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艺术博物馆以巨大精美的古塔为中心露天陈列,按内容及功用分8个陈列区,展出历代石刻文物500余种,加上库藏历代石刻,共计千余种。这里有珍贵的北朝造像、艺术水平极高的金元石雕及唐以后历代墓志,如北京现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柱及石阙构件,雕镂精湛的清代石享堂、造型独特的纳兰性德夫人卢氏的墓志及《治晋斋》、《敬得堂》等名家书法石刻……这里荟萃了北京石刻艺术,堪称北京碑林。这里用北京石刻的瑰宝,镌写了一部北京石刻文化史!
院中的石羊,年代不详。

祠墓碑刻位于金刚塔的东面。祠墓碑是指立在祠堂或墓地的碑刻,包括墓碑、神道碑、功德碑等。这些碑刻或者叙述死者的生平,或者表彰其功绩,或者记述其死后追授的荣誉等。这里不但陈列了清初大将孔有德赐谥碑,还有康熙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诰封碑。该碑阳镌刻索尼自崇德八年(1643)---康熙六年(1667)四次诰封的御制文。背阴刻康熙十年(1671)其子为其立石记功的经过并记述其一生功绩。

下面是普胜寺重修碑及简介。





发现一通与母校有关的碑刻,是康熙御赐其舅侍卫内大臣一等公佟国维的碑,碑阳题:“仁善谨恪”四字。


下图为御赐碑正中的康熙印,玺文:康熙御笔之宝。
碑阴题:“宿德壶范”四字,是赐予佟国维妻子一品夫人何奢礼氏的。


耶稣会士碑位于金刚塔东北角,此区域陈列的墓碑原位于北京海淀区正福寺耶稣会士墓地。后由正福寺拆迁,而被移送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陈列收藏。耶稣会是天主教修会之一,耶稣会士曾于明清时期来华,在华传教同时,他们把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传到中国,并将中国文化带回了欧洲。此区域共展出耶稣传教士墓碑36通,其中像蒋友仁、张诚、白晋等很知名的来华传教士墓碑也陈列在此。





东南角散落的石刻

蹲在墙角的石虎

越是“游人止步”越是要看一眼,原来是石刻坊。


里面是待整理加工的石刻

陵墓内的石刻位于金刚塔西南部,主要陈列陵墓内的石刻




复原的坟冢

石像生(骆驼、羊、虎)·明清时期




石享堂·清·原址朝阳区架松村肃王坟
清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帝为和硕显亲王富寿的陵墓建造的石享堂,是一座由30余块雕刻组成的石仿木结构建筑,极为精美。

地宫宝座复原·明

在三里河5号出土的明朝太监高忠的墓


动物园水族馆出土的石翁仲(文官、武官),元代。

寺观碑刻位于金刚塔西北角,主要陈列北京地区大量的寺观碑刻,记叙了寺庙道观的建制、沿革及各种活动。本区内陈列有隆福寺重修碑、东岳行宫重修碑、双关帝修葺碑、药王庙建造碑等珍贵石刻。其中东岳庙重修碑为康熙朝大学士明珠重修三座残破旧庙的事迹。此碑雕刻极其精美是寺庙碑刻中的精美。

下图左为隆福寺重修碑,右为隆福寺创建碑。

石刻法帖是摹刻于石板上的书迹,多为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家的墨迹,以为师范,供人临摹、欣赏。现在此区域展出的是《正气歌》,选自清人李鹤年辑明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汇成的《敬和堂帖》,书着为明代书法家文征明(1407-1559)
此外,除了这八个露天石刻展区外,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最近几年还在金刚塔北面增修了一栋后罩楼,罩楼内主要是介绍北京地区石刻的分布、特点、历史、及现状等。展出有北京地区现存的构件,有北京仅存的最古老的石佛像---魏太合造像,有唐代以后的历代墓志,也有艺术水平极高的金、元石雕。还有造型独特的纳兰性德卢氏的饿墓志,清初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索尼孙女的墓志等。


石刻馆室内厅展出有“真觉寺资料陈列”、“人与石——石刻简史陈列”、“北京地区石刻、石刻露天陈列”。“露天陈列”由石刻石雕、功德碑、墓志铭、书法碑贴、寺庙碑、会馆碑等几部分组成,从不同角度向观众展示了北京地区精美的石雕艺术。
馆内西侧大厅内的《人与石·石刻简史陈列》,以图、文、物并举,大环境烘托的办法,展示了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发展史,再现了人类文明,与馆内的实物陈列相辅相成而又自成体系。此外,陈列品中还拥有象东汉元兴元年(105年)所刻的被誉为“北京第一刻石”的汉阙,能体现碑凿造型变化特征的北宋播景晖遣像碑,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宋代针灸穴位碑,体现元代雕刻风格的元大都石栏板及遣型优美的清代石享堂等数件珍品。
我们一会儿拍室外,一会儿拍室内,拍着拍着就拍乱了,也记不大清哪是哪了,随便上几张吧,其实好多珍贵的石刻没拍到。

捧盾石人·东汉

露尘洗·清代

石香炉·明代

潘景晖造像·北齐·天统五年(569)

双面雕夜叉石板·明代

《长春会馆》石匾·民国·吴佩孚书


石槽·明代

石虎·金代·海淀田村带“官”字款

栏板·金代·明代城墙出土

元花瓣形佛座

清河南会馆门墩

石刻馆现已发展成为对本市石刻文物进行普查、征集、陈列、展览、研究、保沪、宣传及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专题博物馆。
喜欢石刻的朋友不妨走一走,看一看,肯定不虚此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