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对话,更深的触碰! 作者; 廖东彦
(2012-04-13 08:58:22)
标签:
健康 |
分类: 情感 |
我的同行好友觉初先生的《心灵解码》一书即将出版,他邀请我整理一个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心灵对话技术的个案加入到这本书,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案例素材,使大家对“心灵对话”有更直观地了解,也希望通过对真实案例的讲述增加这项技术的实操性。 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的心理工作者可能会有这样的共识:在对来访者的问题有了初步诊断之后,跟进治疗时,往往会用到不同的咨询技术。例如:对于丧失重要他人,长时间处于哀伤当中的来访者,治疗师可能会同时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和空椅子两种技术。在认知行为治疗过程中,通过让来访者回顾丧失过程;回忆丧失对象;以及梳理自己与他(她)之间发生的故事,从而找到使来访者沉溺于哀伤的偏颇想法,帮助来访者寻找更适应的想法进行替代,同时帮助建立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以此来改善情绪。 对长期处于哀伤中的人来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与丧失的突发性特点有关。重要他人或重要关系丧失时,人们还没有做好准备,与失去的人之间还有未完成的事情,例如未完成的计划、未了结的情感等等,这是使他们不能顺利度过哀伤的原因,即便知道应该怎么想,以及应该怎么做,但往往做不到。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使认知行为治疗收效甚微。 在汶川大地震以后,我曾作为志愿者与一些心理学家在灾区工作,在对大量丧亲人士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种叫做“空椅子”的治疗技术,能够使来访者释放出内心所积压的负性情绪。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当来访者将一把空椅子当成逝去的人,说出自己尚未来得及说出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怀念、害怕、内疚、期望等情感,就是制造了一个机会让来访者去处理与逝者的未尽事宜。让人欣喜的是,通过这样的表达,大部分来访者的症状,例如持续的情绪低落、长久的内疚感、睡眠问题、噩梦等都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改善。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情感的同时,调整来访者非适应性的想法,使生命可以向更正面、有利的方向继续发展,也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从那个时候起,便有更多的心理工作者在各种系统的治疗方法之外,开始寻找一些更简便、能直接触碰深层问题的技术和方法。觉初老师通过自己长期在心理工作中的累积,总结提炼出的“心灵对话”就是这么一个符合当代心理治疗工作需要的新技术。 记得来访者洪先生最初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问题是:头疼。经过各项身体检查,洪先生的头疼并没有任何医学的原因导致,即没有躯体性疾病。 在治疗师搜集资料的过程里发现,来访者的头疼发作有一定的特点,与紧张、恐惧的情绪有关。如果哪几天紧张一些,头疼就明显一点,如果哪几天不那么紧张,头疼就缓解一点。而紧张情绪较经常出现的情境是:与自己的领导相处时(包括其它来访者认为比自己位高权重的人)。来访者曾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我一看到领导就会非常紧张,控制不住。如果打饭的时候领导排我后面,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打饭了,全身僵直,只能随便打一点菜唬弄自己。如果开会的时候领导坐我前面,仅仅他的后脑对着我,我都会非常紧张不安。” 在与领导或其它位高权重的人的相处中,来访者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难看出这种焦虑是过度的,并且引起头疼的躯体症状,由于来访者非常紧张,同时也担心自己的“紧张”被发现,于是在工作中与领导沟通甚少,甚至正常的打招呼也是尽量避免的,可见来访者的社会功能也是受到极大影响的。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来访者对于领导会恐惧至此?是什么造成了来访者这么强烈的反应? 会谈的过程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只简单介绍治疗师了解到的情况:害怕领导这件事里,最害怕的是自己的“紧张”被领导发现,来访者猜想领导会认为“这个人怎么这么不正常;看起来很病态;应该不能胜任工作”等等。这里有一个值得留意的情况,与这位来访者相类似的,许多有困扰的来访者对于自己“症状”的再评价往往是导致问题加重的原因。来访者认为自己在“紧张”的时候看起来很愚蠢、很畸形、很病态,担心“紧张”被他人发现后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就造成了对“紧张”的紧张,于是过分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过分在意他人的言行举止;揣测他人的眼光;揣测他人的想法……这才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 读者可能要问那个第一层的“紧张”是为何?这得从来访者的成长背景说起。来访者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自己是家中老大,父母对自己的管教十分严格,尤其是母亲。来访者曾用“武则天”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当来访者还是孩子时,母亲对来访者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来访者的学习成绩,当来访者考得不好时,母亲会说“真是白养你了,才考了这么点分!”而当来访者考好了,母亲便会说“妈妈爱你!”母亲向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妈妈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成绩好就爱,成绩不好就不爱”。母亲的要求很高,有一套自己的标准。除了成绩之外,来访者表现得好与不好,例如衣服是否干净、是否贪玩等,都会影响到母亲对他的态度,母亲的脾气不好,来访者在童年时期受了较多的皮肉之苦。 我们出生以后的第一段人际关系就是和自己父母的关系,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童年的教养方式、经历几乎可以决定他成年后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我们几乎无可避免地带着与父母相处的模式在过成年后的生活。来访者不自觉地内化了母亲对自己的要求,承袭了母亲对待自己的方法,事事追求完美,时时要求自己表现优秀。其实来访者的内心对待自己的态度隐藏着这样一个规则:“你要优秀,我才会喜欢你,你要是不优秀,我就不喜欢你。”这种附条件的自我接纳方式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大多时候很难被我们的意识所察觉。 在会谈中了解到他几乎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青年,多才多艺。但是,他说自己“出不得众”,他这样举例:“我唱歌唱得很好,但是在单位唱歌,就会唱砸。只要我心里想着一定要表现得最好,我就做不好。”因为来访者只能接纳优秀的自己,于是逼迫自己一定要表现得最好,就逼出了那些“紧张”的症状来。而领导的角色,像极了童年母亲的角色,于是在面对领导时,来访者会过分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至此,来访者终于找到了与领导相处会感到紧张的原因。 与来访者的面谈治疗一周一次地持续推进,在治疗进行到后期的时候,来访者头疼的现象缓解了许多,但在一次治疗中,他告诉我:“我知道我的紧张是我对自己的高要求造成的,生怕在领导面前表现地不够好。我也知道其实领导并没有那么苛责,他们通常还是和蔼的,也不会专门注意我。但我还是会紧张,虽然比从前好一些,但是为什么就不能根治呢?”来访者的问题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情绪与身体密不可分,一但情绪反复导致一种躯体症状出现(例如紧张的身体反应),身体好像就有了记忆,而且反应的速度之快,几乎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的自动化反应。从理论上,来访者已经明白了一切,但是遇到领导时,紧张的情绪和身体反应就不由自主地冒出来了,像是建立了条件反射一样。有没有什么方法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情绪,而打破这个条件反射的呢? 我想起了觉初在家庭系统排列中常用的心灵对话的方法,于是我为来访者编制了一段内心独白,让他在感到紧张的时候在心里说给自己听:“无论妈妈说她爱我还是不爱我,她内心都是爱我的。我接纳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允许自己有表现得不好的时候;即便我表现得不那么好,我仍然有权利快乐地的生活,即便有人真的不喜欢我,我仍然可以喜欢自己。”这一段与自己内心的对话,由我编制,来访者修改完成,成文以后,来访者竟主动提出需要用纸和笔记录下来。 “症状”有时候会像瘾一样缠着我们,在治疗师鼓励来访者带着症状勇敢生活的同时,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教给来访者应对症状的方法。能引起积极思考、正面情绪的自我对话的句子,对来访者来说就像是一剂良药。 过年了,来访者回了老家,治疗暂时中断。 在过了大年以后的某一天,来访者打来电话说自己好了很多,已经不像从前那么紧张了,可以尝试跟领导交谈了,领导也渐渐开始交更多的工作任务给他。来访者认为可以终止心理治疗,并向治疗师表示了衷心的感谢,还顺便告诉了一个好消息:之前因为自己爱紧张的毛病一直未谈恋爱,朋友要介绍女孩儿给他,都推脱了,而眼下他正准备接受朋友的介绍,开始尝试与一位可爱的女孩交往…… 生活真的很美好,不是么 |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