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港澳臺朋友之要求,編發幾篇繁體字版文字,以饗讀友。
一盅佛跳牆
二度福州,竟只為無法釋懷的兩件事。其一,搭乘號稱“中國最美高鐵”的合福高鐵,一掃武夷山、婺源、景德鎮、三清山、黃山和安徽首府合肥諸多綺麗風光;其二,了卻集盡葷食精華的“佛跳牆”的思念,讓魚翅、鮑魚、海參、干貝等數十種葷食極品做成的菜在舌尖交融碰撞。
為此,放棄了廈門邵公館(158),鷺江賓館(150),悅華酒店(全家福4—6人,1199),海譽佛跳牆(北派168、改良南派88),好清香大酒樓(158)等店的一盅佛跳牆,直奔福州,去尋找馳名九州、最正宗的百年老店聚春園,去面對如此美味佳餚的佛跳牆,一品為快,大飽口福。
有榕城、溫泉城之雅稱的福州冬季,南國和暖,清新宜人。金山公園,寒梅盛放;福州大學,楓葉似火;溫泉公園,銀杏金黃;滿城街區,盎然綠色;14度左右的氣溫,讓我們多了一份怡爽的心情,更增加了找到聚春園的迫切之感。
為時尚早,乘車去往福州有名的三坊七巷。
黃昏的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坊巷縱橫,石板鋪路,店招初明,門可羅雀,白天的喧囂過後,一切歸於平靜,稀少的人流,倦意的店員,微明的夜燈,給三坊七巷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神秘面紗。
究其名而言,三坊,即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光祿坊因道路改造被辟為馬路,後又因保護需要將地面改回石板鋪設);七巷則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其意各具典故流傳。由北到南634(原為1000)米左右長的南後街,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東側列七巷,西側有三坊。
三坊七巷起于晉,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整個街區,佈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 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門框、花座、柱杆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網路語言)。三坊七巷起于晉,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街,名人輩出,燦若星辰,舉不勝舉。林則徐、沈葆楨、曾宗彥、嚴複、林旭、林長民、林覺民、冰心、陳矩孫、鄭孝胥、陳寶琛、甘國寶、左宗棠、郁達夫……
主要景點有:嚴複故居、二梅書屋(現為福建省民俗博物館)、水榭戲臺、小黃樓、林聰彝故居、郭柏萌故居、劉家大院、謝家祠、王麒故居、尤氏民居、劉冠雄故居、劉齊銜故居、天后宮、周哲文藝術館(光祿吟台青磚樓)等。
嚴複故居,是福州當地古民居的代表作。該故居於2006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郎官巷西段北側20號,坐北朝南,主座與花廳兩座毗連,占地面積609平方米。主座清式規制,門內三面走廊,前設有插屏門。大廳面闊三間,正間分前後廳,左右邊間為前後廂房。主座前廊西有小門通花廳。花廳前後走廊、欄杆均仿西方建築紋飾。
如果只在三坊七巷遊覽閒逛是不用買門票的。景區內需要門票的有嚴複故居(15元)、二梅書屋(15元)、水榭戲臺(20元)、小黃樓(20元)、林聰彝故居(20元)、謝家祠(5元)、王麒故居(10元)、郭柏蔭故居(10元)、劉家大院(15元)、周哲文藝術館(5元)、鄢家花廳(10元)、劉齊銜故居(5元)等景點白天,聯票價為120元/人次。尤氏民居、劉冠雄故居、劉齊銜故居、天后宮、葉氏民居(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則為免費的。
林覺民•冰心故居(為瞭解中國詩人、現代作家、散文家、“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冰心老人的童年生活第二天上午又專程去三坊七街拜竭故居),位於南後街北口西側與楊橋巷交匯處,楊橋路17號,於2006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辟《林覺民生平史跡》展和《冰心與福州》展。該故居為清代建築,坐西朝東,四面風火牆。前門臨後街,門頭房曾作為“萬升桶石店”。主體建築三進,占地面積694平方米,大門改在楊橋路。該故居原系林覺民祖輩七房人家(包括林長民)聚居處。林覺民廣州起義殉難後,林家避禍遷離,房屋讓售予冰心祖父謝鑾恩。謝家一直住至20世紀50年代。冰心十一二歲時曾居此。冰心晚年在《我的故鄉》中,也有對大院的一段形象的記述:“我們這所房子,有好幾個院子,但它不像北京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進屋子的前面,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每個‘天井’裡都有一口井,這幾乎是福州房子的特點。這所大房裡,除了住人以外,就是客室和書房。幾乎所有的廳堂和客室、書房的柱子上、牆壁上都貼著或掛著書畫。” (此段為三坊七街官網http://www.sfqx.gov.cn/介紹。)
進入大門,可見細竹和蘭花草前一塊巨石上面鐫刻著福州著名作家、書法家陳章漢先生撰寫《一座宅院,兩位名人》:“同一片屋簷下,先後走出兩位大寫的人;一位為砸爛舊世界而英勇赴死,一位為建造大愛屋而畢生從文,一位秉血薦軒轅的男兒志,投絕筆為檄;一位為照亮人類的生命路,舉橘燈為炬。前者覺民,為有犧牲而永生,時年廿四歲;後者冰心,為有愛心而長壽,享年一百歲。”
一座特殊的宅院,曾經居住過中國近代史上的兩位名人——林覺民和冰心,已經稱奇。然而還有更為傳奇的色彩,另一位名人在此小住過,她就是林長明的女兒、林覺民的侄女,也是梁思成的妻子——近代才女林徽因。一處普普通通的民居居然住過三位名人,那就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再往南,南後街澳門路上的林則徐紀念館,內有儀門廳、禦碑亭、樹德堂、南北花廳、曲尺樓、竹柏軒等主要建築物,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成立,館址原為林則徐專祠(祠門額題“林文忠公祠”),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內有儀門廳、禦碑亭、樹德堂、南北花廳、曲尺樓、竹柏軒等主要建築物,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街旁的鑄銅雕塑,栩栩如生,與花園、假山、水池、古樹、古河、古橋和名人故居……承載著典故與傳奇,發散著濃厚的文化氣息,仿佛娓娓述說福州兩千多年的城市歷史和歲月滄桑,充分體現三坊七街歷史文化街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特色和價值。
漫步街區,燈下徘徊,當年的當鋪(現作為三坊七巷美術館),門緊鎖,字碩大,“當”仍不讓。收費景點,業已關門,只能揣摩,名人故居,庭院深深,往事塵封……
天漸黑,肚已餓,心嚮往,佛跳牆……
出坊街,經謝家祠,沿著因修建地鐵圈圍了人行道(據當地人介紹2009年12月開始修建,原計劃2014年通車但推遲到2015年,又再次推遲到2016年)而只能與非機動車同行的道路,一邊避讓電單車,一邊注意路泥濘,緩慢的向東街口進發,尋覓百年美味。
閩菜,為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以烹製山珍海味而著稱。比較有名的有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沙奈燜鴨塊、七星魚丸、糟醉雞、煎糟鰻魚、半月沉江、燕皮餛飩、福州線面、蠔仔煎等,排名之首的則是大名鼎鼎的佛跳牆。
位於福州市中心的東街口的聚春園,門牌左右被KFC包圍,西方速食傍依中國特色飲食,企盼能分一杯羹。
時過高峰,聚春宴大廳,僅有幾桌食客,難得的清靜,抑或價位,或不逢節,生意仿佛大不如以前。
“聚春園”始創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是福建省現存年代最悠久的歷史名店,馳名中外的“佛跳牆”就源於聚春園。1990年該店的佛跳牆榮獲國家商業部優質產品最高獎—金鼎獎,2002年“佛跳牆”在第十二屆全國廚藝節中榮獲宴席最高獎——中華名宴,2008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百年歷史的“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傳統菜肴技藝榮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佛跳牆”既是道名菜,更是一道貴菜,聚春園的佛跳牆更是價格不菲,彰顯其尊貴。金尊大壇正宗佛跳牆(10人份)7980,至尊大壇正宗佛跳牆(10人份)5980,極品大壇正宗佛跳牆(10人份)7980,中壇正宗佛跳牆(7人份)2980,如果是按位的話,金尊正宗佛跳牆798/位(注意:前面五種均需先預定),至尊正宗佛跳牆598/位,極品正宗佛跳牆398/位。此外,需加收服務費,大廳10%,三樓包廂為12%,二、四樓包廂則為15%。
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屬閩菜系,是福建福州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漢族傳統名菜,譽滿中外,被各地烹飪界列為福建菜譜的“首席菜”。相傳,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製出來的。
百餘年的來,如此美味佳餚,何以“佛跳牆”名冠天下,民間流傳和學者研究的大致有三、四種傳說之多(可以百度搜索),在此不一一贅述。不過,“壇啟菜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之說則更貼近此菜。
據介紹,聚春園用料講究,制法獨特,用魚翅、魚唇、魚肚、鮑魚、刺參、王貝、雞、鴨、羊肘、火腿肉、豬蹄筋、花冬菇、冬筍等各適量的食材,輔以桂皮、冰糖、紹酒、醬油各適量的調料,通過將眾原料分別調製妥後,分層次擺入紹興酒壇中加調料以荷葉封口,壇置木炭旺火上燒沸,再以文火慢煨的制法而成,原壇上席,啟蓋, 加過油鴿蛋以小壇(盅)分食即可。
工薪階層,品味為主,不敢奢侈,更不浪費,極品正宗,就此一盅。
點上熱涼菜,閩粵菜三樣,爆炒鮮雙脆、海蠣炣豆腐、粵式白切雞,輔一些點心,聚春園煎餅、福州千層糕,靜靜等候,那呼之即出的主食——極品、正宗的佛跳牆的到來……
千呼萬喚始出來,服務生託盤上的燉盅,古香古色,佛立蓋上,韻味十足。
輕輕啟蓋,滿盅溢香,直入心脾,食欲大增;
細細端詳,湯濃色褐,各料交融,互為滲透;
繼而品嘗,軟嫩柔潤,葷而不膩,餘味無窮。
看官注意,佛跳牆富含極高營養價值,具有補氣養血、清肺潤腸、防治虛寒等功效,可促進發育,美容,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實乃進補佳品。
一盅已畢,大快朵頤,唇齒留香,欲罷不能。雖不知此盅是否有幸源于羅世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跳牆製作技藝第七代傳承人、中國烹飪大師)和楊偉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跳牆製作技藝第八代傳承人、中國烹飪大師)之製作而為,但既來之則安之,以美之食慰藉生命,了卻夢魂牽繞的思念之情。
佛跳牆古往以紹興酒壇裝料,用荷葉封蓋壇口,置於木炭爐上,用小火精心煨制而成。而時今,燉壇只保留7人以上的桌席,其他按位計量,已成了各式各樣、大小不一、古樸精美的燉盅。那傳說中“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路過閩都(福州),夜宿嗅得旅店隔牆貴官家以‘滿壇香’宴奉賓客,之垂涎三尺,頓棄佛門多年修行,跳牆而入一享‘滿壇香’,因此而得名‘佛跳牆’”的佳話,以及“清朝光緒年間,一批文人墨客來嘗此菜,當福壽全(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牆’發音雷同)上席啟壇時,葷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觸發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傳說,已經成為吃過、見過、讀過的饕餮之士的心喜之得、神來之筆。
畢竟知道這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福建傳統名菜佛跳牆的人很多,但真正吃過的人卻很少。而其典故甚多,各有其色;南北吃客,說法各異。故此細品其味,留墨述感,淺談心得,以饗讀者,傳承美味,溢香流韻。
一種美味,一份濃郁,溫潤可口,歷久彌香;
一味佳餚,一冠華夏,中華文化,底蘊蘊藏。
一盅佛跳牆,終會讓你不虛此行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