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渝杂谈》(二十一)炎夏,与火相融
(2016-06-15 09:31:12)
标签:
火锅重庆毛肚炎夏与火相融 |
分类: 原创文学 |
炎夏,与火相融
这标题,真可谓红红火火。本来炎夏就已骄阳红似火,大地也烫足,再来一个与火相融,岂不是火上加火,热上加热?!
不过,在巴山渝水,在山城重庆,真的是有“炎夏,与火相融”的场景,而且比比皆是。不论是白天晚上,不管是白领蓝领,也不分男女老少,顶着耀眼夺目的烈日,走进豪简不一的门面,围坐汤红翻滚的铁锅,点上自己喜爱的菜品,蘸着麻油菜油的碟子,吃着荤的素的的佳肴。额头留着汗,嘴里嚼着菜,手上端着杯,不管辣不辣,不怕烫不烫,不畏烧锅的火,不惧汗流的背,更有脱掉上衣、赤膊上阵的,豪饮不停,狂吃不止,欲罢不能。
火锅,在重庆,特别是在盛夏,满城都是火锅店。“德庄火锅”、“小天鹅火锅”、“秦妈火锅”、“苏大姐火锅”、“崽儿火锅”、“赵二火锅”、“南方花园鸭肠王”等的英名大不如从前,新生代的“猪圈火锅”、“齐齐鳝鱼火锅”、“奇火锅”、“孔亮火锅”、“刘一手火锅”、“大队长火锅”、“晓宇火锅”、“乾矿火锅”……以及遍布大重庆38个区县的火锅店铺,更是迎着似火的骄阳,置起翻滚的汤锅,笑看围锅的人群。
其实,记忆之中的火锅,确实有名动巴渝的那几口锅。渝中区原大阳沟菜市场正阳街的“五一火锅”,五一路的“五二火锅”,原保安路(现八一路)高豆花旁的“一四一火锅”,临江门的“云龙园火锅店”和“述园火锅店”,首家把小贩们担着挑子沿街叫卖的“水八块”简易火锅进化为店铺火锅的南纪门“马记老正兴”,七星岗的“山城火锅”,中华路国民参政会旧址旁(现乡村基店)的“夜光杯火锅”,南岸区上新街龙门浩的“桥头火锅”,原江北区刘家台的“胡火锅”,以那汤红明亮,麻辣鲜香,回味醇厚,吸引无数吃货饕客,接踵而至,大啖不停。
那时的“五一火锅”,生意之好,曾是勇表弟初涉重庆火锅的地方。来来往往的积累,麻辣够味的记忆,以至其生活成都,仍然保留着重庆火锅的粗放风格。“五二火锅”、“山城火锅”,是我们中午打尖的备选地方。老字号的“桥头火锅”,是朝天门轮渡过河到海棠溪,去南岸、南山、黄山等地的首选之锅。“夜光杯火锅”,那油碟依稀记得麻油中加点永川豆豉(?)蘸为,别具一格。号称重庆火锅的发源地的刘家台,曾是古代重庆纤夫脚力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重庆北面地区牲口贩运宰杀的集散地,有一个从明清一直开到北滨路开发拆迁后消失的牛羊加工屠宰场也叫杀牛场,从3个、到6个煤油炉、修建一栋二楼一底(底楼为门面)起家的“胡火锅”,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宰杀的头几头牛的毛肚,温热尚存,便被老胡拎走,清理干净,上称摆卖,新鲜嫩脆,入口化渣,辅以牛黄喉、牛脑花、牛脊髓、嫩牛肉、牛肝、鳝鱼、鸭肠、血旺、豆芽等荤素菜,香飘十里,回味无穷,吸引着乘车渡船而来。但是老板的店规多,桌满不必候,点菜看黑板,到点不再卖,关门不拖时。“一四一火锅”,是去得最多,也是最有创意的。上世纪80年代,店堂里因桌数不多,吃火锅兴打组合,流行“镶起吃”。锅内九宫格,分隔菜品,各认各格,自烫自吃,同在一锅,和衷共济。不过,因格有洞眼,稍动筷子,他人荤菜,定会滑出,帮人分享,也是当时的一大特色,当然也可能被发现引起争议(仅仅为笑谈,不必追根寻底)。年轻的我们也创意无比(关键是穷),曾点上两荤两素,择店里深处,环顾一番,悄悄地往锅中倒入在大阳沟鳝鱼摊划好的血片(鳝鱼片),增菜添肉,慰藉肚腹(当时大都吃长饭,且银子又少,这种笑料之为,仅是寥如晨星)。
当然临江门下穿道城门的洞子里的“临江门洞子火锅”,据说还是国营的也,更是诱使我常来常往,穿着背心短裤,汲着拖鞋,摇着蒲扇,落座、上茶(盖碗茶哟)、点菜、等待锅开……那一锅锅红亮翻滚的牛油火锅,那一碗碗新鲜的毛肚和鸭肠,那一根根黄白相间的豆芽和翠绿鲜嫩的藤藤菜,一股股大开大合的江湖气息便由火、锅而升腾起浮。
时值至今,几家老店,依然延续着“麻辣烫鲜香嫩脆”的餐饮特色。主要食材也由牛毛肚、牛黄喉、牛脑花、猪肉片、牛肝、鸭肠、猪血旺、大葱、豆芽、蒜苗、包包白、藤藤菜等传统菜品,演变、扩展成牛蹄筋、牛鞭、牛大肚、猪黄喉、午餐肉、腊肉、香肠、鸭鹅肫、鸡翅、鸡爪、鸭血、泥鳅、猪脑花(脊髓)、现炸酥肉、鲫鱼、水发墨鱼、水发鱿鱼、水发鱼肚、水发海带、鹌鹑蛋、菠菜、豌豆苗、莴笋、土豆、莲藕、冬笋、春笋、黄瓜、冬瓜、丝瓜、豆腐、豆腐干、花菜、平菇、金针菇、蘑菇、木耳、香菇、香菜等等荤素干货,衍生的凡是能吃的畜、禽、水产海鲜类和蔬菜干货与传统食材,共同支撑着重庆火锅的今天和明天。此外,90年代的“三拖一”、“四拖二”让人怀念,不知你还有否记忆。“三拖一”即荤三元、素一元,由此延伸。那便宜而美味的年代,只能留下无数的念想。
打住,时至中午,不能再写,以免肚饿,又去烫锅。
不过,重庆之夏,真的很热,火锅虽好,但易上火。
切记,盛夏之日,清淡为主,凉面稀饭,皮蛋盐蛋。
炎夏,与火相融,好自为之,写此杂谈,仅作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