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渝杂谈》第二季之二:桑溪老街,我拿什么来追忆你……
(2017-02-21 21:15:36)
标签:
马桑溪老街古镇义渡重钢 |
分类: 原创文学 |
《老渝杂谈》第二季之二
马桑溪老街,我拿什么来追忆你……
受媒体的鼓动(好在不是我的朋友——主媒文摄的莎崔组合)和朋友的推荐,特别是《一个因义渡而出名的古镇》的鼓吹,终于在假期去了那一个充满“义气”的地方,一个曾经知晓的老街……
众多的游客在狭窄的入口云集,缓缓排队的车流蜿蜒几千米,一辆接着一辆,等待限量放行。起初不知什么原因,出来的车较多,因而进去的车也就没有太多的等时(游后方知,就那样吧,进去游览的人很快就出来了)。
横跨长江的马桑溪大桥,像两架巨大的竖琴,矗立在马桑溪的上方。坑坑洼洼的几处停车坝子(还没有建设好停车场),密密麻麻停满了各类型各地方的车辆,进出的人流更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
钢筋混凝土的浇灌而成的桩柱大门,嵌上仿古的新木,搭建起了“马桑溪古镇”的招牌。这种涵洞式的入口恐怕是许多真正的古镇而无法望其项背的。
古镇临江而上,分为四级台阶,总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共有三街(仁义街、渔市街、水运街)九巷(大巷子、鱼猫巷、汲水巷、洋大巷、三道拐、筷子巷等),十九院落。新修仿建的古遗址、码头遗迹、民国时期民居、仿穿斗结构的建筑高低错落,各类商铺鳞次栉比,叫卖不休。正在营业的30多家商铺中,有古镇一棵树、酸菜鱼庄,以及轻酒吧、咖啡厅、茶楼等,烤香肠、玉米粑、麻糖等传统风味小吃的各种香味交杂在一起,吸引拖家带口、携朋唤友的游客。
一个因义渡而出名的古镇,源于当地人敢想敢干,拆除了百年的马桑溪老街,变街为“镇”;又费心费力利用马桑溪和义渡码头之名,建成了一个全新的“古”镇。
随着重钢的搬迁,人员的外流,百年马桑溪老街,早成人去楼空,渐渐淡出人们视野。房屋已成废墟,变成渣滓除走,就连老街的地皮也被刮掉、平整,重新放上他山之石。并挖空心思四处收集而来的木材、砖瓦、门窗等“二手货”材料(也可能是仿木仿材——现在的技术制作仿古材料应该非常简单的),旧型新修的砖房、仿旧的木门,看似一切都是新材旧仿,积木式的搭建起了“古”镇。
其实,马桑溪就是一个典型的长江上游码头山地河街的地貌。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据记载,万里长江自江津石漠镇进入重庆,至巫山县碚石镇出境,流域内长达680多公里。在长江两岸,有上百个依托渡口与码头形成的场镇,而源于长江北岸的巴县马王乡(马王乡这地名至今仍在)有一条小溪岸长满了马桑树,故而称为马桑溪的就是其一。在明代,就有人居住在小溪旁边,耕田种地。明末清初的战乱,大量湖广民众移民四川,朔江而上来到地势平坦、倚山临水、竹木茂密的马桑溪,开荒耕田,种植庄稼,打猎捕鱼,并利用渔船渡河。久而久之,马桑溪成了一座渡口,因在长江北岸,即叫北渡口。其二,因此地“江宽水缓,过江人众,为沿江数十里各渡口之首,”且有大路经杨家坪至重庆府。日久天长,北大渡口(清末长江以南为南大渡口、以北为北大渡口)人烟集聚,饮食、旅栈之类服务行业应运而生,成为乡民渡江休憩和食宿之地,因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史称大渡口,村落为大渡村。其大渡口的得名也近三百年历史。清嘉庆庚辰年(公元1820年)《巴县志》记载,“大渡口,县西四十里为智二甲米口”。其三,渡口因乡绅设义渡而扬名天下。“大渡口河渡,清道光时马王乡士绅捐购田业一股,年租二十余石,置船二艘雇人推渡(1936年由向楚主编的《巴县志》记载)。”分文不取,免费接送过往长江两岸的客商和百姓。九宫庙处一残碑记载:“九宫庙由设庙会,修桥补路所余金银租米,屡生弊端,巴县正堂张判将所有剩购物,购船一只雇船夫一人,以食米一斗五、工资钱六十文,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3月12日正式义渡。”1938年抗战时期,汉阳钢铁厂内迁重庆,建立大渡口钢铁厂(后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第29兵工厂,解放后1951年改称西南钢铁管理局101厂,1955年改为重庆钢铁公司),装载着大量大型机器设备的民生公司轮船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艰难驶向大渡口马桑溪码头,从这里上岸,再由人力将机器设备搬进新厂。马桑溪,这个曾经以义渡闻名的地方,再次担负起复兴中华,抗击外敌的民族大义。如今,一个“义”字,让马桑溪渡口具有了独特的历史渊源与文化遗存。那刻在义渡公园一块自然山石上 “古道热肠”的大字,延续着义渡的精神内涵。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曾迁至佛跳岩的渡口于1959年又沿江迁回马桑溪。后来,随着重钢的兴建繁荣,大渡口成了北大渡口的代名,大渡口建区时便以此为区名。由于紧邻重钢厂区,马桑溪也成为重钢职工和家属的居住区。加上民用轮渡的恢复,老街再次充满活力。有史料记载:“老重钢人都知道,这里长江是20世纪50年代极热闹的地方。街上成天人声喧嚷,人们涌进涌出,穿工装的、背竹篓的、挑担子的或独行或结伴,皆挤进宽敞的百货公司购衣置物,或者坐在茶馆里品茗听川剧。那些老人们少时闲不住,三五个约了下石梯、登木船,花五分钱乘船到对岸,一路说笑着步行去南温泉。赤脚的、穿鞋的,马桑溪窄窄一条石板路,留下过多少光鲜纷乱的足音。”老街虽小,但五脏俱全,旅馆、饭馆、茶馆,还有学校、邮政所、卫生所、派出所、百货公司……更是应有尽有,居民们不出老街,就能满足各种生活需求。而每遇逢赶场天,300多米长的老街上更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如今,那低矮、陈旧,有特色的老砖、老木、老民居、老庭院,长江边的吊脚楼,与那浓荫匝地的黄葛树、青翠欲滴的芭蕉丛、热闹非凡的老街道,早已随着老街华丽的变“古”镇而烟消云散。那打瞌睡、煮饭、打牌、闲谈、织毛衣的平常人家静谧的生活场景,也随着搬往异地的原住民而消失,也成了又一昨日的记忆。新奇想法的“古”镇,只留下马桑溪和义渡的名号,以及李竹山民居(原民国时期重庆义字号袍哥大爷、西南旅馆老板私宅)和新建三道拱形大门的大牌坊斜对面、将保存原样的老建筑——百货公司(马桑溪供销合作社)。其他的你只有揣测那磨缸槽组合的石墙似乎来自走马古镇,那修旧如新的民居、商铺、街道又仿佛来自于川西某个或多个古镇的拼图。修复的中式“八”字形青砖石枋木门的李竹山民居老朝门,虽还能让人拍照留影,但能否让你回忆民国袍哥公馆的旧日时光?这尽量修缮还原后的老宅,还能再现其折衷主义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风貌?
面对“承载了千年历史、近几十年间一直深藏闺中的马桑溪古镇,经过修复后正式开门迎客”的广告语,我真的不敢苟同。老街毕竟是老街,咋又变成了“古”镇?不能想当然的臆造出一段历史,更何况古镇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而马桑溪老街却有别于此,明清时期,大渡村还只是乡村而已,如果还其本色,也是可以让人们追忆的。如果非要如此,叫新城,地小名太大,不妥;叫新街,又有违建设者的宏图大志;叫新镇,可能会折衷一些,也更直白了当吧。
势必“重现当年渡口古街的繁华”的新砖、新木、新房子、新院落,以及不需户籍只要租赁合同的商铺饭馆小摊的新生民,与复栽的原有老树,还在建设的道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建于1950—1952年的成渝铁路,连接兰海高速公路的马桑溪大桥,正在共同支撑起——马桑溪“古”镇的明天……
马桑溪古镇,一个全新的地名,已成为没有什么玩耍地的重庆人又一个去处,又一处打挤之地。
没去过的失悔,去过的也失悔,知道马桑溪老街过去和今天的更失悔。
匆匆浏览,速速离去,没有见到太多的历史印痕,没有留下太多的往日印象,只有一声叹息,一顿惋惜,一丝无奈,马桑溪老街,我拿什么来追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