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觉初心灵对话
觉初心灵对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759
  • 关注人气:2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对话”序 作者: 苏士雄

(2012-11-24 01:01:43)
标签:

让我

患者

内心独白

功德

必然

情感

分类: 心灵寄语

 

     觉初先生的心灵对话与自我成长         作者: 苏士雄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觉初先生是我在成都文殊院《中庸》班的学员,又是引导我与福慧园健康养心会所结缘的老师,同时还是我在大型国有企业推广传统文化的合作者。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那学期每周轮到上《中庸》课都下雨,而每次来的最早,次次不误的总是觉初。好像《中庸》给觉初带来了好运,从此他的人生开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次他委托我为他的新作《心灵对话》作序,自然是义不容辞,盛情难却。

正如觉初先生所说,心灵对话技术“是一门心灵素质、智慧和技巧融会贯通的沟通技术,也是一次直接、简单、有效的身心洗礼和蜕变历程。此技术与传统的沟通技巧不同,通过引导师的带领注重内心的修养与修炼,通过它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全面提升自我觉察力、洞察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和心理疏导,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功力。依照它来聆听和谈话,可以使人们彼此心灵相连结,走进彼此内心的真实世界,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获得爱、理解与幸福。”

看完这部著作之后,特别让我感概的是:觉初先生的心灵对话技术正反映了他自己的心灵对话与自我成长历程。我相信《心灵对话》中《挂在墙上的爸爸》一文是觉初先生含着眼泪贴上去的,因为这篇文章会勾起他太多太多的回忆,这些回忆中必然包括觉初先生的自我成长历程,以及他在自我介绍中提及的“走南闯北二十余载,务工、务商、务艺术;学佛、学道、学圣经,穿梭红尘,历经坎坷”。这坎坷的经历就刻在觉初先生的脸上:一面是孩童般的微笑;面是屈辱后的愤懑。正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我能感觉到这部《心灵对话》,记述了觉初先生自己“通过有力的心灵对话,深层地沟通表达,穿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心灵的沉淀化作奋起而行的动力,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方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温和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世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和真实的连结互动。”从而“与民众的喜怒哀乐融为一体,视百姓的心理健康为奋斗的己任”,他通过心灵对话的引导,积累了济世度人的功德。

“心灵对话”技术是觉初先生通过自己长期在心理工作中的累积,总结提炼出的一个符合当代心理治疗工作需要的新技术。当代心理治疗技术基本上都是由西方传入,与中国水土不服的是,治疗周期长,很难触及人的心灵。于是便有更多的心理工作者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之外,开始寻找一些更简便、更能直接触碰深层问题的技术和方法。觉初先生在家庭系统排列运用中总结出了心灵对话的方法,为来访者编制一段内心独白,让他在感到焦虑、沮丧、愤怒的时候在心里说给自己听,这一段与自己内心的对话,由心灵对话引导师编制,经来访者反复实践完成,从而“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这部书仅仅是觉初先生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从中我读出了他喃喃自语对成长经历的倾诉,我非常理解本书在结构上还有些松散和技术上的不完备性,因为他毕竟已经从自身的困顿中走了出来,他毕竟为这么多患者解除了“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他毕竟已经站在令人瞩目的心灵对话引导师的前列,让我深深地为他感到欣慰。我相信他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上会书写更大的辉煌,以抚慰他的亲人。我默默地为他祝福,祝他成为对生命奥秘和对灵性的充满真诚的探索者,用更完备的心灵对话技术为众生化解各种困惑和障碍,共享喜悦幸福的人生。

 

                  苏士雄  壬辰夏有感于《观心堂》

                         2012-5-22

  

苏士雄:

成都孔子学院副院长。

四川省易经协会副秘书长

四川省应用心理学研究院研究员,

成都仁能文化教育咨询中心副理事长,

四川省国光教育心理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擅长从人性心灵的角度,洞察事业、婚姻、子女、健康的关联规律,以此来指导人生,教化团队,改善经营。

 

 

 

http://b1.qzone.qq.com/ac/b.gif作者: 苏士雄" TITLE="“心灵对话”序 作者: 苏士雄"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