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上帝折鞭处”

标签:
合川钓鱼城蒙古军队古代战争城墙蒙哥旅游 |
分类: 原创文学 |
从江北区驱车近一小时,沿渝武高速公路奔行70公里左右,抵达合川钓鱼城。
合川钓鱼城,因南宋时抗蒙古大军36年而闻名天下,被称为“迄今中国保存最为完好”闻名中外的古战场遗址,在1982年与北碚缙云山一起被国务院列为“缙云山—北温泉—钓鱼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重庆市唯一的“双国重”单位。
漫步在古战场,倚着当年激战的城墙边、伫足南宋军的兵营中,似乎看到了当年激战的场景,古城墙上炮火的痕迹仍清晰可辩;仿佛听见当年金戈铁马之声,惊天泣地的号呼响彻云霄;看见兵戎相见的刀光剑影, 震天欲聋炮火硝烟在半空中凝滞;无不为山之险而感叹,为固守钓鱼城的南宋守军而感怀,为“今古河山无定据” 的形象写照而折服。
据说,这是一个“改写”了世界中古史的地方。
1258年,蒙哥中国人称之为“元宪宗”的蒙古帝国第三代大可汗蒙哥,率4万精锐御驾亲征,挟西征欧亚非40余国的威势,分兵三路侵宋。蒙哥自率的一路军马进犯四川,于次年2月兵临合川钓鱼城。蒙哥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然而在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钰的顽强抗击下,却不能越雷池半步,久攻未克钓鱼城。7月,督战现场的蒙哥被城上火炮击伤,班师途中驾崩。关于蒙哥之话,仍然是历史上一个谜,众说纷纭。有渭痰,有渭中箭,有渭中炮石;或云死与钓鱼城下,或云死于合州城下,或死于温泉寺或云死于班师途中。蒙哥死后,蒙古军队除少数留驻以外,大都开始北撤。钓鱼城战役宣告结束,四川局势得意缓和。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导致蒙古这场灭宋战争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续20年之久。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滞下来,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等国的威胁。加速了蒙古内部诸王贵族的汗位之争,为忽必烈执掌蒙古政权提供了契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以弹丸之地,力挽狂澜,独钓中原,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城东5公里的合阳镇嘉陵江南岸的钓鱼山上,南、北、西三面环水,相对高度约 300米,占地2.5平方千米。其山突兀耸立,三江环绕,危岩拔地,峰峦岌岌,地势险绝,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
钓鱼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钓鱼城峭壁、古城门、城墙雄伟坚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俨然兵家雄关,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成为当时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兵精食足最为坚固的堡垒。这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重庆、四川各地。
钓鱼城古战场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主要景观有城门、城墙、皇宫、武道衙门、步军营、水军码头等遗址,有钓鱼台、护国寺、忠义祠、悬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飞檐洞等名胜古迹,还有元、明、清三代遗留的大量诗赋辞章、浮雕碑刻。
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抹上了中国古代防御战的最浓重的一笔。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被军事专家誉为“古代战争的活化石”,昔日元宋两军对峙交战的战例早已被“西点军校”收入教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今天的钓鱼城,古朴的自然景色与历史的人文景观交融辉映,极具丰富文化内涵和文化艺术价值,极具弘扬历史文化和旅游观赏的价值。
一个知名的城市需要有知名的历史。翻看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画卷,记住这钓鱼城,记住这“上帝折鞭处”,记住这悲壮激越的历史篇章。固然历史不可复制,但历史精神则可以在怀念中复活,让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传承、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