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去过多次,但斋宫一直没进去过,不是因为它另收门票,而是根本没见它开过门。
今年九月初,看到学姐诗情画意博文中对斋宫和神乐署的介绍,就利用9月5日和金沙人聚会的机会,用一个半小时进斋宫和神乐署浏览了一番。
原来,以前多次经过的是东门,而参观浏览要进北门,难怪没见它开过门了。
东门

斋宫位于祈谷坛的西南角,坐西朝东。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平面为正方形,面积将近四万平方米,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它建有宫城,城河两道,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围墙正东有宫门2道,左右各有1座角门,角门前面又各有1座汉白玉石桥。紫墙四周有167间回廊环绕,是守卫宫墙的八旗兵丁遮避风雨霜雪的地方。回廊上画有1300多幅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等彩画。回廊外面有深池环绕,整个斋宫层层设防。石桥前面南北各有朝房5间,是侍卫和禁军兵将的临时住房。
东门外的外御河(从北往南看)

北门外的外御河(从东往西看)

北门的售票处,没有排队的现象,里面的人也屈指可数。

斋宫和神乐署联票,票价10元,

北门
北门外的石桥和外御河

斋宫导览图

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
正殿红墙绿瓦,分外壮观。瓦用绿色表达帝王向天称臣、庄敬恭谦的含义。正殿包括五间。殿座为汉白玉石基和石柱,是一座无梁柱砖结构拱券建筑,故又称“无梁殿”。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檐下斗拱、檩都是琉璃烧制并绘彩画,具有很好的防火性能。

斋宫正殿殿外正中高悬墨底金书“敬天”匾额,殿内的布置按乾隆时期的原貌陈列,正面悬挂着乾隆御笔“钦若昊天”巨匾,屏风、宝座均为原物,这里是皇帝举行礼仪和接见群臣的地方。

正面台阶中间为云纹浮雕丹陛
无梁殿殿前的露台上,南北各有一座石亭。南边的较小,叫“时辰亭”,是放时辰牌的地方。

时辰亭

北边的较高大,叫“斋戒铜人亭”,据天坛的相关资料介绍,这个亭子高5.5米,宽2.16米,屋顶是绿色琉璃瓦,四角有四根石柱,柱上用石拱券承重,亭内正中设有高1.3米的小型须弥座。

据史料记载:皇帝斋戒期间,亭内设方几一张,罩黄云缎桌衣,上设一尺五寸高的铜人像一尊。铜人双手恭奉简牌一枚,上刻“斋戒”二字,以使皇帝"触目惊心,恪恭罔懈"。意思是要皇帝有所警惕,不忘用心斋戒。斋戒铜人在清代有三种形式:一为唐朝名臣魏征像,一为明初乐官冷谦像,一为明代太监刚炳像。相传这三人在历史上都以刚直敢谏而著称。此是明洪武十一年定下的制度,清代也沿用了下来。按规定,这里所设的铜人为冷谦像。(也有资料说是魏征像)


无梁殿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殿内陈设朴素,明间所悬“钦若昊天”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虔诚之心。


神版龙亭


第二展室
斗彩鱼尾瓶

粉彩寿桃瓶

青花海水红龙纹天球瓶

青花折枝勾莲六方贯耳瓶

这是什么神兽?尾巴像鹿角。



值守房

后院的古井


月亮门的直径就这么大

墙厚约1.2米(用手丈量)

在正殿后面,有座垂花门,穿过垂花门,就进入皇帝的寝宫。
垂花门


寝殿是皇帝祀前斋戒时的居所。寝宫又称寝殿,殿前两侧悬挂一幅对联:“午夜端居钦曰旦,寅中昭事格为馨”,横额为“敬止”二字。寝殿有五间殿房,寝殿正中有屏风、对联、条桌、瓷器等摆件,用于起居、礼仪和接待大臣,北尽端一间为冬季卧房,龙床上挂黄缎帐,地下有火炕,室内有炭炉;南尽端一间是夏季卧房,龙床上设蓝纱帐。两个次间是御书房和起居室,设有书架、龙书案及文房四宝,以备皇帝在此读书。乾隆皇帝曾在这里赋诗数十首,以抒祭天之情怀。

殿前有两个防火用的太平水缸,一般帝王宫殿的水缸都是铜胎鎏金,而这里为表示皇帝的恭谦用的是铁铸水缸,其下可生炭火以防冬夜缸内结冰。
斋宫是天坛五组建筑群之一,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1978年,斋宫大修,初步恢复旧观。自2006年6月,斋宫再次大修,也是近30年最大规模修缮,要求最大限度恢复历史原貌,如恢复彩绘原貌、恢复无梁殿明间陈设、恢复寝宫陈设等。
虽然2008年3月才重新开放,可墙皮已脱落,又该修缮了。

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在外城东北角建钟楼一座,内悬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大典前,自皇帝出斋宫始,开始鸣钟,直到皇帝到达祭坛为止。
内御河和钟楼远景

钟楼近景
在钟楼旁有两块介绍钟楼和铜钟的牌子,清代始建钟楼的时间竟然不一样。


内宫门

出了斋宫南门,就去了神乐署,下回再说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