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极模糊古树林,弯弯溪港似难寻。荻芦花重霜初下,桑拓阴移月未沉。恨别情怀虽恋酒,送衣时节怕闻砧。夜行船上山歌意,说尽还家一片心。”
——宋•宋伯仁《夜过乌镇》
我常年穿行大江南北,特别是受国内外广为盛传的 “东有周庄,南有丽江,西有平乐,北有平遥”
的赞誉诱惑,唯好探秘那些在繁华都市之外具有灵性的古城古镇。
我曾悠闲走在山中深埋的小镇的古街上,宁静聆听平乐那一曲曲宛若天籁的音乐……
我曾徘徊在四方街上,细细体味丽江的悠久历史和古朴自然……
我曾漫步建于明洪武三年的古城墙上,感受平遥各成一体古代与现代建筑的交相辉映……
此次虽与周庄擦肩而过,但在遍寻“江南”后,宋代诗人宋伯仁的一首《夜过乌镇》把我带到了浙江桐乡。
让我把目光留在那与周庄比肩、同为堪称江南六大水乡的乌镇——枕水赏月,梦在水乡。
一
进入乌镇,这座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
眼前粉墙黛瓦、深弄曲巷、小桥流水,水阁篷船,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飘逸而至。
吴侬细语、江南丝竹、传统“香市”……“枕河人家”的江南水乡韵味跃然升腾。
如果说周庄呈“井”字形的河道,构成了水乡神韵;不过满地的“万三蹄”则助推了商业气息的弥漫,让我们无以言语……
只有乌镇,那浸润着古朴的石板路、乌篷船、石桥和水阁的会把你带入一个宁静、安详的烟雨之中……
古风犹存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桥街相连、水陆相邻,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古色古香,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廊坊随处可见。
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古时候称为乌墩,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到唐代咸通年间始称乌镇。又因为乌镇居民在墙上常常涂有类似于黑色的油漆。据说这种涂料涂了以后可以起到保护墙面的作用,而黑色在江南桐乡一带被称为“乌”,因此称“乌镇”。
由于地处河流冲积和湖沼淤积平原,地势平坦,无山丘,河流纵横交织,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故在《似水年华》里,“乌镇的青石板路彷佛永远是潮湿的,在两侧斑驳的墙壁掩映下,显得内敛而安静,透着淡淡的隐忍和儒雅……”
二
在乌镇,河道如织、石桥纵横、高墙深巷、水阁飞檐,满目皆是水的影子。
当你沿着斑痕累累的石板小路,自东栅景区向西栅景区而行(东栅景区门票:100元、西栅景区门票:120元、东西栅景区联票:150元、西栅景区夜景门票:40元—价格略有点……),处处可感受到乌镇那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既可漫步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的老街,浏览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又可拜谒茅盾故居,游览江南木雕馆、余榴梁钱币馆、香山堂中药作坊、汇源当铺、典当博物馆、江南百床馆等人文景观;还可驻足建于清朝的修真观戏台前欣赏具有古朴民风的拳船表演,皮影戏和花鼓戏……如果有空,双桥风情、梁苑胜迹、唐代银杏等众多景点还是可以去看看的。
走在河边,一幅幅独特的江南风景画凸显眼前,河岸边的垂柳是那么绿,斜斜地伸展出去垂向河面……依河道而建的廊棚既可以为路人遮风蔽雨,又是小镇居民休闲聊天的地方。那些沿河而居的老人们,时常在修旧如旧的老屋里吃饭、喝茶、打麻将……
在东栅沿河的东大街和观前街,河的两岸由架在河上的几座桥沟通,财神湾畔那意取“左右逢源”的两座联体
“逢源双桥”,左为“升官”、右为“发财”,任君择选。
当然,不要忘记在蓝印花布染坊里,买上一尺点缀出江南特有风情的蜡染蓝花布带回家;在曹公生糟坊里,品尝一杯以白米、白面、白水酿成的“三白酒”之美味。
古镇那千年的繁衍生息、万般的风情遗韵,让人百读不弃。
三
对于我们行文之徒,梦想“追求”茅盾文学奖,拜谒先生的故居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这里,曾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一代文学巨匠茅盾和沈泽民、严独鹤等名人,更是为小镇增添了几分静雅、几分显赫之气。
600平方米日式建筑的茅盾故居本身就是一幢很有特色的古民居,1896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文学家茅盾(沈雁冰)就诞生在这里。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踏进云水居,庭院深深,一片粉红色垂丝海棠和碧绿的草地和一幢青砖砌成的徽派建筑映入眼帘,平屋外面空地上的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七米多高的棕榈的枝干早已超过院墙。
门厅中摆放着茅盾当年用过的许多笔墨纸砚,与肃穆的茅盾雕像傍着的一本翻开的黑色大理石雕刻的书,散发着沈老儒雅的书香气息,留在了乌镇。
那东栅的林家铺子(《林家铺子》)、新林家铺子、春蚕(《春蚕》)铺子、子夜(《子夜》)大酒店,以及景区大门上的“乌镇”二字……无不透现矛盾先生的华彩。
四
《似水年华》描绘到:“那是中国南方省份的一个水乡小镇,古旧、清净、安详而且幽静,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那里有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长长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烟起雾落,云蒸霞蔚,草长莺飞,花开花落,流年似水……”
也有人说,白天的乌镇是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
然而,我认为,西栅的夜景,是每一个去乌镇的人向往的,夜晚的乌镇似乎更富有韵味。
一杯黄酒,一碗红烧羊肉,一条清蒸白水鱼,一盘脆嫩鲜美的酱鸡,与友人守候在清清的河岸边,当夕阳即将告别时,那最后一点余晖,洒落在餐桌上。
夜色降临,华灯初上。
亮泽莹润的月光,映照着长满青苔的石桥,轻轻地流淌的河水水面倒映着莹莹灯光,映衬出两岸的灰墙青瓦,乌镇一片青蓝、一片静谧……
入夜的西栅。
画舫结彩,阑珊灯红,盈盈水波,倒影点点,丝竹乐曲,如梦如幻。
宁静、幽深的小巷,曲折有致,稀稀落落的门灯照亮了青石板路,空荡荡的街上稀少的游人裹在烟雨中,伴随或远或近的更声,轻轻奔向自己的夜宿之地……
五
乌镇的清晨,宁静而美丽。
金黄、藏青、新绿交融。
缕缕晨光,尽染水乡,河道苏醒,绿波轻漾,只只篷船,橹声咿呀。
脚步声、话语声、笑语声、叫卖声,伴随着推开窗棂、打开家门声,唤醒了朦胧的小镇。
小巷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缕缕炊烟袅袅升起,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更衬托出乌镇的幽静、风雅。
晨曦下,走在用青石板铺设蜿蜒悠长的小道上,摇曳的杨柳,簇团的鲜花奔来眼底,让人沉湎。河风徐徐吹过,拂去浓浓的睡意,清新的空气,沁人肺腑,让心情变得平静许多。
三面临河而建的古民居建筑——“水阁”的人家,也已“午夜梦回”,河埠汲水,洗涤物品。河面上“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小桥、流水、人家”展现了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的秀美风情。
坐在临水的茶馆,泡上一壶“杭白菊”茶,就着一碟姑嫂饼,尽品菊花的芬芳,尽享清晨的惬意和舒适。
虽对面那记忆模糊的林家铺子尚存,此时也已下了铺板,依然开张,杭白菊、熏豆茶、三白酒、定胜糕、臭豆干、三珍斋酱鸭、乌镇羊肉等乌镇特产更为琳琅满目,但显然难见故人。
在这里,少了一份繁华都市的喧嚣,多了一丝江南水乡的宁静。
离开“小桥流水、橹声欸乃、扁舟咿哑”的古镇。
乌镇,一个令人向往的梦境,古朴、静谧、秀美。
在那里,每扇窗固守着那份恬静、浸润出岁月的年轮,每滴水、每座桥宛如在向你诉说“枕水人家”的遗韵,每块乌青石板都浸润着淡淡的墨香……
在这里,可以远离喧嚣,整理心情。
在这里,可以枕水江南,梦在乌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