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我对南京城墙的印象,我会说:首先是雄伟,给人一种心理上的震撼。其次也是沧桑,它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但是依然存在,给我们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成为我们心里感到很踏实的一个东西。
对明城墙的记忆,与我的人生经历有很多重合之处。
我在慧园街小学上小学。那时候春游啊,祭扫烈士墓啊,都会穿过现在的中华门。全是步行的,中午吃的东西还要带着。这是我比较早的对于南京城墙的记忆。
我中学是在南京六中(现在是三中)上的。我记得80年代中华门城堡对外开放。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回来后写作文。我就记得我写的是千斤闸,我站在城头上面回想当年战争的壮观的场面。那个时候中华门城堡的外围全是土堆,实际上整个外形、城墙的外观没有显示出来。
我记得当时中华门附近的镇淮桥和东长干那个周边有一些店铺,而且中华路上的店铺都是南京向安徽的交界处,所以有很多百货啊,土杂啊的小店。然后你顺着那个中华路往南要绕一圈,才能出去。然后旁边有店铺,店铺背后还有堆的一些土堆,这个事情我后来还采访过叶菊华老师。

我大学毕业以后,从城里面搬到了城外,而且恰好搬到现在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塔的西南侧,历史上是西天寺的位置。我接触到了秦淮区地志办的一个年刊,叫《秦淮夜谈》,写到了一个名人,叫石涛,也叫苦瓜和尚,他从徽州过来以后就在西天寺前居住了,然后到了大报恩寺。因为他是个禅师,他除了修禅之外,也需要社会交往。他以前住在我这个地方,我也像他一样穿过中华门城堡到城里面,甚至我也像他一样约好朋友去梅花山去看明孝陵,去探访梅花,然后写诗,就是以他为一个榜样嘛。南京这个城市就是一个很有古风的城市。
然后,我的工作地点就从中华路上面搬到了秦虹路,我每天上下班从我居住的宝塔山往东,实际上是顺着秦淮河顺着明城墙西南角,到秦虹路。我从陆路走,同时看到河对面的城墙。那个时候沿河有很多棚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下放回城了一批人住在那里,到了2006年以后,才得到了搬迁。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城墙的外边,沿着外秦淮河的河堤,是宽阔的、通透的而且是绿化生态很好的,但那时候居住了很多的人家。
还有一段更值得介绍的是,我当时到了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也在秦虹路。2007年的9月份,区领导给我们一个任务,进行晨光厂的历史梳理,我才知道我所居住的南边是一个兵工厂,历史能够推到1865年,建造者是李鸿章。我们把这本书编撰出来以后,区领导提出做文化墙,我勾画了一幅画面,李鸿章上了城墙,正站在城墙上面,然后指着大报恩寺废墟,俯瞰城、河、兵工厂。
今天1865园区有一个酒店,靠近秦淮河的那个窗户就能看到明城墙,那个位置当时就是造纸厂,那个酒店是根据那个造纸厂来改建的。建筑的功能的确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功能的转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