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标签:
辛亥革命四川保路运动纪念碑文化 |
分类: 原创游记 |
有人说,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此话出自于孙中山先生的肺腑之言:“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2009年11月途经成都,我一大早便来到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前。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市中心人民公园西北部,建于1913年,由川汉铁路公司筹款修建。
它是为纪念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烈士而修建的纪念建筑。碑高31.85米,为砖石结构,由碑台、碑座、碑身、碑首四部分组成。纪念碑碑台仿照铁路月台修建,呈圆柱形。碑座与碑身为方锥形。
公园里还有两处浮雕以画面的形式追述了保路运动的历史:
清宣统三年(1911)五月,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把民办的粤汉、川汉铁路主权收归国有,出卖给英、法、德、美等国银行团。四川人民为了反对清政府把川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列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
同年9月7日,即辛亥年7月15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运动领袖蒲殿俊、罗纶、张澜、颜楷等11人,并将其拘禁在督院街的“来喜轩”。民众闻讯后,纷纷赶到总督衙门请愿,却遭遇卫队突然枪击,当场被射杀数十人。
“成都血案”通过“水电报”将消息传到四川各地。一位川籍作家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描写过当时人们奔走传阅“水电报”的经过:“蓑笠钓者,赤足挽袖,捞上水中漂木。木板长尺余,遍涂桐油,上书‘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雁阵声声,江流滔滔,木叶袅袅。”
一时间,同盟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组织同志军在全省范围发动了武装起义,各地的革命党人和民众武装迅速行动起来与清廷对抗。10月上旬,同志军起义的烽火燃遍四川全省。清政府获知消息后,调派端方从湖北带新军日夜兼程入川,武汉出现空虚,当地革命党人的机会悄然出现,于是就有了孙中山先生后来的那句话。
由新都督尹昌衡设计诱捕赵尔丰,并在皇城坝将其斩首示众。
四川保路运动对辛亥革命起到了先导和促进作用,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