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阳春三月 游婉约江南
(2012-04-06 15:51:58)
标签:
江南甪直六大水乡乌镇西塘旅游 |
分类: 原创文学 |
趁阳春三月
江南,涵盖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地区。
江南,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名词,更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一首情韵流动的诗,一出悠远缠绵的戏曲,一串串跳动的音符……
那初春的江南,阳光的江南,烟雨的江南,声色的江南,总是给人一丝快意、一缕阳光,总是给人一种灵性、一种意境,总是留驻在许多人心里的,让人浮想联翩,遐想无限……
曾去过周庄、乌镇。
更知两者与西塘、同里、南浔、甪直并为江南六大水乡。
故而,呼吸着江南春天的气息,沉浸在妩媚秀气、婉约风韵的水乡、古镇,循着苔绿斑斑的青石板路,走进古朴幽逸的西塘、同里、甪直等江南水乡,穿过狭长幽深而宁静的曲巷,推开色泽斑驳陆离的大门,细品随着时光褪色的古老宅院,目睹亘古不变的流水草木,尽情游走,无限穿越,以诗入景,凭心动情,寻觅那江南古老的灵魂。
西塘
不知下了多少天的雨(导游告诉我们),我们的到来,让金色的阳光洒了满素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的西塘,沐浴在我们的身躯。
已有千年历史文化、作为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的西塘,位于江浙沪三省交界处的浙江省嘉善县,古名斜塘,平川,西至杭州110公里,南濒乍浦港35公里,北接苏州85公里,距上海市中心80公里。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景区。
西塘很小,半天的时间已足矣。
但那桥多、弄多、廊棚多的特色,独有“家在水中,桥贯水上,人行桥上,舟越桥下,廊房商铺,倒影水中”的梦幻风情,让我们穿行在“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广告语),目光在白墙灰瓦、长街曲巷中停留,思绪在临水映人、绿波轻漾里追忆。
西塘,廊街小河紧贴,水上人家呼应,水网纵横弯曲,特别是那至今保存着1300多米长的沿街廊棚最为引人。造型古朴的廊棚,以砖木结构为主,一色的墨瓦盖顶,与街道、商铺临河而建。人处其间,即可遮阳避雨,临河歇息;又可流连市集、达成生意;更可驻足观景,画在心移。
因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自宋以来已有安仁桥、安境桥、五福桥、永宁桥等11座。清代又建卧龙桥、渡禅桥、来凤桥等,迄今为止共有桥104座。故而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
西塘的弄堂多,按不同的用途,大致分为三类:街弄、陪弄和水弄。连通两条平行街道的称为街弄;前通街后通河的称为水弄;大宅内设在厅堂侧面的称为陪弄。
全镇现有长短不一的弄122条,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条。最长、最具特色的露天弄堂是建于明末清的石皮弄了,弄深而窄,石薄如皮。此弄位于下西街,是王家尊闻堂与种福堂之间的过道,地面用168块石板铺成。全长68米,宽仅1米,最窄处仅0.8米。两人交会,紧贴通过,稍胖之人,穿行于此,则擦墙贴肚,小心进退。
游人渐渐多了,喧闹声响起来了。
然而,居民依然洗衣、择菜、闲聊,儿童依旧游玩、嘻戏,老人仍旧围坐品茗、谈古论今。石桥、流水、人家与橹声悠扬,似乎坚守着小镇久远的宁静、安详,构成民风淳厚,古韵尚存——西塘最为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同里
建于宋代,清丽古朴的同里小镇,四面环水,风景优美,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其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四面临水,八湖环抱。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有文人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
水、桥多,明清建筑多,名人雅士多的同里素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致和人文荟萃、文物古迹遍地的特色而闻名海内外。
完整的明清建筑,幽静的青石板街,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河网交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49座桥岸岸相接。镇内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随处可见数百处深宅大院、园林小筑、名人故居。其主要景点可概括为“一园”(退思园)、“二堂”(崇本堂、嘉荫堂)、“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被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环抱的著名的退思园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粉墙黛瓦,幽深巷街,家家枕河,与悠悠绿水,水巷小桥,户户通舟,共同发散出古远的韵味。烘托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美誉。
水、路、桥、民居、园林等融为一体自然相接,构成了古镇同里特有的“民居多古朴,住宅尽清幽,小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难怪,被电影界誉为“天然摄影棚”,“这里每个角度都有景”,中国电影家协会也在此设立了“中国同里影视摄制基地”。
乘木舟踏水而行,浮游泽国河网之上,
见证这自然天成、延续千年、交融共生的世间奇迹风景,呼吸纯净、透明的空气,荡涤尘世中的喧嚣,净化我们的心灵。
甪直
甪直(Lùzhí),给我的印象:窄窄的河道,窄窄的街巷,联排的石桥,联排的店铺,不多的景点,不多的游客,这有可能是星期一的缘故吧
具有2500年的文明历史的甪直,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走过石桥,拜谒叶圣陶,伫立万盛米行,沿着古老街巷,品尝着随处可见卖甪直臭豆腐、甫里蹄、甫里鸭和南瓜糕等小吃,穿梭在新潮、热闹的商业区。
思忖良久,甪直虽有神州水乡第一镇赞誉(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的评价),但对我来说仅仅是来过了,到此一游。更何况我心中窃喜,不知不觉大有收获。因为许多人不识“甪”字,或把“甪”当做“用”。看来“读万卷书”真的不如“行万里路”。
江南六大水乡均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梦中的胜境,凭栏抒怀的地方,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游客接踵而至,纷至沓来。
那一方方古朴、清雅水乡之地,沉淀着江南的绿春、盛夏、金秋、暖冬四季的美丽幻想,深深篆刻在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记住遗世独美、淡墨留香、婉约风韵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