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觉初疗法---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本土心理疗法[3]

(2009-08-29 23:42:24)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术
总结
  患者出现这种疑病心理,是与他八岁时所患急性肝炎有关。当时孩子年龄还小,患病后因长时间的住院治疗,每天所面对的都是打针、吃药。还有为了避免传染,父母和他的无意识分隔,在玩耍中同伴有意识的隔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我的病很严重”的概念。但在当时,父母虽然发现了孩子一些行为上的变化,但是,并未意识到这种心态需要调理,直至母亲去世的沉痛打击,诱发了脑海里深层记忆,形成了“是由于自己的疾病传染给母亲,从而导致母亲死亡”的错误心理诱导。这在心理学上属于顽固自责心理。这种自责心理的深层是担心自己也会由于这种疾病而死亡,从而产生的疑病症,加之由于身体的虚弱又确实出现消化吸收不良的症状,而四处求医久治不愈,实实虚虚的症状更使得病情云遮雾障,让很多医生找不到北,干脆诊断为:疑病症。就是说:你没病,纯属多疑。
  而掌纹诊断首先承认他身体上的疾病,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同时我们所选用的掌纹顺势治疗,就是通过病理纹线能变化这一特点,引导患者先认识自己的掌纹(因患者已坚信,只有掌纹能诊断出他的疾病),再让他看到通过治疗改变的病理纹线,也就是利用患者相信掌纹,医生带患者共同来研究掌纹,引导他的思想,让他明白手掌上的病理纹变得浅淡了或者消失了,病也就好了,使他自己解开自己的心结。其实,中医的以思胜恐的治疗方法,就是以各种手段引导病人进行思考(“思则气结”),用以治疗恐惧或惊骇伤肾导致的精气耗散、形神不安的病症,从而达到收敛涣散之神气,使病人主动地排解某些不良情绪,调控情志平衡,促进心身康复的目的。
  为什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呢?中医认为长时间处于恐慌情绪时,就会伤害肾气,中医这里所说的“肾气”,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如果人处于惊恐之时,肾上腺素就会大量的分泌,这种分泌的结果是乙酰胆碱的浓度失调。在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酯酶形成的乙酰胆碱能系统控制着神经活动能量的转变过程,当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时,乙酰胆碱含量升高,相反,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它的含量则减低,可以引起紧张综合征,从而使得大脑和人体的运动中枢处于应急状态,心跳也会加快。我们常说“吓死人”,就是因为突然的心跳加快,肾上腺素分泌过高导致的“猝死”。如果长期的惊恐不解,肾上腺素就会突发的过高分泌转为衰减了,这就是中医的“肾气衰”。中医的高明之处在于发现了调整“恐则气下”的钥匙——思能胜恐。
  什么叫“思胜恐”呢?中医认为“脾主思”,调整脾气的虚实可以提高被抑制的肾气,也就是说,通过健脾气,升清气,降浊气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战胜恐慌,调整心理的作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也完全可以证实中医的这种见地,脾在现代医学上主要的功能是“免疫功能”,针对肾上腺素的分泌失调,我们人体的免疫功能完全可以去调整肾上腺素,所以,西医对于精神病的“胰岛素”疗法,就是通过免疫系统来治疗的,这与古老的中医理论异路同归,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中医调整脾气,除了中药调整外,也可以通过“药补不如食补”的观点,通过食物来调整。这个患者,我们给予的食疗是:大量吃香蕉。补充蛋白质如:鸡肉、牛奶。
  心理学家和营养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和情绪状态颇受食物因素的影响。有的食物能引起人们焦虑、愤怒、悲伤、狂躁,而有的食物则能令人愉快、恬静、安宁,这样的作用会最终影响人的性格形成情绪转化。
  德国营养学家福尔克•帕德尔教授研究发现,新鲜香蕉中含有能够帮助大脑产生5 —羟色胺的营养成分,可使人的心情安宁、快活。他建议,倘若思虑过度或紧张不安,甚至招致严重失眠的话,不妨在睡觉前吃点香蕉,会帮助你顺利入眠,且能睡得更安稳。
  5 —羟色胺:可使人的心情安宁、快活。它几乎影响到大脑活动的每一个方面:从调节情绪、精力、记忆力到更高级的脑活动。5—羟色胺水平较低的人更容易发生抑郁、冲动、焦虑、暴躁行为。
  ω-3脂肪酸:ω-3脂肪酸对于5-羟色胺和多巴胺在大脑前皮质中的利用有一定促进功能。鱼油中的ω-3脂肪酸,与常用的抗忧郁药如碳酸锂有类似作用。
  维生素B12:能维持神经系统功能、消除烦躁不安情绪。
  维生素B6:维生素B6的活性形式参与许多酶促反应,维持正常的神经递质水平,包括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γ-氨基丁酸等。维生素B6缺乏时,脑中异常色氨酸代谢物蓄积可引起惊厥,此外还可发生忧郁和精神错乱。
  钙:有抑制脑神经兴奋的作用。如果脑神经系统有充足的钙,就容易保持情绪稳定;缺钙会情绪不安,容易激怒。
  谷氨酸:谷氨酸能提高大脑中羟色胺的水平,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而全麦面包或一些高淀粉食物可以帮助谷氨酸的吸收。

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的原因则归结脑功能。这一标准被临床医师所广泛采用。他们深信,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们的脑部,应当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他们的大脑中,已发生了精细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而这种病理变化,才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纳入医学范畴,这种作法,对心理障碍的研究,曾经作出过重大贡献。

我们认为:用掌纹医学来判断作为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医学标准,也许有许多疑难问题都可以解释。

掌纹医学与健康心理学的关系

     健康心理学在美国诞生至今已有30余年历史。它是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产物。如果站在心理学立场上,也可以说,它也是心理学借助“现代医学模式”,生动介入医学领域的结果。

   健康心理学的早期定义为:健康、症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通过健康的心理学这条途径。心理学介入医学后,每向前迈出一步,都须格外小心。因为这一新科学的各类基本楷念,必须同时照顾医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内容。

   目前,健康心理学自身没有一般性定义,仅仅有工作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正是这种现状,它的研究工作和涉及的领域。主要在实际工作方面。比如不良生活习惯是危害健康的因素,这是人所共识的。健康心理学使用心理学的干预手段,可以帮助人们端正生活的方式,出去种种不良生活习性,如吸烟,大量饮酒,不好的饮食习惯等,以便保护人的身体健康。        

   到现在为止的工作领域,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问题。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侧重于伤害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比如,哪些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可以发躯体疾病,哪些心理活动有利于疾病的预防,转归、康复等等。心身医学的研究,则侧重于心身疾病本身的诊断与治疗。

我们认为掌纹与心理,掌纹手诊医学是联系二者之间的桥梁。

   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医学上的各种躯体疾病患者,既有共同的心理压力,如悲观,焦虑等等,又有各自独特的心理压力,如高血压患者的性情急噪,癌症患者的绝望等等。疾病患者的心理压力可以严重影响的转归和愈合后,这些都已成为《健康心理学》的工作内容,而掌纹手诊在其中能发挥较大的功能和应用。

   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病人除了内部器官有器质或功能障碍而外,他们的自我感觉和整个精神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疾病可以使人改变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态度,还可以改变病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态度。这种主观态度的改变,可以使病人把自己置于人际关系的特殊位置上(对象已经或将要被人群抛弃)。

2.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3.情绪低落

 4.时间感受发生变化

 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躯体疾病患者的上述心理特点,那么就不只要判断治疗躯体疾病,而且还应给予患者心理辅导,在科学地解释疾病的同时,还应指出光明的前景,从而使患者解除精神压力,与求助者   心理治疗关系。

    躯体疾病的恢复过程是很复杂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单是要让病人的某些躯体功能得到康复,而且要帮助病人逐步地适应疾病带给自己的痛苦和不便。为此,我们对疾病治愈的理解,必须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这三个层面着眼,使患者在这三方面同时好转。综上所述;掌纹与心理,掌纹手诊技术可以有选择地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测评工具,运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中!


                                               作者;觉初先生;凯月大师。----于2009年8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