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倾述者与倾听者】倾述者付费,倾听者收费------心理咨询;文 / *明明*

(2012-10-26 13:25:42)
标签:

杂谈

【按语】现在的社会,大众处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在遇到心理危机时,想把自己的心理困惑等,倾述他人时,都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倾听者;因身边你认识的人、朋友、亲戚等都在为生活或工作拼搏,没有充足的时间,静下来听你倾述自己的心理困惑。因此,社会上心理咨询师可以弥补这样的空白,你可以花钱购买倾述时间,用你的收入一小部分换来你开心快乐的心情。从此,你不再为了寻找倾听者而苦苦追寻,生活可以以另一种活着。



 
倾述者与倾听者   文 / *明明*
 
  只要一息尚存,人的情感总会跃动着。在这个日益物欲化的世界上,凡夫俗子常常被喜、怒、忧、思、悲、恐、惊主宰着内心世界。生存的压力,物欲的牵引,美丽的蛊惑,使个体的情感交叉辉映,象一湾微波荡漾的湖水,没有片刻停歇的时候,既使在睡梦里也永远荡漾不止。 

  人的内心世界本质上是压抑的,孤独的。情志需要宣泄和抒发。当你满腹心事的时候,当你困惑重重的时候,当你六神无主的时候,需要倾述,需要倾听者,然而,需要倾述的人很多,而能够倾听的却很少。倾述者与倾听者的数量悬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没有倾听者,就去努力寻找。不得已时,一株大树,一束鲜花,一只动物都可以虚拟为倾述的对象。呢呢喃喃地说上几句,虽说可以求得片刻的轻松与解脱,但此时斯人,要多可怜就有多么可怜。也许,有些人还不大习惯面对大树、鲜花和动物自言自语,而是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默默地任泪水垂流。那泪水是一种最真情的语言,它用特殊的方式述说内心的苦痛。 

  倾述,是一种需要,一种求得精神解脱的需要。 

  失恋,是所有感情中最折磨人的感情。没有失恋经历的人,很难理解那种极其复杂的感觉。而这种倍受折磨的感情却恰恰最难找到倾述的对象,往往被闷在心里,任凭时光一点点消解。幸得消解,可换来一身轻松,不能消解的,形成人生的负累或阴影。当爱情被颠覆,被蹂躏而积郁难解的时候,必须通过疏导、宣泄、倾述来化解。 

  知音,是最佳的倾听者。可是,知音难求,人生难得一知己。知己,是心灵相沟通的朋友,是可以相互在各自的内心世界徜徉、漫步的伴侣。“伯牙摔琴谢知音”是古来佳话,而今伯牙尚在,琴声依然,虽然弹奏的不是高山流水,那子期呢?那砍柴的樵夫,尔在何方? 

  “诗言志,歌永言”。诗,表达人的情志,歌,吟咏人的心声。在这个意义上讲,诗与歌都是倾述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是,诗是更为精致,更为凝练的倾述,而歌往往处在自然而顺适的状态。 

  具有共性的倾述个体,构成一个群体。弱势群体是不容易被关注的。农民需要倾述,他们的目标虽然并不高远,但现实却非常严峻。背靠黄土面朝天,日不出而劳作,日落而不息的艰苦已经是生活的常态,他们并不在乎。虽然自冬而春,自春而夏,打下一袋袋金灿灿的麦子,但拨一拨算盘,去了这费那费,竟然没有收益,向谁去倾述?有民谚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说:“当官不听民述苦,赶快回家烤红薯”。听不见农民倾述的官,怎能做好“公仆”呢? 

  下岗工人需要倾述,他们似乎是被现代化列车甩下的可怜弃儿,或许也是贪官污吏的牺牲品。他们找一个城市的角落,铺一个地摊,眼巴巴地望着过往的人群,他们面对水泥的丛林、熏熏的尾气和瘪瘪的钱袋,张了张嘴,是想倾述些什么呢? 

  弱势群体需要倾述,那么强势群体呢?他们需要倾述么?需要。一代奸雄曹孟德,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征服乌恒,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意一举歼灭孙权和刘备。大战前夕,横槊而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志与心怀。 

  中国人活得比较累,能够潇洒起来的,只是国人的一小部分,而潇洒群体中也一定是“十个潇洒九个假”。几乎每个人,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精神压力,而倾述是化解压力的重要渠道。这个渠道应该是宽阔而通畅的,通过倾述,得到个体的解脱以及社会的和谐。 

  生活中要懂得倾述,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倾述,否则,任郁闷的幼苗默默地在心里发芽、成长、开花,甚至结出一粒粒枯涩的果实,不但很痛楚,而且有碍健康。生活中也要努力去倾听,怀有一颗宽容心,一颗平等心,一颗善良心来倾听他人的述说。有位很要好的朋友,曾激动万分地向我倾述他遭受的屈辱,并决心报复。我耐心听,让他把苦水倒净。然后仔细分析他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使他复仇的火焰慢慢平息。网络上也是一个倾述的场所,聊天室、BBS、邮件、留言、 贺卡等等,都给人们预留着倾述的空间。在聊天室曾遇到一个19岁的女孩,她无怨无悔地爱上一个34岁的已婚男子,已经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他。可是,那位男子并不想离婚,也不想娶她。这个可怜的女孩是在与她钟情的人闹了矛盾才跑到网吧的。她需要倾述,她需要帮助,她需要脱离爱情的陷阱。 

  倾述是生活的需要,每一个人都需要倾述,他们在寻找倾听者,可是,倾听者在哪里?谁愿意倾听,谁可以听懂呢?




                                                   有一种倾述叫“心理呕吐”


 我们身边很多这样的人,或许我们也是其中之一,不管和谁见面三句话不离自己的男友、老公、工作、生活,哪怕认识才三天,所有的生活细节都能被别人如数家珍。当我们的个人生活成为自己或津津乐道或喋喋不休的谈资,倾诉就成为一种强迫,而且越说越渴,越渴越说。在心理学上,这种倾述也叫“心理呕吐”,倾述者完全不顾对方的反应。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符号化的自我,无论骄傲还是悲惨,无论是优胜者还是受害者。由于自我完成更容易在这些符号被他人认可的时候发生,所以当人们想要获得某种身份时就非常想为自己的符号化行为找到一个听众,因此,倾诉狂人总在随时寻找倾诉猎物,并热烈地说服对方相信她们有某种特征(如有钱、幸福甚至痛苦等),最终自说自话,生活在自己编造的“事实”中,并信以为真。此时,讨人喜欢已经不是她们的目的了。从心里学上分析,这些倾述达人背后都有这样的动机:
 

  稀释焦虑
不断倾诉的欲望还来自深深的焦虑。这一焦虑来自对自身价值的不确认,她们喜欢社会比较并以此获得最大的满足感,但是社会比较是一把双刃剑,比下有余的同时她们也常常陷入比上不足的自卑中,这自卑又促使她们不能闭嘴。因为无力解决问题,她们习惯了通过不断的倾诉来发泄内心的绝望和痛苦,将内心矛盾外化,最终成了她们唯一熟悉和使用的应对问题的方式——至少在说的当下她们的焦虑暂时缓解。
 

  获得认同
她们只关注向他人证明自己拥有某个希望的身份,而不顾别人的愿望、需求和潜在反应。但是,别人的艳羡或者同情,让她们感到优越或者结盟,从而更加认同自己的身份和想象,即便我们的一切反应都是出于礼貌的客套。
 

  越诉越勇
无视别人感受的重复或过度倾诉,容易引发人际关系的紧张或者让周围人避之不及,这时倾诉狂人有可能会把这些理解为自己的言语或者倾诉内容缺乏足够的冲击力,而开始变本加厉甚至添油加醋,主观臆造。于是,真实和幻想的界限变得不再分明,最终连说者自己都难辨真假。
 

  幻觉毒品
当她们沉浸在自己编织的情节中,强烈的沉浸体验将她们完全包裹,此刻除了她们与自己的故事,其它的似乎都不存在了。正是这种“活在当下”让她们信以为真,并且隔离了焦虑、恐惧和内心的不确定。当她们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自我肯定”时,倾诉成了制造幻觉的毒品。
 

     心理咨询师对于这种倾述狂人,给出如下建议:
 

无声地倾诉:尝试通过文字比如日记、博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书写的过程就是整理与反思的过程,而且当那些情节与情绪铺陈在纸上,当事人可以通过第三只眼重新审视和衡量自己的处境。
 

分期行动:把喜欢倾诉的问题列出来,看看解决问题的大目标能够分解为几步走的小目标,哪些事情是最容易和可控的,定出有时间限制的具体行动目标,并每次与自己喜欢的倾诉对象讨论计划进展。
 

寻找替身:倾诉似乎成了过度倾诉者最大的生活乐趣来源,她们已经无法从生活中的其它方面获得自我价值感或力量。所以从生活中的其它找寻实现自我的价值机会也非常必要,无论工作还是兴趣爱好,能够自得其乐是快乐生活的根本,而且兴趣爱好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倾诉欲到来的时候转移注意力。
 

更换角色:倾诉者往往沉浸在自身对事实的解读中而难以自拔,他们多坚守着僵化甚至消极的视角。从这样的视角出发,他们总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认识和观点的正确,进而深陷其中,再也找不到其他的理解方式。所以在倾诉前是否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同一个故事,如何从故事其它当事人的角度来解读故事,故事又是怎样?
 

  自察自省:在倾诉的当下省察一下自己是否跟同一个人反复说着同样的话,或跟不同的人反复说着同样的话,而没有任何改变或者进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