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去颐和园西提拍六桥的时候,就对湖对岸的藻鉴堂很感兴趣,无奈,隔着一片湖水看不真切。

藻鉴堂在颐和园南部,是湖中独立的小岛,四面环水,只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连。

这回,终于可以登岛一探究竟了。

站在岛上,看对面的练桥(左)和无名的石板桥。

我们拾阶而上,没走多远就到了顶部,结果让我们大失所望,上面什么也没有。

上面很平坦,好像是种花的苗圃。

这块假山石像不像一只坐着的狗?

最高处有一个小平台

他上去看了看,周围全是树木挡着,什么也没瞧见。


山坡上有一堆石构件,从摆放的位置和构件的形状看,估计原来这儿有一座亭子。



回家后,上网搜到一张藻鉴堂建筑复原图,证实了我们的判断。
藻鉴堂建筑复原图

树木掩映下的东南方向


看着岛上实在没什么可看的,刚想下去绕岛一周,就被一位四、五十岁的男同志发现了。他态度和蔼地说:“你们这些老同志呀,快下来吧,我给你们指一条光明大道。”说着话儿,就伸手要扶我下来,我婉言谢绝了。接着,他就去巡逻了。


无奈东南方向有2/3的地方没有看到,我们灰溜溜地从铁栅栏门走出,身后的大门徐徐地自动关上了。



没过一分钟,一辆奥迪驶来,铁门又开了。

眼前是一段50米长的小路,通向岸边。据说,这条小路是为了老干部进出方便后修的。

回程中,从远处拍了一张,隐隐约约看见一座二层小楼和几辆汽车。

从9点10分登岛,到9点22被请出来,此次探秘仅12分钟。
但愿不久的将来,这里不再是一块“禁止参观”的神秘小岛,我们期待着她能恢复历史的原貌,让更多喜欢颐和园的游客都能一睹藻鉴堂的芳容!
以下是网上搜得的资料:
卫星图(文字是我们标注的)

“藻鉴堂”的含义,藻是文采,鉴本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即文采鉴人。古时选拔人才称为“藻鉴”,这里曾是殿试后的阅卷处,乾隆皇帝以“藻鉴堂”命名,是寓意人才难得。夏天时,藻鉴堂的周围全是荷塘,荷香四溢,沁人心脾。冬天时,藻鉴堂的周围全是冰与枯萎的荷叶,它们在寒风里随意书写着文章,也是别样风情。
藻鉴堂坐落于颐和园西南湖中,它是颐和园前湖水景的点睛之笔,为园中小园林。藻鉴堂始建于乾隆年间,与治镜阁、南湖岛鼎足而立,象征神话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藻鉴堂模仿方丈,乾隆帝曾在此休憩品茗,吟诗赏景。清漪园时期,藻鉴堂内陈设有许多珍贵文物。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修。
1903年以后,重建的藻鉴堂内部装修成欧陆风情,宫灯全部采用西洋式的玻璃吊灯,家具也全是西洋风格,并配备西洋厨师,慈禧也曾在此宴请过外国使节夫人。其主要建筑有三处,一曰藻鉴堂,二曰烟云舒卷殿,三曰春风啜茗台。
彭真任北京市委书记时就占用藻鉴堂这一小岛,因此有人将这里称为“彭真别墅”。上世纪50年代,颐和园基本上只开放东部和北部,西部非常荒凉,没有游人观光。
后来藻鉴堂曾经是中国画研究院筹备处。一些画家,如关良、钱松岩、宋文治、黎雄才、亚明、陆俨少等在藻鉴堂作过画。
目前是北京市委老干部活动中心,隶属北京市委,虽在颐和园内,但不属于颐和园管辖范围,也严禁闲杂人等参观。
据说上世纪80年代,溥仪的弟弟溥杰曾在两会上提交提案,希望能将藻鉴堂返还颐和园,至今没有什么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