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高巷龙氏旧居向我们呈现了什么?

标签:
门西殷高巷云锦家族史文化 |
分类: 家族史研究 |
2010年10月我探访过这三处老宅(详见我的博文《探访云锦人家的旧宅》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a7068c0100zkle.html)。只是当时见物不见人,而今因为吴良镛获奖得以结识老宅的主人,深感幸运。
据堂兄弟龙江和龙浚先生二位老人介绍:1865年前后,祖辈龙德元、龙海航兄弟自江西万载县来宁经营缎业。其中龙德元曾经与张謇有过密切的交往,张曾以八条幅(金纸黑字楷书)相赠。堂号“有余庆”原挂大厅,两边对联:“大罗天上领袖奉山,众香国中广植异卉”( 清代官吏、学者及藏书家孙衣言书)等。
龙德元的小儿子如椿有3个女儿,其中2个分别嫁给了“街对过” 53号的名中医戴洛卿,以及从今天“熙南里”甘家大院走出来的甘英。
邻居们记得最清楚的,是龙家曾经出了个县长,这便是龙德元的四子龙如桂。龙如桂(1876-1949),毕业于两江法政学堂,先后任山东鱼台和即墨县知事(辛亥革命后废府、州,仅设县,置县知事一人,为一县的行政长官。后改称县长)。如桂有三个太太,生有10女3子,其中大女儿嫁给李家(即李玉清的母亲),四女儿德华过继给贡家(即贡庆阳家)做了七小姐,七女儿嫁给夏家的夏同光(建国初期中央美术学院知名教授),大儿子锡光娶夏家的夏承婉(据说是清末民国著名方志学家夏仁虎的妹妹,建国初期颜料坊小学知名校长)。
龙江,笔名龙夫,是龙如桂的小儿子。他是个退休了的美术教师,是个画家,一个画牛的画家。他说笔名“龙夫”实际上就是“农夫”。说起画牛,源自山西任教时野外写生。他坦言道,那时画牛是因为不会牵涉到什么“问题”,不太容易犯“错误”。同时,牛的温顺、耐劳特别对于他这个属“马”好动的人来说,是个磨练自己的好办法。
1949年,他考入南京大学,后调整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老师有傅抱石、陈之佛、杨建侯等,其中他与杨建侯接触最多。同学有徐明华、路登、朱同等。3年毕业后分配到山西临汾第一中学,一直到1956年。他的两个学生杜希贤和毛水仙,1955年两个人十六七岁离开山西到北京上学,后来成为夫妻,分别成为首都师大美术系和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人称“两个互相帮助又各自为政”的大学教授兼艺术家。学生焦国辉,又名焦金杯,现为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1955年考入北师大美术系,师承吴冠中、俞致贞、高冠华、白雪石等绘画大师。还有个学生,现为四川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柴瑞轩,他的笔名“柴夫”便是效仿龙老的而来。
1956年回宁,任二十四中美术教师。1983年调入南京师范学校。在此期间,除了白天上课,晚上家里总会有年轻的学生跟他学画画。其中有住在仓顶的陈小强,住在糖坊廊的季春红,他们后来都入学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成了他的“校友”。经常画得很晚,因为天热,坐久了,在院子里拎桶井水,洗一洗。有时,大家一起享用一个用井水冰过的西瓜,那感觉就像神仙一样。他们亲切地称呼他“龙师”。 2008年10月,季春红举办个人画展,特邀龙老参加。有人评论道:“生活在都市里的她,以一个艺术家的感知方式,以一个学禅者超然物外的心性,在都市文明中,寻找一种敦朴与真诚”。我以为,这样的画风与那个充满理想的时代有关,与龙老有关。
70岁时,龙江先生在《友谊书画联展书画作品选》的自序里,这样写道:“太阳的光和热是一种呈现,地球的运转并生长万物是一种呈现,月亮的柔和、明净,星星的闪烁、变化以及人类和众多生命生灵、物质的存在即便是萤火之光其实多是一种呈现。而真、善、美,既是人类社会和友谊所追求的,也是属于画的灵魂”。他称这本画集是友谊的“呈现”。
那么,我不禁要问:殷高巷的龙氏旧居向我们呈现了什么?这“云锦人家”旧宅里的窗棂和地面,使我想到云锦工艺所必须的缜密和精湛,与龙江老人绘画里的世界,是否存在着某种关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