学目前在京的有10多人。我们聚会时回忆起小学生活总是滔滔不绝。我们难忘那段幼稚,单纯,欢乐的童年。”
乐群学长(43-49培元小学,49-55女十二中)也说:“
1999年,我们毕业五十年时大聚会,曾集体到培元旧址追忆。当时看到破旧不堪的校舍,已是令人叹息,那时还进入六年级小楼,上楼梯时已担心会否坍塌。如今又过了14年,看到老猫精心拍下的多幅照片中,六年级小楼已不可能进入上楼了。
怎能容忍,竟然在紧邻繁华的王府井、矗立着一栋栋新建高楼大厦旁,能有这样被丢弃的危房!
学校虽不在,永远的培元对我们幼时的培养,为贡献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对培元有着抹不去的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