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中抗争 残缺中突围——余秀华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
(2015-05-12 15:39:37)分类: 书海泛舟:书评 |
孤独中抗争
——余秀华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读后感
文/徐义平
作为以诗歌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公众的渴求囿于微信和浅阅读,诗人越来越被边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专业诗人局部被边缘化,大众化的诗人就更感到困惑与盲从。
近期,网络对一位只会用左手食指敲击诗行的农民诗人颇有热议。2014年《诗刊》9月号重点推荐余秀华的诗歌,写了十六年诗歌的余秀华终于被大众所识,编辑刘年先生功莫大焉。随后有人晒出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引发舆论哗然,褒贬不一,虽然此诗没有收入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中,但她对真正爱情的渴望、无奈与酸楚,让人震撼。也就是这首直接大胆抗争的诗歌引来莫须有的罪名,诸多正人君子抨击其为下半身写作,认为“睡你”与“被睡”是等同的,如此浅阅读让人心寒。
你了解余秀华的身世吗?现居湖北钟祥市石牌镇的余秀华,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致使行动不便,高二下学期辍学就被安排结婚,遇人不淑,靠父亲援助度日。上帝关她一扇门,却为她打开一扇窗。所以余秀华凭借顽强的毅力,选择诗歌作为抗争与突围的武器,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期盼,藉此疗养自身的残缺,诗歌自然成为她忠实的伴侣。其实余秀华在《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中不过是放弃庸常的字眼罢了,当你再深入仔细地阅读,不难发现其诗歌表达节奏的喷张,清澈饱满的激情,舒展多变的语义,宽广辐射的外延,自由驰骋的想象,你还有心情去抨击乎?
当我看到《月光落在左手上》这本诗集时,首先被书名所吸引,不自觉掏钱买下来。回家后,花两个小时完整地读一遍,意犹未尽,不由得再读一遍。这在个人的阅读史上,一个下午将一本书完完整整读两遍暂时还是第一次。
余秀华诗集里出现得最多的地名是横店,这是她诗歌飞翔的地方,也是她出生、成长和一心挣脱的地方。比如:我的墓地已经选好了/只是墓志铭是写不出来的/这不清不白的一生,让我如何确定和横店村的/关系(《关系》) 我们在这样的春天里/不过是把横店村重新捂热一遍(《横店村的下午》)
作为一个边缘化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并不认同诗歌就得以哲理为内核,口语化诗歌也有它的流传史,“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望故乡”就是口语化诗歌,你能说它不美乎?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却不敢苟同沈睿女士“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的说法,但余秀华羸弱身体窜出来的倔强与不服,通过出奇又合理的想象、语言的力量、感情的深度深深击中了我。特别是《我爱你》、《横店村的下午》、《日记:我仅仅存在于此》、《一包麦子》、《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你我在纸上》、《你只需活着》等诗歌不矫揉不造作,敢爱敢恨,清醒中带有一丝孤绝味儿吧,让我震惊,让我心疼,主要原因在于余秀华在孤独中抗争,在残缺中突围。
虽然余秀华不是最优秀的诗人,《月光落在左手上》也不是字字珠玑,但我仍要为她点赞,为这本诗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