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觉初心灵对话
觉初心灵对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759
  • 关注人气:2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健康觉先知,教育顾问能够解决的 !

(2009-11-06 08:53:36)
标签:

育儿

安迪

教育顾问

小朋友

健康

分类: 学术

精准式培育——站在孩子的角度

在图书室里遇到了安迪(2岁,男孩子),他正在听一个叔叔给一个孩子讲故事,故事讲的很生动。故事刚一讲完,安迪就把书从那个听故事孩子的手中抢了过来,那个孩子看自己的书被别人抢走,就追了过去……

    看到这里父母通常会这样解决:

    妈妈看见了立即跑了过来,从安迪手里把书拿了过来,还给了孩子,并对那个孩子说:“对不起,是安迪弟弟不好,阿姨批评他,这本书还给你。”回过头来,妈妈就批评安迪道:“你怎么又抢小朋友东西呀,我不是告诉过你吗?不要抢小朋友的东西……

    也就是这位妈妈在事发现场迅速做了如下处理:

处理步骤

用这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父母会认为

步骤一

阻止事件的持续

因有可能会造成彼此的伤害,所以首先应该制止。

步骤二

帮助孩子处理了问题

帮助孩子归还了对方的书籍;

代替自己的孩子向对方道歉;

很好的给自己的孩子做了行为典范;

步骤三

对“错误行为”立即现场处理

处理问题要及时;

对孩子不当的行为立即刻不容缓的进行了批评教育。

    根据这个处理步骤,父母会自信的认为,问题虽然发生了,但是我已经严厉的批评了我的孩子,孩子也承认了错误,甚至是哭了,也做了‘以后不再抢其他小朋友书’的保证,问题当然也就应该解决了吧。可父母不久,甚至是同一天会发现,孩子依旧会出现这种状况。

那问题出在那里呢?

 

    好的,我们先分析一下2岁的安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

    首先父母要认识到,孩子这个年龄出现这种‘抢夺’行为是非常正常的。出现这种行为的本质原因是:

Ø         人类的本性具备天生的攻击性和掠夺性;

Ø         由于成长的需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为成长积极的汲取信息,更多的在为“得”进行着努力,这种 “得”包括:我也要看这本书、也想玩这个玩具、我的书你不能拿走、我想吃掉全部好吃的、我不要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而对于这个年龄段语言能力还没有完全具备的孩子来说,要实现这些想法,用语言进行表达对自己来说有可能还不熟练,或者自己可以清楚表达,但是对方也不一定能够听懂和接受,因此与生俱来的肢体行为会更便捷有效一些,更何况自己还没有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教育的年龄,这就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上述现象普遍出现的原因。

另外,孩子虽然在为成长积极的汲取着信息,但是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又充满了“恐惧感”,因此孩子的‘抢夺’行为往往是在得到充足的安全感(例如:身边有妈妈陪伴),以及获得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提示(如:这个玩具是宝贝自己的,其他小朋友不能抢你的;如果其他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我的孩子太老实,自己的东西被其他小朋友拿走,就不知道抢回来……)、不制止、启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频繁出现,形成习惯性的行为。

再有,当孩子发生这种行为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对这个问题都抱有相同的想法和做法。有的父母会把孩子拉开或者带走,有的父母会为此批评打骂自己孩子一顿,有的父母则不闻不问……,慢慢的,父母会对孩子这种行为产生比较复杂的教育态度,不知道如何是好?自己的孩子可以批评教育,别人家的孩子呢?自己的孩子总是吃亏总是被别人欺负这个问题需要解决,总不至于为了这个问题教育别人家的孩子吧?……

 

所以,在了解了孩子产生这种行为的本质原因之后,父母要衡量的是,这种行为是否违背了自己的培育目标。答案如果是肯定的,就需要调整。那么如果你的孩子是“抢夺”行为的发起者,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调整呢?我们的建议是:

    首先,妈妈随身携带一个孩子非常心爱的玩具或其他物品(最好事先能够设定类似环境,并和对方当事的孩子家长进行沟通。)。

    妈妈可以根据事情的发展情况,在保证双方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观望一会儿,然后再将两个孩子拉开,然后询问。

    妈妈:发生什么事情了?哦,大家都想看这本书是吗?让我看看。

    然后,妈妈从口袋里拿出了那个安迪非常喜欢的玩具,

    妈妈对那个孩子和孩子的爸爸一起说:这本书很有意思,不过我这个玩具更有意思,你看它可以发出声音,还可以行走呢,这个玩具送给你吧!

    那个孩子的爸爸接过了玩具,高兴的给自己的孩子演示起来。

    通常这个情况下,安迪会立即放下书,“抢回”自己的玩具,在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制止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抢回来。孩子此时一定会大哭起来。

    这时候妈妈不要做任何安慰,耐心的等孩子情绪稳定之后,也就是停止哭闹之后,在把孩子领到一旁,把刚才发生的事情给孩子梳理一遍,告诉他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希望他使用的语言和行为等等。

    当天晚上,在睡觉前,妈妈还要在跟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将白天发生的事情叙述一次,并提出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希望安迪使用的语言和行为。

    我们将这类事件处理流程总结如下:

处理要素及处理步骤

父母应该使用的培育方式

第一步

观望与干与

在保证双方安全的情况下,根据事情发展情况进行干与。

第二步

用给与让孩子获得对方同等的感受

用自己心爱的玩具作为自己行为的交换,会给孩子非常大的触动,这种触动是孩子认识自己行为,调整自己行为的根本。也就是在这种触动下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最初实现。

第三步

问题只有在情绪平静的情况下进行,才有效

我们说在父母和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其关注力是不会在问题本身上的,对解决问题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只有在孩子情绪完全平静下来,能够倾听你说话的时候,才可能开始起作用。

第四步

梳理要点

妈妈是爱宝贝的;

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妈妈不高兴;

和孩子讨论:别人拿走自己的玩具,心里难受吗?

提出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孩子解决的方式建议

第五步

纯洁性信息采集环境下进行梳理

“睡前梳理”是非常好的帮助孩子梳理逻辑思维的时段,因为在这种环境下采集信息快而准确,何况又是和自己非常非常喜爱的妈妈在一起。

封面心理健康觉先知,教育顾问能够解决的 <wbr>!

 

                                                                                                  ------- 本文章来自[中科心理研究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