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碑、陵、壁画——“三足太阳鸟”之乡见闻录

标签:
吉林集安文化遗产旅游 |
分类: 原创游记 |
吉林集安市市政府门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三足太阳鸟的塑像,人们在此晨练,迎接着又一天的到来。三足太阳鸟是高句丽民族的图腾,被看作化身光明、象征生命、代表祥瑞的太阳精灵。
高句丽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始于公元前37年,公元3年迁都至国内城 (今集安市区) ,427年再迁都至平壤。集安作为高句丽都城达425年之久,今天的集安市因拥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等世界文化遗产而享誉全球。
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位于城北峻岭之上,与“国内城”相距2.5公里,是高句丽早、中期的著名城址。西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辽东太守公孙康出兵攻破了高句丽都城“国内城”,全城被焚烧殆尽。高句丽山上王高延优将都迁至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呈簸箕形,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 城墙高低起伏、雄伟壮观,周长 6395米,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是都城建筑的杰作。
高句丽人“筑断为城”建筑方式的高超技巧在战争中得到了体现。《三国志•魏书•毋丘俭传》记载,魏齐王正始三年(公元243年),曹魏大将幽州刺史毋丘俭出兵讨伐高句丽,多次强攻丸都山城不克,损兵折将,最终以“悬车束马,以登丸都”的方式于正始五年偷袭成功,魏军以惨重的代价获得了胜利。
缓坡上栽种了豆角和向日葵,还有无名的野花和荒草,全无昔日都城的景象。
有城必有水,站在高台上可以看到山下的通沟河。原来,丸都城内有两处泉水在南城门汇合注入河里。说到“水”,还有一则流传已久的“丸都山城鲤鱼退兵”故事,说的是辽东太守兵临城下久围不战,高句丽王的左辅官乙豆智巧设一计,让人抓鱼送酒到城外兵营假意犒军,实则暗示城内水源充足,还能坚持很长时间。太守随之断定围城不是长久之计,就此自动退兵而去。
好太王碑
碑高6.39米,底部宽1.34~1.97米,顶部宽1~1.6米,第3面最宽处可达2米,由一方柱形角砾凝灰岩巨石略加修琢而成。字体为隶书,书法端庄古朴,备受书家赏识。碑文共有文字1775个,记述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的战争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国的神话传说,它是研究汉魏之际高句丽政权形成和发展的仅存资料,是我国碑刻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好太王碑的发现,确认了自中世纪以来为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中心之所在,
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好太王碑犹如一个硕大的惊叹号,似乎是在提示人们不要忘记高句丽这段历史。
太王陵
为防止古墓石材滑坡,每边均有5—6块倚护的巨型花岗岩斜倚在阶坛石上。
墓室四壁用修整光滑的石块平砌,上覆一巨石为顶。“太王陵”得名于考古时发现的一块“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铭文砖。
将军墓
壁画艺术
这是我在集安买的一本书。封面的上方为送别图,下方为舞技图。
我们参观的是五盔坟五号墓,为高句丽贵族墓葬,位于集安城东北2公里处。为截尖方锥形封土墓,残高3米,墓室低于地面3-4米。由墓道、甬道、墓室三局部组成。建造年代约在6世纪末。
墓穴内只有几平方米空间,四壁绘有精美的壁画。墓室的四壁、藻井、棺床及甬道左右两壁都绘有富丽的壁画。四壁依方位绘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间以莲花、火焰、怪兽托梁等。梁枋绘蟠龙,藻井绘神仙、流云,中顶为龙虎缠绕图像。
公元668年,高句丽为唐朝统一,高句丽人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漫长的岁月里,高句丽人以其卓越的聪明才智,开发和利用了长白山区的自然资源,创造了高句丽的灿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