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文采书屋(民国教育家姚文采旧居,照片由高维静老师提供)

标签:
姚文采文采书屋 |
分类: 城南忆旧 |


谁也不曾想到
在夫子庙旁喧闹的长乐路上
会重建起一座教育世家的旧居
谁也不曾想到
这座书屋会成为一个近代教育史的纪念地
谁也不曾想到
百年前,来自黄山脚下的一位年轻学生
会成为一名都市里的教师
谁也不曾想到
就是这位教师
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委托
成为白下路上安徽公学的校长
成为那些家乡来的孩子们的一家之长
当敌人的炮火逼近
是他,护卫这些孩子
一路向西,重归黄山脚下
从此,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山谷
从此,孩子们和那些茂密的丛林一道成长
其中就有他自己的儿子
也就是后来我的地理教师姚启安
在父亲创办的学校里
在改革开放后的讲堂上
他用粉笔画出的铁路线
牵引着我远游的梦想
而后,长乐路的另一端
一座同样古老的学校里
姚启安老师的女儿
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抗战胜利的辉煌
而今,一个明媚的日子
在这似曾相识的书屋里
已是双鬓白发的她,眼睛模糊地
端详着墙上亲人的面容
柔和的灯光和那些灯下读书的身影
让那首校歌的旋律在心中回荡:
今日重栽桃李,一堂如见澄平
客愁乡梦不须生,相对读书灯
附:
一、人物简介
民国教育家姚文采
姚文采(1893—1958),原名蕴丰,歙县九沙人。家境贫寒,其父在县城耶苏教堂为传教士唐俊贤做事。文采得以免费就读于崇一学堂,与陶行知同学。后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前身),先学医,后改学生物。民国6年(1917),陶行知留美学成归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后改名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兼教务长,聘文采担任该校生物学、
解剖学讲师。同时兼任私立安徽公学(1929年改名安徽中学)副校长兼教师,晓庄师范生物教师,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解剖学教师。民国19年4月,国民党当局查封晓庄师范,陶行知出走日本,文采等几十名师生被捕。后经张治中(安徽中学校董)保释,接任安徽中学校长,曾变卖私有房产补充办学经费。该校拥有价值10万余元的图书、仪器、标本等教学设备,包括南京仅有的从德国进口的人体解剖标本。学生人数由建校初的3个班130人,增加到民国24年的20余班1
500余人。在南京市会考中,安徽中学多次名列前茅。民国26年日军空袭南京。文采将安徽中学迁至屯溪,自筹经费,租赁校舍,购置设备,维持学校正常教学。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校又迁返南京复课。在屯溪期间,曾任黄山建设委员会工赈处副主任、黄山管理局局长、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部战地服务团团长等职,并创办黄山天都文物社,为开发黄山做出了贡献。1951年9月,安徽中学并入南京市第六中学,文采仍担任校长。著有《生物学讲议》、《解剖学讲义》等。
二、似曾相识“楼”归来——记易地重建的莲子营姚公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a7068c0102veoq.html
前一篇:回到母校,回味那些不曾知晓的往事
后一篇:南京博物馆铲释三城考古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