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了内乡县衙后,又慕名来到南阳府衙。南阳府衙坐落于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在市区内交通非常便利。时至午时,我们来到府衙旁的非常繁华小吃街,那里有许多全国各地的各类美食可以品尝。我们为了节省时间,就来到一家面馆,叫了两碗热干面,热干面原本是武汉美食,在南阳也十分受欢迎。虽然不算正宗,我还是头一回吃,感觉面条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味道很不错。
http://s13/mw690/001Jt4Vsgy6GnK3HhYUdc&690
南阳府衙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历经元、明、清共199任知府,现存房屋150余间。知府衙门现存建筑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艺术。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布局多路,院落数进。中轴线两侧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堂后寝。单檐硬山式建筑。它是清代全国215个知府衙门中目前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惟一府级官署衙门。
http://s15/mw690/001Jt4Vsgy6GnK75hEy5e&690
南阳知府衙门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秦始皇设置郡县制以来,留下的一个较为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现存建筑就是一个历史博物馆,它既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又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建筑艺术价值。
http://s4/mw690/001Jt4Vsgy6GnKaagev13&690
大到北京故宫,小到府衙、县衙,这在外观风格上看来并无二致。这大概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一标准要求,使得政府的建筑,从天子以至于县衙,模式相同,只是规模相差而已。这里体现在管辖的地域范围、级别及权利。在人员规模上,州府的官员比较多,如:知府、同知、守备、团练、都监、司马、主簿、参军等等;县衙门,起码有知县、县尉、功曹。三班六房、典史、书吏、都头等等。
http://s8/mw690/001Jt4Vsgy6GnKgPK4v37&690
http://s15/mw690/001Jt4Vsgy6GnKhmTbofe&690
据介绍,这里的“仪门”之后多了一道“寅恭门”,是与内乡县衙的区别。牢房也有不同,这里的牢房是在地下,关犯人的每个房间就一平米大小,这跟电视剧里的犯人们还能在宽敞的牢房里走来走去大不一样。总体看来虽然名气上比不上内乡县衙,不过我个人认为两者还是各有风格的。
http://s8/mw690/001Jt4Vsgy6GnKmvozR77&690 大门是府衙的出入口,也是府衙建筑等次的象征。以府衙门扉为例:根据古制,凡皇室宫殿大门门板上都是红门金钉、金铺首,九九八十一枚门钉。
据明史记载:
亲王府大门丹漆金钉铜门环,门钉用九行七列共六十三枚;
公主府大门绿油铜门环,门钉九行五列共四十五枚:百官府第中,公候门用金漆兽面锡门环。
一二品官府门绿门兽面锡门环,三至五品官府门用黑门锡环,六至九品官府门用黑门铁环......
由此可以看出,多帝王官殿的大门到九品官的府门依次:
红门金钉铜环,绿门金钉锡环,黑门锡环,多门的颜色上分是红、绿、黑;
从门环的材料上分是铜、锡、铁,由高到低,等给分明。
明清南阳知府是四品官,府衙大门用黑底锡环,正是府衙等级与地位的象征。
南阳府衙大门采用硬山式建筑,三间五架,屋面筒瓦,脊饰吻兽,檐用异形替木,品次与风格,尽可窥见。
http://s11/mw690/001Jt4Vsgy6GnKsrvGWca&690
http://s13/mw690/001Jt4Vsgy6GnKtrhF22c&690
在全国众多的人文景观中,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河南南阳府衙、河南内乡县衙共同构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府文化体系,也就是“中国四大古衙”。然而,相对与内乡县衙,虽然南阳府衙级别要高,虽然都是清代建筑,但从完整程度上看,府衙却比县衙现存小了许多,但从遗留下来的建筑,也可见一斑,也算领略到了“大衙门口”的风采。从内乡县衙到南阳府衙,一级一级的了解中国封建统治规制,合情合理。看到南阳府衙自然而然的就会做一下比较,也许是先入为主,也许是内乡县衙过于庞大与完整,将这府衙的气势给比将下去。真不知现存的保定总督府会怎样?
附1:【发生在南阳府衙的成语典故】
南阳知府衙门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内涵丰厚,仅源自南阳府衙的历史成语典故就有:
http://s12/mw690/001Jt4Vsgy6GnKPUyUzab&690召父杜母
“召父杜母”事见《汉书·召信臣传》与《后汉书·杜诗传》,该成语旧时用以赞扬地方长官政绩卓著。西汉召信臣、东汉杜诗,相继任南阳太守。二人在任皆能为民兴利,开通沟渠,修治陂地,广拓土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使民得其利,畜积有余。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来对清正廉明、慈惠爱民的地方长官称之为“父母官”一词也是由此演变而来。
http://s4/mw690/001Jt4Vsgy6GnKOpSrpd3&690蒲鞭罚罪
刘宽在东汉桓帝时任南阳郡太守,任中,温仁多恕,有时下属虽然办事草率,但他从不疾言厉色,恶语伤人。他遇事常怀仁慈之心,尊重下属官员人格,下属若有过失,只用蒲鞭(用蒲草织的鞭子)罚之,以示处罚,从不大动干戈,使其饱受皮肉之苦。有功归于部下,遇过自责,并引导百姓“种柘养蚕”,发展经济,百姓深受刘宽的仁政感化,社会风气较好,南阳一度得到大治而传为美谈。
http://s5/mw690/001Jt4Vsgy6GnKTVIm8b4&690
羊续悬鱼
羊续在东汉灵帝时任南阳郡太守,他一到任就微服巡行,了解风土民情,哪些吏民贪婪狡诈,他都了如指掌。后又根据郡情和百姓要求,颁布政令,百姓欢心叹服,但他常破衣薄食,驾着老马破车。当时社会有走后门之风,府丞向他献生鱼、羊续受后挂于庭前,府丞后来又献生鱼于他,羊续乃出前所悬之鱼给他看,以绝其献鱼之念。后以“羊续悬鱼”、“悬鱼太守”比喻做官清廉。宋代徐积诗曰:“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
附2:【衙门往事】
从秦至今,南阳行政区划脉络清晰,基本是辖县的行政区,南阳的一把手,先是郡守,后为知府,共计200余位,其中一半正史有传,“豫南首郡”之重要可见一斑。
100余位郡守,其衙署湮没于历史,已不可考;100余位知府,南阳府衙倒实实在在是他们“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我们不妨虚拟他们的一位——清代
南阳知府顾嘉蘅一天的生活,对100多年前的“一天”进行场景还原,以其行踪为向导,为读者导游府衙,也是以他的一天生活为剖面,给读者看一个知府的日常工作和隐秘生活。
1868年,一个南方籍官员走出了南阳府衙大门,回头望去,目光中多是依恋。他,就是五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在南阳生活了十余年。
http://s9/mw690/001Jt4Vsgy6GnKZN4DKf8&690 顾嘉蘅,号湘坡,清代江苏昆山县人,道光庚子科二甲第五名进士。1847年秋因京察考核为一等,以七品翰林编修,调升为从四品南阳知府。1848年, 因母丧丁忧归里。1851年二任南阳知府。1853年,父亲病逝,顾嘉蘅又以丁忧归里。时遇捻军起事北来,兵报火急,埋葬父亲的第二天,顾嘉蘅就被清政府诏令“夺情”回任,是为顾三任南阳知府。之后,又两次任南阳知府,直至公元1868年离开南阳。当时他已年逾六旬。
顾嘉蘅与南阳府衙,渊源极深,衙内有他遗存多处,但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一天”,但文中所引述的史与事及史事发生地点,都是真实的,没有虚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