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觉初心灵对话
觉初心灵对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759
  • 关注人气:2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机械类信息与机械性思维

(2009-11-19 11:35:15)
标签:

教育

育儿

机械性

严谨性

动物世界

杂谈

关键词:机械类信息与机械性思维

    机械类信息是指由人类创造和制作出来的、单一的、或具有连续性的事物(如音像制品、媒体信息、书籍类信息等等)。“机械类信息”的采集、收集和储存最终会以机械逻辑思维的方式而被具体应用,我们简称为“机械性思维”。

    机械类信息合理地收集、采集和储存会很好地促进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秩序性、严谨性和持续性。

 

 

 

关于“机械类信息”

 

我的孩子非常喜欢看电视,他现在还不到2岁,就跟着电视学了很多歌曲,会说很多广告词。我们知道让孩子看电视对眼睛不好,但是他跟着电视确实学了一些东西。

那么孩子看电视是应该应该鼓励呢?还是应该杜绝?

 

孩子为什么喜欢看电视?

    当孩子看电视或者光盘的时候,因为光盘所显示的事物具有良好的秩序性、严谨性、丰富的色彩和事物画面转换较快等特性,而这些特性恰恰符合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采集信息速度快而准确的特点。因此会很容易被孩子喜欢和接受,特别是电视广告类节目。

 

孩子看电视是否有益处?

    有一定益处。我们说孩子对“机械类信息”的喜欢会获得高效率的复制结果,比如,孩子能够快速背诵广告、模仿人物对话等等。父母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让孩子获取这类信息,并且伴随着这种合理、科学采集过程的持续,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秩序性、严谨性和持续性;然而父母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Ø       保护孩子视力,控制播放时间。(我们建议孩子每日观看电视的总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

Ø       播放音量不要大,防止“噪音”的产生。

Ø       规范观看内容。内容最好是经过父母进行筛选过的,不要不加选择的把孩子托付给电视照看。

Ø       在陪伴孩子观看电视的过程中,父母要尽可能帮助孩子实现逻辑思维的延伸性。

    例如:

    和孩子讨论电视内容;

    对孩子的提问要先问“为什么?”、“你认为呢?”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复制电视内容。比如:观看《动物世界》后,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等等。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如果父母在孩子观看电视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那么电视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机械类兴趣源”,可能是造成孩子未来 “弃学厌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课堂上的老师无法与电视的信息播放速度相提并论,如果孩子对电视的信息播放频率产生依赖,那么面对说话速度“缓慢”老师,没有生动画面切换的课堂,孩子一定会通过做小动作、开小差、看着黑板发愣等等来进行自我平衡和弥补的。

    因此,父母一定要了解这可能造成的后果,尽量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实现机械类兴趣源和生动类兴趣源的平衡采集,对低龄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的危害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

 

关于“生动类信息”

孩子:妈妈,你看我们种的花发芽了。

    (一段时间后)

孩子:妈妈,你看我们种的花已经长的和这个恐龙(玩具)一样高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后)

    孩子:妈妈,下雨了。

    妈妈:恩,你瞧水落在了树叶上,慢慢的流了下来。

     ……

    也许观察树叶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但是当孩子观察树叶的时候,因为树叶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什么变化,孩子就会在观察的同时把周围的事物和树叶放到一起进行观察,比如观察到淋过雨的树叶(以相对稳定的形态)一滴一滴往下滴嗒水珠的情景。    

    而在这相对稳定的观察时间内,可以使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附着到树叶滴水的过程中。所以我们说,如果孩子采集、收集和储存生动类信息的过程有计划地进行培育,那么,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想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

 

 

可是,电视有时候播放内容也是生动的呀,比如:《动物世界》中一只狮子正在捕捉一只小兔子、儿童频道主持人在教授孩子做一个小手工等等,所以我们对机械类信息的范畴和最终会形成机械性思维能力产生疑问。

   

我们就以电视中播放《动物世界》中狮子捕捉小兔子为例,为父母进行进一步阐述。

首先,由于电视节目《动物世界》在录制狮子捕捉小兔子这个情景的时候不会进行不剪辑播放(镜头的缺陷会通过解说和背景音乐进行补充),狮子捕捉小兔子实际时间为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而电视会通过几分钟就进行全部过程的表现(也就是电视所特有的,转换信息快的特点)。

    第一个镜头:狮子发现小兔子;

    第二个镜头:狮子向小兔子靠近,设定捕捉目标与距离;

    第三个镜头:兔子的状态;

    第四个镜头:狮子追赶兔子,直至捉住。

其次,由于孩子在观看电视过程中,一直处于期盼下一个镜头的状态中,孩子没有时间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能动的分析,也就只能处在被抑制状态中被动的接受了。因此其逻辑思维的延伸性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而面对相同的场景,在生动类信息环境下实现,孩子的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比如:我们带孩子到动物园去观看狮子捕捉小兔子,孩子一定会自主的与他看到的信息进行积极的交换。这时候孩子就可能出现如下外在行为表现:

Ø       妈妈我们走吧,我害怕!

Ø       躲在妈妈身后不敢看;

Ø       找东西打狮子或者大声地喊,让兔子快跑……

此时的孩子正积极的关注着自己的安全和兔子的安全。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孩子作为一个“旁观者”和一个身临其境的“参与者”的本质差异

正因为如此,我们说,长期面对机械类信息的孩子,不会对信息产生拥有感,反而会造成“尝试感”长期处在惰性状态,从而最终形成以机械性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总之,作为父母应该有计划地为孩子机械性思维和主动性思维的良好成长,适时地创造“机械类信息”和“生动类信息”的信息环境,以便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

机械类兴趣源和生动类兴趣源的平衡是孩子良好成长所必须的。由此可见,父母首先要均衡的是信息采集环境,室内如玩具、图书、电视(内容、播放的时间)等,室外如:假日游玩的地点、户外游戏的道具内容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对机械类兴趣源和生动类兴趣源进行平衡采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