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如何产生的?
从孩子出生,到会笑、会爬、会开口说话……我们总能感受到成长的神奇力量。但是,应该没有一个孩子,在会说话以后就对他们的父母说:“妈妈,长大了不要让我上学啊!我讨厌上学!”。父母读到这里的时候一定会笑,这怎么可能?是的,不大可能。我们之前已经用了很多篇幅在说明,对待成长,孩子们是非常积极和主动的。那么,孩子们既然对学习本身是充满好奇的,而良好的兴趣培育也是父母所期望的,那孩子的兴趣应该如何培育呢?
要想培育出孩子良好的兴趣点,首先要知道孩子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在这里,我们以公式的方式来简洁明了地告诉父母孩子兴趣形成的规律,即:
好奇+理解+引导性再好奇+再理解……形成兴趣
图:兴趣形成的公式
我们知道,当孩子出生以后,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充满了新鲜好奇和无限的学习兴趣。孩子这种成长的本能,在最初的成长阶段,会促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认识一切未知的东西,而这种学习的欲望和好奇是公平的、没有倾向性的。
父母只有在了解孩子这种好奇心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对孩子良好兴趣的形成进行合理的培育。也就是说,首先,应当对孩子的好奇点进行合理的筛选,以便增大优质好奇点的范围;或者根据父母自身的培育目的,引发孩子的好奇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能够使孩子实现“主动思维”和“主动记忆”的方法,再加上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和动作,使孩子的好奇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转化为“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到的所谓“理解”通常意义上是指“对抽象标识的理解”。而在学前阶段,所谓的“理解”是如何开展的呢?我们举个实例父母就明白了。
父母计划要教授孩子数字。
前提:父母要了解孩子目前感兴趣的东西和喜欢的颜色;
过程:
父母首先要先参与到孩子目前的活动中去。比如,孩子正在玩车。
妈妈:宝贝,现在我们把桌子当成停车场好吗?
孩子:好的。(孩子把几辆玩具车摆放到了桌子上)
妈妈:哦,这里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图案(数字卡片或者数字线),你喜欢那个呢?
孩子:我喜欢这个(孩子指者数字“6")。
妈妈:你觉得这个图案象什么呢?
孩子:像蜗牛的壳。
妈妈:恩,很像。我们让我们的车在这个蜗牛的壳上行驶吧!
孩子:好!(妈妈和孩子用玩具车顺着数字“6
”的笔画行驶几圈)
妈妈:你知道这个蜗牛的壳叫什么名字吗?
孩子:不知道。
妈妈:你猜猜?
孩子:蜗牛的家。
妈妈:这个名字不错,不过这个图案已经有自己的名字了,数字“6”,不过你起的名字也不错,数字“6”确实像蜗牛的家。
妈妈:我想要6辆车,可以吗?
孩子:好。我去给你拿(孩子去拿来了一些小汽车)。
妈妈:可以帮我数一数吗?
孩子:好。
妈妈和孩子一起数:1、2、3、4、5、6,一共6辆。
这个培育过程简单的总结就是:在教孩子学习一些抽象知识(如数字6)的时候,先不要着急给孩子讲这些抽象事物约定俗成的名字、意义或者作用等,待孩子对其有了一定的创想、生动而具体的认识之后,然后再展现出它的抽象标识。
上述案例,父母如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而合理的培育,那么最终还会使孩子对数学充满无限乐趣。
特别需要提醒父母的是:
在培育过程请注意,
1.
图案或者说这些抽象符号“像”什么,一定要遵从孩子的意愿;通常父母喜欢把数字“2”比作“鸭子”。试问,现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有几个见过鸭子,既然没有见过,如何会联想到“2”与“鸭子”的关系呢?好奇与兴趣从何体现呢?
2.
图案或者说这些抽象符号的选择,也就是对抽象标识的直观表现的喜好,也一定要遵从孩子的意愿;
由于人类受思维惯性的影响,最初会对“知识”的直观表现(图案或者抽象符号)充满好奇,并会主动尝试对其最初的理解,如果父母在此时对其好奇报以漠视态度,不遵从孩子自己的意愿,就会导致孩子因为对抽象标识的不理解而无法产生兴趣,最后把一开始充满好奇的直观表现和抽象标示一起捆绑丢进了垃圾堆,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孩子在受到不合理培育后,无法对学习成生兴趣,甚至厌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 本文章来自[中科心理研究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