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2006年

(2019-02-09 16:54:11)
标签:

南唐伏龟楼

分类: 博物馆之旅
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2006年

  2001年5月,南唐城垣伏龟楼遗址在现存明代古城墙的武定门段东南隅出土。2005年9月“伏龟楼及南唐城垣遗迹史料馆”在伏龟楼遗址上建成。它是继南唐二陵之后的又一处大型南唐文化遗存,也是南唐城垣文化的见证。

一、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发现记

20015月,伏龟楼遗址被发现。施工人员维修城墙时发现了一超出断残城垣约一米高的土坡。清除土坡时,一个约120平方米左右的台形古建筑遗址显露出来。该遗址长15.85米,残宽7.61米,现高1.6米。北端墙体保存完好,南端、西端损坏严重。东端距明城墙近一米,南端一侧被由东向南折的明代城墙叠压在下。古建筑基础均由青灰色的长方形砖每两层交缝平铺,共砌筑二十一层,砖与砖之间用黄泥粘接,该遗址处的明代城垣走向并不直接向南折角与南端城墙相连接,而是向东凸出十三米多,再向南延伸百米后才与南端相接,形成“马脸”状,其折角处基本呈直角状。524日,南京博物馆考古队副研究员王志高随即请来南京大学蒋赞初教授及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他们二位均为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考察这一遗迹,同行的还有东南大学的朱光亚教授及陈薇教授。四位教授考察后确认“这处遗址极可能属于南唐时期的伏龟楼”,并就此遗址的保护向市领导及市文物局、市城墙管理处的领导递交了《关于南京明代城墙东南隅南唐遗址的处置建议》。最终,该建议得到了采纳,该遗址被有效保护起来。

《景定建康志》21卷《楼阁》篇记载:“伏龟楼在府城上东南隅。景定元年马大使光祖增创硬楼八十八间”。其中的关键字“增创”表明伏龟楼早在宋代之前便已经存在了。文中还附上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周遭故国是山围,对景方知此句奇。偶上伏龟楼上望,一环碧玉缺城西。……”。它向人们展示了登上伏龟楼,一览金陵城三面环山、西临大江的地形地貌。从该诗不难看出,伏龟楼是当时文人士大夫游览登高的一个重要景观。

南唐伏龟楼凭借城垣的墙体向外挑出,呈“凸”形,规制略小于城门上的镝楼,而城防功能基本相似。它以砖石为台基和墙体,以木结构楼阙构筑供望敌情,并具有装饰作用。战时是军防要隘,平时则是市民的登高览胜之地。伏龟楼遗址地处南唐城东南隅,是南唐城垣的附属设施,它使我们想起梁思成先生对隋唐五代时期城郭建筑特征的概括:“城多方形,在两面或四面正中为城门楼,四隅则有角楼,均以平坐,立于城上”(《中国建筑史》)。

明初拓城时,金陵城南部自东水关至西水关这段城垣,因循旧址没有变化。南唐时期的伏龟楼、羊城,南宋时期的硬楼、外瓮城、羊马城全部消失。遗迹大部分被包进明城墙内,成为墙体的一部分。通过实物对比,不难发现南唐城砖的厚度只是明代的一半。

2001年,在伏龟楼遗址的北侧,还发现了南唐城垣遗迹。秦淮区风光开发公司维修明城墙时,发现这里的城墙已有一半倒塌,结果就把南唐城墙的基础露出来了。这是秦淮河畔唯一保留完好的南唐城垣遗址,揭示了南唐、南宋、明三代金陵城垣延续与发展的轨迹,是南京城垣文化珍贵的组成部分。

二、伏龟楼及南唐城垣遗迹史料馆及其建设

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史料陈列馆包括两个实物展区和一个综合性展厅,由秦淮风光开发公司投资建设,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负责搜集史料、策划展室,并参与筹建工作。


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2006年

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2006年
    第一个实物展厅即伏龟楼遗址展厅。这个展厅让人们看到了伏龟楼的楼基。

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2006年    第二个展厅是综合展厅,建在明城墙的墙体内部,展示的内容为伏龟楼、南唐历史、南唐金陵城垣史以及南唐艺术四个单元:

1、伏龟楼单元:《伏龟楼简介》开篇,介绍了南唐伏龟楼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功能及结构。还配有伏龟楼遗址台基的照片八张,安放了南唐、明及当代三种城砖实物与照片以备游人进行比较。另外,展厅内还配有关于伏龟楼的诗词作品。

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2006年

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2006年

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2006年
    2、南唐金陵城垣单元

展板上的前言叙述了自五代初年(909)徐知诰任升州刺史开始,至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为止,历经六十六年的南唐金陵城垣建设历史。其中图片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六朝、南唐、南宋、明金陵都城图;第二部分为南唐遗迹,包括南唐二陵、栖霞石塔、内桥、北门桥、杨吴城濠等现代的照片。

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2006年
   展厅的中央,还有一个金陵城的全景模型。它不但揽括了历代金陵城的地域范围,还用不同的灯光将历代都城互见图的轮廓线勾勒出来以示区别。

3、南唐历史单元:文字部分以《南唐历史概况》为题,配以“五代十国年表”、南唐地图,加上李、李、李煜三主肖像及简略介绍,还展示了从唐末由吴王演变到杨吴再到南唐这段历史的一些典籍资料。设置这一单元,是为了让人们重温南唐短暂却又颇有成就的历史,更好地理解南唐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

4、南唐艺术单元:书法作品中有一幅是后主李煜的长卷。旁边,有宋代四大家米芾及近代林则徐的鉴赏题字。展厅内还选用了现代人的书法作品。其中有毛泽东同志书写的二幅作品。还有当代书法家沙曼翁、费新我分别写下的隶书与行书。所写的是南唐二主的词。南唐艺术以诗词、绘画为主体,中主与后主本人对诗词就很精通。展厅自然也就更多地陈列了这样的作品。

游客还可以看到一些珍贵书画的复制品:《重屏会棋图》,画了四个人物在下棋,中主李在观棋。它是极为珍贵的历史人物肖像画,也是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料。《韩熙载夜宴图》,表现了南唐的大臣在家中的生活。伎女弹唱,下棋,惟妙惟肖。由于艺术性和真实性,使它在艺术上和历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该画又是研究南唐历史的形象资料。《勘书图》,苏东坡把它形象地称作《挖耳图》。它反映了当时的文人生活。画卷上还有李后主的印章、宋徽宗的题字,遗迹苏轼、苏辙的题记。《江行初雪图》,画有江南水边的芦苇、船只,以江南人民打鱼的日常生活为内容。具有典型的南唐风格,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此外,还设橱窗一座,放置了一些南唐时期陶俑的复制品。

从综合展厅出来上台阶,游人便可登上明城墙的顶端。为了更好地保护城墙,台阶的上方建有一个可推拉的拱形玻璃钢天窗,闭馆及下雨时将出口处密闭起来。

第三个是实物展厅,即南唐城垣遗迹展厅。南唐城垣遗迹掩盖在明城墙下,上方加盖了钢筋水泥框架的天棚。其外形与明城墙浑然一体,也起到了遮挡风雨的作用。虽说游人在综合展厅里已经看到了遗迹的照片,也知道了明城墙与南唐城墙之间存在着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但当他们真正站立在遗迹面前,看到的不仅仅是不同的砖块,还可以获得对朝代更替、文明递进的绵绵遐想。

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作为一个秦淮河畔的新景点,有效地保护了本就不多的南唐时期文化遗存,也为外秦淮河水上游览线增添了一个极佳的景点;伏龟楼及南唐城垣遗迹史料馆的设立,通过布展与讲解,把现代游客与古老城墙联结在一起,既可以满足游客求知探古的愿望,也使展览馆的功能从文化事业走向旅游产业,融入到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去。

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2006年
                 三、伏龟楼与南宋画家马和之的《早秋夜泊图》

在展览馆的筹建中,经南京出版社卢海鸣博士介绍,发现古建筑资料中有文字记载,宋代宫廷画院马和之的《早秋夜泊图》中存有“龟头屋”的图案。图案的背面,有这样的注释:“楼正面九间,中三间外突加'龟头屋',但不知为何处之楼”。我们被“不知为何处之楼”这句话深深打动,因为它为我们找到伏龟楼的原型留下了悬念,留下了动力。因为荷兰文化史家赫伊津哈说过:历史学家应以图像为先,因为只有通过图像,我们才能真正“窥见”往昔;只有通过图像,“我们才能更清晰、更敏锐、更富有色彩---一言以蔽之---更有历史感地理解过去”(见中国美院曹意强教授所著《艺术与历史》,63页)。

于是我们在宁、沪、杭书画古籍市场和各图书馆四处搜索,终于在上海市静安区地志办同志的陪同下,在上海古籍书店找到了该图的影印件。1928年,该图于日本天皇登基举办画展时“浮出水面”,经日本铃木敬编入《中国绘画总合图录》。该图为扇面,纸本,水墨,后被日本《支那名画宝鉴》、《唐宋元名画大观》等画册影印,现被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经过鉴别和实地勘察,有关专家认为画中龟头屋的楼型、方位、地理环境,与史料记载基本吻合,极有可能是一幅反映南唐伏龟楼的实物图。

马和之,生于北宋,生卒年代均未见记载,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中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图绘宝鉴》记载:他的“人物佛像山水仿吴装,笔法飘逸,务去华藻,自成一家。”

《早秋夜泊图》描绘了这样的景象:近景,三只带有高高桅杆的大船,它们停泊在伏龟楼下护城河的水面上;中景,自画面的右侧依次向左是高高矗立的城楼和蜿蜒伸展的城墙,它们自大到小,由近至远,消逝在远山尽头;远景,那座侧立在画面左上角的山峰,应该是赤石矶的残脉,不过出于画面布局均衡的需要,被画家人为地放大了许多。作为画面主体的伏龟楼被画在中景偏右最显眼的地方:硬朗的线条将屋脊勾勒得端正威严,两边纤细翘起的飞檐,与河面船只那向上弯起的船舷相互呼应,同时与城墙下那些站立河边的树木、横向而行的水波一起为画面增添了几份早秋的妩媚。更为精巧美妙的是,在远山肩头右边不远的空中,有一轮比句点略大一些的太阳,它在山体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夺目,整个画面使人想象出南唐古都城池的东南角、护城河边,夕阳西下时的瑰丽景象。

当代学者唐晓峰认为:“在资料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对过去的文化区域或文化景观进行复原和分析,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对地面的影响过程”(唐晓峰著《人文地理随笔》)。对《早秋夜泊图》的解读,力图使伏龟楼的真实面貌得以“复原”,便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它为进一步研究,确定伏龟楼形象提供了珍贵线索。

应该说,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的发现值得庆贺,但还有疑点有待进一步研究。马和之《早秋夜泊图》中的伏龟楼位于城墙东南角,与现存遗址的位置相吻合,与《景定建康志》的记载相一致,但画面中的楼却面向朝东,略有差异。另外,马和之是否到过南京,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附:南唐伏龟楼及城垣遗址解说词

导言

 秦淮河沿岸的历史人文景观有很多,其中就有新近开发的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城垣遗迹。今天,它们成为外秦淮河风光带的特色景观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伏龟楼遗址以及南唐城垣遗迹是南京继南唐二陵以后又一处大型南唐文化遗存,也是南唐城垣文化的唯一见证。现在请大家随同我一道参观。

 一、南唐金陵城垣史

让我们从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开始,来看一看南唐金陵城建设对南京城今天格局的影响。

首先来看这张南唐金陵城地图。南唐金陵城的建设自杨吴天六年(909)至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为止,历经六十六年。据地方志记载,其间大规模的城垣拓建有二次:第一次在天十四年(917),“徐温遣陈彦谦城金陵,夹淮带江,以尽地利”;第二次在大和四年(932),“知诰复广金陵城,周二十里”。

再看这张比南唐更早的六朝金陵城地图,那时以内桥为界,桥北为宫城,桥南为郊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市规模。与六朝相比,南唐把金陵城向南扩展到今天外秦淮河。金陵城从此“跨秦淮南北之地尽入城中,北距钟山甚远,而南距雨花、长干诸山则甚迫。城垣周长二十五里,上宽二丈五尺,下阔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内卧羊城,阔四丈一尺。” 也就是说,秦淮河被圈起来,成为今天所说的内秦淮河,也就是经常提起的“十里秦淮”;同时城墙之外,挖掘出大家刚刚乘船而来的外秦淮河。至此,南京城区的中部与南部的格局基本确立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下面再看这张明代的金陵城地图:

明初拓城时,金陵城南部自东水关至西水关这段城垣,仍然沿用了南唐时期的部分城垣构筑,使得这段城垣凝聚着南唐城垣文化的遗韵。南唐城与明代的城市相比,明代的城从东水关经通济门到光华门、中山门,整个城市向东延伸。南唐城已经看不到了,所幸的是,现在南唐城垣的遗迹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2001年,秦淮区风光开发公司在维修明城墙时,发现这里的城墙已经有一半倒塌。结果就把南唐城墙的基础露出来了。

这是当时现场拍摄的两张照片:这一张从上往下看,另一张突出了细节部位。我们看到,南唐的城砖与明代的城砖不同,厚度是明代的一半;而且修建的方式不一样,是层层叠加上去的。

它是秦淮河畔唯一保留完好的南唐城垣遗址,揭示了这一带南唐、南宋、明三代金陵城垣延续与发展的轨迹,是南京城垣文化珍贵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在今天的南京,我们还可以看到南唐城留下的遗迹:

这是在珠江路附近,位于南唐金陵城北面的北门桥。

这是南唐宫殿区外面的桥,也就是今天的“内桥”,是我们前边说到的六朝时宫城的边界。

这是现在杨吴城濠的两张照片。这是现在伏龟楼的所在地。这是现在的大中桥附近。明代时,已经将城墙从通济门向光华门延伸了。因此,今天的这里,南唐城已经不在来,可城濠的遗址还在,碧绿的河水还在,只不过看不见城墙了。

另外还有几处:

这是现在的中华路,是当年南唐宫城的御街,是整个南唐城的中轴线。这是今天的鸡鸣寺,前身是六朝名寺同泰寺,南唐时在旁边又添置了净居寺。这是栖霞寺的舍利塔,为南唐所建的原址原物。

我们面前的南唐城垣遗迹,是了解和研究南唐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建设的物证,也为秦淮风光带增添了一处见证南唐历史的遗迹,可谓弥足珍贵。

 二、伏龟楼遗址

南唐伏龟楼遗址及南唐城垣遗迹2006年现在我们介绍伏龟楼。

它建在南唐金陵城城墙的东南角,它是城楼但不是门楼。门楼是今天的中华门,南唐时叫“南门”(与北门桥的“北门”相对),明代改建,称“聚宝门”。

应该说,伏龟楼起到了军事哨所的作用。就名称而言,“伏龟楼”的“伏”字,本意是埋伏的意思;在这里应该是“匍匐”的意思,也就是说下面的地形象龟一样。从南唐城的地图上看,伏龟楼的基础是一个半圆形的、带棱角的突出部位,就象是龟的样子。这个名字起得比较雅致,为南京南唐文化所独有。

据记载,南唐伏龟楼是就着城垣的墙体向外挑出,呈“凸”形,规制略小于城门上的镝楼,而城防功能基本相似。其结构以砖石为台基和墙体,以木结构楼阙构筑供望敌情,并具有装饰作用。战时是军防要隘,平时则是市民的登高览胜之地。

宋代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曾登上伏龟楼,环顾四周,想起了某位唐代诗人的诗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周遭故国是山围,对景方知此句奇。

偶上伏龟楼上望,一环碧玉缺城西”

说的是金陵城三面环山,西临大江的地形地貌。

更有趣的是,据地方志记载,在金陵城西南隅凤台山上也有一座伏龟楼。并且因为有了伏龟楼,凤台山也被称为伏龟山。南唐吏部尚书徐铉就写有《题伏龟山北隅》一诗,水部郎中李中也有题为《伏龟山》的诗句。宋代以后,城垣东南隅上的伏龟楼没有了记载了。至于《明史》记载:明初“明兵克太平,攻集庆,行台御史大夫福寿战败,婴城固守,犹督兵巷战,坐伏龟楼指挥”,这里所说的伏龟楼指的是伏龟山上的伏龟楼。

大家看这张照片:伏龟楼遗址的发现是在2001年,施工人员维修城墙时发现了一超出断残城垣约一米高的土坡。清除土坡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约120平方米左右的台形古建筑遗址。这就是发掘出的伏龟楼遗址地基,经南京市文物局清理出土后的遗址长15.85米,残宽7.61米,现高1.6米。古建筑的基础都是由青灰色的长方形砖铺就,每两层交缝平铺,砖与砖之间用黄泥粘接。北端的墙体保存完好,而南端、西端较严重的损坏应该是早先就有的了。仔细看的话,我们会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在南端距明城墙近一米的地方,南唐的墙砖被明代的墙砖叠压在下面。因为明代的墙砖明显厚于南唐的。经过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教授,以及南京市文管会考古队考证,判断为南唐时期的城垣。为保护文物,当时只是清理了露出地面的浮土,并没有继续向下挖掘,底部的结构及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们这个陈列馆的下面,就有一个伏龟楼遗址展室,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挖掘后的现场,看到伏龟楼底座的遗址。

今天,我们只能看到伏龟楼遗址,而看不到楼了。但是,我们从南唐时期古人画的国画可以想象当初的大概情形。

这幅题为《伏龟山传奇》的国画,再现了当时城西伏龟山的全貌。关于伏龟山传奇的内容便写在这幅画上。大意是伏龟楼倒塌了,露出一个石匣,里面有一张纸,纸上赫然写着:“乘鸡登上宝座,跨狗奔出金陵城”。据说是六朝奇僧宝志所写,预示了南唐王朝的衰亡。 

三、南唐历史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南唐疆域图。图中有颜色的部分为南唐全盛时期的领土范围。南唐作为一个国家的形成,许多人不太清楚。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表看个明白。第一个表是杨吴,也就是南唐的前身。杨吴政权是唐代末期一个王爷的疆域,吴王即杨行密。唐亡后,成为五代十国(907-979)中的“十国”之一。从杨行密,再到他的儿子、弟弟等。一共经过四代,天祚三年(937)最后一个吴王杨溥被迫“禅位”给徐知诰,也就是南唐的第一个皇帝李。徐知诰因自称是李世民的后代,改了姓名,还改了国号,自称“大唐”,因此史称“南唐”。

关于南唐,我们可以看这个表:共经过三个皇帝,也就是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后主李煜。这样,把这两个表贯穿起来看,我们便可以知道,杨吴与南唐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我们还可以看到南唐这三个皇帝各自的历史和画像。前面两个个皇帝的陵墓在南京,而后主被宋太祖赵匡胤俘获以后就死在开封。前两个皇帝的墓便是现在的南唐二陵。

这是李的墓叫钦陵;下面的是顺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南唐二陵被发掘。虽然陵墓被盗过,但还有一些随葬品。这里所展示的是陶俑的图片。这些陶俑与别处不同,如这个交颈的陶俑,是是使我们想起交杯酒?也许交杯酒就从此而来?其他几个陶俑是人头蛇身,下面还有一个人头鱼身,生动而有活力,更具民俗特色。专家考证这些神奇的形象,来自于我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旁边的是一些人物陶俑图,有专家论证它们的价值在于技法上有一定成就,填补了唐宋之间南方雕塑艺术的空白。除了图片,在我们的展柜里还有一些复制品。这些复制品由市博物院早期复制的,还是比较精细的。下面这个是南唐墓志星象图,是道家的东西。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随后仔细欣赏一下。下面的图是南唐二陵墓门两边所刻的武士像。

这一组书法的照片,是南唐先主李墓出土的玉哀册拓片,现藏南京博物院。下面的图介绍的是南唐使用的钱币,以增加我们对南唐的认识。

南唐的历史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的是,南唐是处在“五代十国”中之间的一个国家。那么这十个国家究竟是那些?让我们来看这个图表:第一排是五代,表明它们相互间是如何承接下来的;后面排的是十个国家,细心的游客会看到这里排的是十一个国家,这是因为当时是分裂时期,国家的数量不断在变化,增加或减少,历史上统称“十国”。从这个表大家可以看到历史的演变,愿意细看的,有爱好的游客可以从中了解全部内容。下面这个表可以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南唐所设立的郡这一级管理机构。“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或者“地区”这一级。最后,从这张细长的表,我们可以详细了解南唐对于州和县的设置情况。有关南唐历史的基本情况就介绍到这里。

                    四、南唐艺术

南唐立国不过四十年,辖地仅限于东南。然而就是在这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却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财富,也就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经典传世之作。既继承了唐代之成就,又开宋代之风气,是南唐文化的特点。

文化繁荣首先取决于南唐先主比较注意予民休养生息,对文化人比较重视。从先主李开始就设立了礼贤院;到中主,还建立了南唐画院。所以,在文化上,书画与诗词尤为发达。中主与后主本人对诗词就很精通。

这里所展示的首先是书画:

第一幅就是后主李煜的书法,是一个横披的长卷。他的笔法很有特色,俗称“金错刀”和“撮襟书”。这一幅是目前出版界通同的书法作品。在字的旁边,有宋代的四大家米芾的落款,有近代林则徐的落款。一方面很珍贵,另一方面反映出流传有序。

下面这两个圆形的扇面,是南唐时期的著名画幅,叫《宫中图》。在人物画方面,它比较好地表现了南唐的宫中生活。但是由于流传了千年,这个图在今天仅剩四段。这里是其中的两段。

下面这幅画叫《重屏会棋图》,画了四个人物在下棋,中主李在观棋,是极为珍贵的历史人物肖像画。现在中主李的画像也就出自于它,也是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料。

紧接着的两幅书法,是当代书法家书写的南唐二主词作品。上面一幅是苏州著名的金石家沙曼翁所写,他写的是隶书“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道多少……”;另一幅也是苏州的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所写的行书

由于李煜的词成就非常高,后期以词的形式表达出对亡国的痛切,语言洗练,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成为人们喜爱的千秋名作流传后世,他也就被誉为“词帝”。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后相对空闲的日子,书写了一批古代的诗词,其中有两首就是李煜的。这就是其中之一。

下面我们还可以看到两首。这是当代河南书法家陈天然所写李后主的词《捣练子令》。我们可以看出,中原人潇洒的风格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了。

这里是一组比较有个性的书画。

中间的一幅,是人人皆知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巨幅的横披书卷。表现了南唐的大辰在家中的生活。伎女弹唱,下棋,惟妙惟肖。由于艺术性和真实性,使它在艺术上和历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该画又是研究南唐历史的形象资料。

这幅是南唐王齐翰的《勘书图》。苏东坡把它形象地称作《挑耳图》。它反映了当时的文人生活。你看,画中的人在校对着古书,因为很枯燥,中间休息一下,在挖耳朵。这幅画是不是画得很俏皮呀?!后面还有巨大的屏风,上面画的是金陵郊区的风光,说明当时文人家中的装饰也是很豪华的。画卷上还有李后主的印章、宋徽宗的题字,遗迹苏轼、苏辙的题记。

旁边的一幅是南唐周文炬所画的《文苑图》。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画中的人物在互相探讨,也许是在作诗词歌赋吧。

最上面的一幅图是南唐的山水画,是最繁盛时期南唐画院的学生赵干所画的《江行初雪图》。画有江南水边的芦苇、船只,以江南人民打鱼的日常生活为内容。具有典型的南唐风格,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南唐的山水画成就非常高超,明代大家董其昌认为董源和巨然,这两位南唐画院画家的作品是中国山水画的高峰。以后的宋、元、明的画家继承了他们的画风,最终形成了江南画派。此外,南唐还有一位花鸟画的大家,叫徐熙,他的画有一种“野逸”的风格,符合后代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绘画和书法之外,为了让大家尽兴,还选择了一些南唐的诗词共大家欣赏。其中就有中主李南唐文士韩熙载、冯延巳等人的词。他们以高超的艺术成就确立了南唐这个偏安的小朝廷在文学史上较高的地位。

 谢谢大家!


                               秦淮区地志办  杨献文  金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