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绿洲长城遗韵---右玉古堡
摄影:映韵茗斋
本文图片谢绝转载
版权所有
在山西省朔州市西北部有一座县城叫右玉,这是一颗镶嵌在塞北高原的翡翠。当你走入这座县城时,你会被满眼的绿色,和充足的氧气浸透,让你仿佛踏入了北欧风情的大地。右玉的美让人无法形容,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无限的自然风光,在这里更让你可以找到古战场的痕迹和古代守边将士的气息。有长城的地方就有古堡,古堡的作用主要有:屯兵、屯粮、住人。
http://s7/middle/5ea37ae7tab0357ff59b6&690
苍头河 一条由南向北流淌的河流右玉的母亲河
下面请随我一起感受右玉:
以下文字来源:右玉宣传部吧
右玉城位于县境北部,沧头河岸口北距杀虎口10公里,隔长城与内蒙的凉城县、和林格尔县相邻。秦置善无县,始筑城,后因战乱城废。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置定边卫,重新筑城,于永乐七年(1409)筑完。嘉靖四十五年(1566)重修。万历三年(1575)砖包。周9
里8分,高连女墙4丈2尺,宽3丈5尺。清康熙年间两次重修。雍正七、八、九三年重修。城垣内土外砖。城门四:东和阳、南永宁,西武定,北镇朔。四门顶建有4座城楼,城楼上悬挂匾额,南曰“紫塞金汤”,北曰“严疆锁钥”,东曰“拱获燕云”,西曰“屏藩河朔”。东南、东北、西北城角建有3座角楼。城墙上筑有敌台28座,垛口564个,守铺8座。四门之外各有月城。四城门直通十字街心,与耸立中央的四牌鼓楼遥遥相望,构成东西南北4条大街。另外,还有官厅街、仓街、十五庙街、白土黑街等6条中街及20多条小巷。清雍正三年(1725)建府后,作为一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右玉城,人口剧增,百废俱兴,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最多人口达2万余人。城内外建筑千姿百态,宫观寺庙星罗棋布,牌楼牌坊遍地林立。城内建造的将军府、都统府、协佐领署、骁骑校署、府县署等衙署共有256所。明、清两代建造的社稷坛、先农坛、郡厉坛、风云雷雨坛及各种宫观寺庙50多座;还创办有明伦堂、训导署、尊统署、敬一亭、玉林书院等大小儒学学堂,至于城内的府库、县库、恤政、驿站,总铺、善终堂、漏雨泽园、阴阳学、僧道录司、接官厅、税厅等,也有几十处,四条大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大小商号50多家。东街文庙与宝宁寺,建筑雄伟,规模宏大,清代几位皇帝颁赐的御匾悬挂于各殿厅门上。明伦堂内还立有顺治皇帝亲笔题写的卧碑一通,并存有康熙皇帝谕旨一箴。还有文明时代的《水陆画》。乾隆二年(1737),由于边防形势发生变化,驻防右玉的将军移驻绥远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内大量驻军迁走,城内人口渐次少。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右玉城有居民7000余人,其中满族1300余人。朔平府城守营分管边墙一道,北自杀虎口边界起南至铁山堡边界止沿长41里。原设边墩41座,清初改设边墩14座,每座设边军5名,每名给瞻军地1顷。原设火路墩46座,清初改设火路墩89座,每座设火路军2名,每名给瞻军地50亩。右玉城古代为北方军事重镇,在建筑方面是很有地方色彩的。如岳武庙、苏武庙,就是专门给边关将士树立榜样的。特别是右玉的苏武庙,苏武的塑像是站立的,而不是坐的。其用意是要求边关将士象苏武那样精忠报国,坚贞不渝,宁死不屈。可惜的是,现在这些建筑大部分毁坏,只有宝宁寺大雄宝殿一座。威远城位于县城西10公里处。明正统三年(1439年)设威远卫、筑城。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修,万历三年(1575)砖包,周5里8分,高连女墙4丈。门四:东宣阳、南崇化、西丁远,北靖朔。外皆有月城,上建门楼、敌楼共32座。内驻扎巡检司、千总各一员。清雍正三年(1725)撤卫归并右玉县。威远堡营分管边墙一道,北自云石堡边界起,南至威虎堡边界止,沿长15.3里,原设边墩16座,清改设边墩5座,每座设边军5名,每名给瞻军地1顷,原设火路墩45座,清裁并。勘查情况:正方形,边长800米,开四门,均有筑城。墙体底宽13米,上宽2—4米,高3—9米,夯层20厘米左右,西门外约100处有关墙残垣数段。
http://s16/middle/5ea37ae7tab035fe3241f&690
维修中的右卫古城楼 古右玉城
http://s16/middle/5ea37ae7tab035fec434f&690
古右玉城被塞外风沙淹没的城墙
http://s8/middle/5ea37ae7tab035ff79ed7&690
修复好的古右玉(右卫)北门
http://s4/middle/5ea37ae7tab03600a82f3&690
http://s7/middle/5ea37ae7tab0360106626&690
编了号码的城墙的基石
http://s6/middle/5ea37ae7tab0360157ef5&690
北门维修工地现场
铁山堡在县(指旧城)西南25里处,西至边墙30里。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筑堡,万历二年(1574)砖包,周1里4分有奇,高连女墙3丈6尺。门外有关,题“保障镇鲁”,关外有名碑,“题“铁塞金汤”。清初奉裁。雍正十年(1732)重设官兵,内驻把总1员。铁山堡分管边墙一道,北自朔平营边界起,南至云石堡边界止,沿长10.5里。原设边墩22座,清改设边墩8座,每座设边兵5名,每名给瞻军地1顷。还设火路墩10座,每座设火路军2名,每名给赡军地1顷。本边三台旱口险要1处,新设营兵4名防守。铁山堡由东西连环组成,开东门,东西堡之间有烽火台一个,墙体底宽6米,上宽2米,高9米,夯层13—18厘米,且西堡之东有筑城遗迹,西堡正方形,边长150米;东堡长方形,东西75米,南北108米。云石堡在县(指旧城)西南45公里处,西至边墙3里。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筑堡,万历十年(1582)因山高无水,离边尚远,改建于王石匠河,砖包。周2里7分,高连女墙4丈2尺。东门外有东关,名“永安重关”,内驻扎把总1员。
http://s6/middle/5ea37ae7tab03a36933f5&690
铁山堡城外
http://s6/middle/5ea37ae7tab03a38c8e35&690
http://s1/middle/5ea37ae7tab03a3923a60&690
http://s10/middle/5ea37ae7tab03a3a599b9&690
http://s5/middle/5ea37ae7tab03a3aff774&690
http://s6/middle/5ea37ae7tab03a3c4b935&690
http://s7/middle/5ea37ae7t77805d2e35c6&690
古老的铁山堡城墙
http://s5/middle/5ea37ae7tab03a3e092f4&690
http://s10/middle/5ea37ae7tab03a3f76799&690
http://s1/middle/5ea37ae7tab03a44c2810&690
铁山堡遗迹
http://s1/middle/5ea37ae7tab03a45a8b40&690
铁山堡内
http://s15/middle/5ea37ae7tab03a48751ce&690
http://s2/middle/5ea37ae7tab03a49506f1&690
铁山堡全景
http://s12/middle/5ea37ae7tab03a49bbcbb&690
http://s14/middle/5ea37ae7tab03a4a6efcd&690
铁山堡全景
云阳堡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万历二十四年(1596)砖包,周1里6分,高连女墙4丈1尺。去边稍远,无分管边墙,只设火路墩14座,清顺治年间裁并。勘查情况:该古堡在牛心乡云阳村西南2华里处,村外河湾西侧,呈方形,边长230米,据村民讲原有包砖,后抗战时被阎锡山军队拆去修碉堡,现村民院内建筑随处可见城砖。开东门。有内外筑城。内筑城南北长30米,东西宽28米,开南门;外筑城已塌毁,仅留东墙。云阳堡整体较完整,每面中间各置马面1个,四角各1,墙体底宽10米,上宽1米,残高2—8米,夯土层20厘米左右。南存一条大沟,沟内有地道。牛心堡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隆庆六年(1572)石包,周2里5分,高连女墙3丈5尺。去边稍远,无分管边墙,只设火路墩18座,清顺治年间裁并。勘查情况:位于牛心村庄,平面呈正方形,边长300米,墙体底宽10米,上宽3.5米,残高3—11米,开南、北门,有瓮城(北瓮城长35米,宽30米,墙体底宽6米,上宽2米,残高4米;南瓮城长50米,宽20米,仅留南墙一小段,残宽2米),每面墙都有3个马面,四角另有马面各一,较大。
红土堡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万历二年(1574)石包,周1里零8分,高连女墙3丈5尺。去边稍远,无分管边墙,只设火路墩7座,清顺治年间裁并。位于红土堡村北,方形,边长200米,开南门,墙体底宽5米,上宽1米,残高2—4米,夯层16—20厘米,已毁坏。云石堡营分管边墙一道,北自铁山堡边界起,南至威远城边界止,沿长14.3里,原设边墩22座。互市砖楼1座,清设边墩7座,每座设边军5名,每名给瞻军地1顷。设火路墩14座,每座设火路军2名,每名给赡军地1顷。本边险要2处,四台水口,新设营兵5名防守。十八台水口,新设营兵10名防守。勘查情况:旧堡位于张家窑村西3华里山顶,保存完好,西南角开门,原有砖包,抗战时被日军拆取,中有了望台,长方形,东西240米,南北160米,墙体底宽5.5米,上宽1.5米,高5米,夯层20厘米;新堡开东门,有筑城,南墙面段已毁,正方形,边长240米,夯层13—20厘米,墙体底宽5.5米,上宽2米,高2—8米,原有包砖杀虎堡在县(指旧县城)北20里,紧靠北边。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筑堡,万历二年(1574)砖包,周2里,高3丈5尺,四十三年(1615)于近关处另筑新堡一座,名平集堡,周2里,高下与旧堡等。中建各店,内外交易。复于两堡中间东西筑墙,连环为一。前后左右安门,东西南北四通,周围540丈,共计3里,唇齿相依,犄角互援。内驻扎税部、巡检司、副将、都司、守备等官衙和驿道,为郡北要冲。杀虎堡营分管边墙壁一道,东自暗门2台,至破虎堡边界止,沿长12里,西至暗门20台起,至朔平城守营边界止,沿长15里,共长27里,原设边墩28座。清设边墩42座,每座设边军4名,每名给瞻军地1顷。原设火路墩6座,清设火路墩座5座,内4座,每座设火路军4名,内1座,设火路军2名,每名给赡军地1顷。勘查情况:由三堡组成,由北而南依次为旧堡、关、新堡,南门上侧砖雕,斗拱垂花,夯层12—14厘米。
破虎堡在县(指旧县城)东北50里,北至边墙1里,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筑堡,万历二年(1574)砖包,周2里另8步,高连女墙3丈8尺。南门1座,内驻把总1员,破虎堡营分管边墙一道,东自宁鲁堡边界起,西至杀虎堡边界止,沿长60.3里。原设边墩17座。清改设边墩68座,外砖楼3座,每座设边军3名,每名给瞻军地1顷。原设火路墩5座,清设火路墩18座,每座设火路军2名,每名给赡军地1顷。本边险要5处:左卫边头墩墙,新设营兵2名,边军3名防守;马堡边五墩小水口,新设营兵2名,边军3名防守;马堡边13墩小旱口,新设营兵2名,边军3名防守;残虎边九墩大水口,新设营兵2名,边军3名防守。勘查情况:位于破虎堡村内,南北二堡相连。北部长方形,东西200米,南北240米,开南门;南堡正方形,边长160米,开南门,南门保存完整,门宽2.5米,高3.5米,南门洞东墙上嵌有修成石碑1块,长60厘米,宽40厘米,南门外30米处有照壁一处,长12米,宽95厘米。墙体底宽5.5米,上宽1.5米,高2—6米,夯层20厘米左右,原包砖,现不存,堡内有住户。残虎堡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隆庆六年(1572)石包,周1里零134步,高连女墙3丈6尺5寸。旧分管边墙,沿长15里3分。原设边墩24座。火路墩9座,清顺治年间裁并。勘查情况:位于残虎堡村中,方形,边长240米,开南门,外有筑城(只残留西墙,长80米)。该堡西、北墙较完整,东、南墙破坏严重,残存较少。残墙最高处10米,夯层约20厘米,墙体底宽5米,上宽2米,原包砖,现不存。马堡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万历元年(1573)石包,周1里54步,高连女墙3丈5尺。旧分管边墙,沿长10里4分。原设边墩15座。火路墩4座,清顺治年间裁并。
http://s12/middle/5ea37ae7tab03843e359b&690
http://s15/middle/5ea37ae7tab0384489cfe&690
http://s12/middle/5ea37ae7tab038455edfb&690
http://s6/middle/5ea37ae7tab03846a9da5&690
http://s14/middle/5ea37ae7tab03847b413d&690
http://s7/middle/5ea37ae7tab03848919c6&690
http://s6/middle/5ea37ae7tab038497def5&690
古朴的广义桥
http://s12/middle/5ea37ae7tab0384a4334b&690
广义桥上的石猴
http://s4/middle/5ea37ae7tab0384b43493&690
http://s11/middle/5ea37ae7tab0384c7a25a&690
http://s5/middle/5ea37ae7tab0384d57b44&690
http://s2/middle/5ea37ae7tab0384e33671&690
http://s8/middle/5ea37ae7tab0384ee8167&690
平集堡
http://s9/middle/5ea37ae7tab0384ff31d8&690
位于杀虎口的平集堡
http://s3/middle/5ea37ae7tab0385128ac2&690
平集堡城门
http://s6/middle/5ea37ae7tab038523e865&690
西口古道
右玉古城堡的基本情况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相互防御,都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了城墙。右玉县境内的长城始建于战国与秦汉时期,古城堡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籍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右玉的古城堡主要有汉代古城和明清时期的古城堡两个部分。此外,右玉县250多个村庄中,有100多个村庄的名称为“××堡”、“×家堡”、“××屯”、“×官屯”,其中“××堡”、“×家堡”的村庄有50多个,均有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古堡;“××屯”、“×官屯”的村庄大多数也有古堡。汉代古城我国现存的汉代古城已经为数不多,右玉的汉代古城对于我国秦汉时期的军事城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右玉汉代古城遗址主要有善无故城、沃阳故城、中陵故城。战国至秦汉时期,右玉曾是古雁门郡所在地,不仅是中原通往塞外的“北方丝绸之路”,同时也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聚居的地方。当时北方匈奴屡屡南侵,给中原汉族统治者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朝廷常常由雁门郡出兵征讨,并在雁门郡所属县城设重兵把守。汉代雁门郡领14县,其中善无、沃阳、中陵3县就在今右玉县境内。这3县都是当时雁门郡的军事重镇,对稳定边关,保卫中原,发挥了积极作用。1988年,右玉县博物馆在本县进行了全面的文物普查,发现了3座古城遗址。经考古专家鉴定,确认这3座古成遗址就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雁门郡的善无故城、沃阳故城和中陵故城。善无故城右玉古城遗址经考古勘查,认定为战国至秦汉时期雁门郡郡治善无县故城。右玉古城位于右玉县北部,北距杀虎口10公里,南距贺兰山20公里,苍头河由南向北从城西流过。该古城北10公里处以明长城为界与内蒙毗邻,东北50公里处是内蒙古凉城县,西北60公里处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东50公里处为左云县,南60公里处为平鲁县。古城坐落在苍头河东岸,与明代的右玉城(即现在的右卫城)相重叠,只是规模比其更大一些。由于社会变迁和自然的变化,古城遗址西城墙被苍头河水冲毁,已无痕迹。南北城墙均在现在保存的明代城墙外200米处,南北两墙相距约2000米。因苍头河水将西城墙冲毁,据估计东西城墙之间的距离与南北城墙之间的距离相近。古城平面呈正方形,占地总面积大约为400万平方米。据《水经注》、《十三州志》和《地理志》记载分析,善无县故城即雁门郡治和后来的定襄郡郡治,其地理位置正与右玉古城遗址相吻合。沃阳故城右玉县破虎堡村东1公里处有一古城遗址,经考古勘查,认定为汉代雁门郡沃阳县故城遗址。古城西南距右玉城30公里,东北距内蒙凉城35公里,距岱海30公里,西北距双古城20公里。北依马头山脉,万里长城在马头山上蜿蜒西去,古城距长城约0.5公里,南依曹红家山脉。南北两山构成天然峡谷,发源于曹红家山的兔毛河水由东向西流去注入苍头河(古中陵川水)。古城遗址就在兔毛河上游北岸。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北三面城墙有明显的遗迹,南城墙被河水冲毁,城墙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古城占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东西北城墙上的3个城门的遗迹十分明显。据〈〈水经注〉〉记载分析,此古城遗址就是汉代雁门郡沃阳故城。中陵故城威远镇威远城西南2公里处有一座古城遗址,经考古勘查认定为汉代雁门郡中陵县故城,并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位于右玉县南缘的威远盆地,地势平坦,丘陵环绕,古称中陵川。该古城北10公里处为大南山;北距右卫城35公里,东距左云城32公里,南距旧平鲁城25公里,西距长城20公里。发源于平鲁的苍头河水(古称中陵川水),经古城东由南向北流去。古城就坐落在苍头河西岸。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中有一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南北二墙各长1500米,东西二墙各宽900米,古城占地总面积为135万平方米。东、西、南、北四道城墙和中段城墙的城门遗迹明显,东南城墙被苍头河冲去一角。据〈〈水经注〉〉记载分析,此古城遗址就是汉代雁门中陵县故城。
明清古城堡右玉现存的长城是明代所建。明代把长城(亦称“边墙”)沿线分作九段分区管辖,每一段“边”设一“镇”,故称九边重镇。九边重镇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亦称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经右玉县境内的一段长城属大同镇。大同镇所辖长城东起大同东北的镇口台,西至偏头关东北的雅角山,全长335公里。右玉境内的长城,东从与左云县界毗邻的破虎堡起,西经李达窑、杀虎口、杨千河、丁家窑,西南进入平鲁县界,全长84公里。明清时,这段长城曾设重兵分段防守。据《朔平府志》记载:右玉县境内的长城,破虎堡营分管东自左云县宁鲁堡边界起,西至杀虎口边界止,长约60里;杀虎堡营分管东自破虎堡边界起,西至朔平府城守营边界止,长27里;朔平府守营分管北自杀虎口边界起,南至铁山堡边界止,长41里;铁山堡营分管北自朔平府城守营边界起,南至云石堡营边界止,长约10里;云石堡营分管北自铁山堡边界起,南至威远城守营边界止,长约14里;威远城守营分管北自云石堡边界起,南至平鲁县威虎堡营边界止,长约15里。从左云县界起,至平鲁县界止,沿边共长约168里。明代时右玉境内沿边设城堡9座,各堡之间共筑烽火台183座,边墩211座;清代时各堡之间共筑烽火台141座。古城堡和烽火台是明代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右玉的古城堡,是当时大同镇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右玉屯军城堡有:右玉城、威远城2座城,有杀虎堡、破虎堡、铁山堡、云石堡、马营河堡、残虎堡、马堡、云阳堡、牛心堡、红土堡、威坪堡、黄土堡、祁河堡、以及暖会堡、新城堡、大柳树堡、朱心堡、苍头河堡、薛家马营堡、王忠官屯堡等20多座堡。这些城堡的建成,为固守边防,保障中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乡间民堡有:东花石堡、沙家堡、张画堡、窑子头堡、观音堂堡、张家堡、新屯堡、白指挥堡、金家窑子堡、草沟堡、蔡家堡、蒋家堡、十里铺堡、杂不喇堡、双山堡、北花园堡、西碾头子堡、小子堡、麻黄头堡、偏岭堡、南花园堡、梁信屯堡、沟儿里堡、喇鸡屯堡、东油坊头堡、胡指挥堡、马莲滩堡、金家屯堡、西油坊头堡、东碾头子堡、老幼屯堡、大狮子堡、八里庄堡、占官人屯堡、知土岭堡、善家堡、黄土坡堡、张浩堡、缑家堡、骆驼山堡、破庙儿堡、浦州营堡、破房儿堡、下泥沟堡、玉井堡、酸刺河堡、南祖堡、下石井堡、崔家堡、马营儿堡、范官人堡、彭家堡、双河堡、叶家堡、白头里堡、刘家堡、石头马营堡、顾家堡、曹旗堡、破堡子堡、油房张堡、十百户营堡、姜家窑子堡、郁见官人堡、高罕屯堡、盘石岭堡、老墙框堡、秦昶堡、宣阳堡。(以上70堡属右卫)、三岔堡(属玉林卫)、史家屯堡、郝官人屯堡、郝二官人屯堡、钱官人屯堡、善家沟堡、榆树墩堡、后所铺堡(以上7堡属威远卫)。清王朝建立以后,满清统治者采取所谓“怀柔政策”,用笼络蒙疆王公贵族和利用宗教对广大人民进行思想统治的办法,使北方的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因而边关战事也逐渐减少。到顺治年间,右玉屯兵城堡只有右玉城、威远城、杀虎堡、破虎堡、铁山堡、云石堡,其余均改为民堡。乾隆二年(1737年),由于边防形势的需要,驻防右玉的将军费扬古移驻绥远(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大量驻军北迁,右玉的战略地位发生变化,屯兵城堡逐渐向民堡转化。
有关明清时期右玉的古城堡建筑情况,《大同府志》、《云中郡志》、《朔平府志》等史籍均有记载。2005年,为了全面了解县境内古城堡的现存情况,更好地保护、研究、开发古城堡历史文化,朔州市考古队对右玉境内的古城堡进行了认真勘查。就史籍记载和勘查情况来看,右玉县境内的古城堡从分布的密集程度、类型与功能及防御体系的完备程度上说,在我国县域境内是独一无二的。现将右玉境内明清时期重要古城堡史籍记载和勘查情况分述如下:
|
威坪堡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万历元年(1573)石包,周1里4分,高连女墙3丈7尺。万历二十三年(1595),创建土堡1座,接连本堡,去边稍远,无分管边墙,只设火路墩10座,清顺治年间裁并。勘查情况:位于威坪堡村内,为东西连环堡,东堡称新堡,方形,边长145米,开东南二门,墙体底宽5米,上宽1米,高10米左右,堡墙保存较完整,夯层20—23厘米;西堡称旧堡,方形,边长120米,开南门,外包砖。祁河堡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万历元年(1573)石包,周2里,高连女墙3丈5尺,去边稍远,无分管边墙,只设火路墩9座,清顺治年间裁并。新城堡在右玉城南25里,周围190丈,高2.5丈,壕深1.5丈,窝铺12座。林柳树堡在右卫城南30里,周围196丈,高2.5丈,壕深1.3丈,窝铺12座。苍头河堡在右卫城南50里,周围130丈,高2.5丈,壕深1.5丈,窝铺12座。薛家马营堡在右玉卫城北20里。王忠官屯堡在右玉城南40里。净水瓶堡在威远卫城西北60里,明宣德间(1426—1435)筑。周围1里80步,高2.8丈,门二,遇警设兵。(以上城二、堡17)续设的堡还有:东化石堡、沙家堡、张画堡、窑子头堡、观音堂堡、张家堡、新屯堡、白指挥堡,金家窑子堡、草沟堡、蔡家堡、蒋家堡、十里铺堡、杂不喇堡、双山堡、北花园堡、西碾头子堡、小子堡、麻黄头堡、偏岭堡、南花园堡、梁信屯堡、沟儿里堡、喇鸡屯堡、东油坊头堡、胡指挥堡、马莲滩堡、金家屯堡、西油坊头子堡、东碾头子堡、老幼屯堡、大狮子堡、八里庄堡、占官人屯堡、知土岭堡、善家堡、黄土坡堡、张浩堡、缑家堡、骆驼山堡、破庙儿堡、浦州营堡、破房儿堡、下泥沟堡、玉井堡、酸刺河堡、南祝堡、下石井堡、崔家堡、马营儿堡、范官屯堡、彭家堡、双河堡、叶家堡、白头里堡、刘家堡、石头马营堡、顾家堡、曹旗堡、破堡子堡、油房张堡、十百户营堡、姜家窑子堡、郁见官人堡、高罕屯堡、盘石岭堡、老墙框堡、秦昶堡、宣阳堡。(以上土堡共计70座,俱大同右卫山岔堡系玉林卫。史家屯堡、郝官人屯堡、郝二官人屯堡、钱官人屯堡、善家沟堡、榆树墩堡、后所堡,以上7座堡,俱威远卫。)勘查情况:山岔堡位于山岔堡村西北,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均有马面(南北长7.5米,东西宽4米),边长86米,开有东门,门高2.1米,宽2米,底宽7.2米。墙体底宽7.2米,上宽4.1米,高10.6米,夯层为18—24厘米。堡内有地道口,可通村内。堡东北约70米处另有古堡一座,现仅有北墙残垣。高家堡位于高家堡村南,保存较完整,呈正方形,开东门,现为粮站占用。黄土坡堡位于黄土坡村东南,开东门,平面呈方形,边长195米,墙体底宽6米,上宽1—2米,高2—7米,夯16—20厘米。墙外原包砖,除东墙外,其它三墙中间各着马面一个,东门外有一瓮城,开南门,现残存东墙。四周山头有烽火台9个。大堡位于大堡村南约3华里处,正方形,边长46米,开南门,门洞完整,墙体底宽7米,上宽3米,高13米,夯层8—12厘米,保存较完整,堡内西、南从窑洞九孔,东有一孔通外,堡南有山庙一处,现已残。上堡位于上堡村中,开南门,门宽6米,门洞残长9米,呈方形,边长200米,夯层200厘米,现残留南墙、东墙数段。大油房头古堡位于大油房头村东南,呈正方形,边长38米,开南门,较完整,现残高11米,夯层20厘米左右,据村民讲,内有地道通往梁信屯村。董半川古堡位于董半川村中,山和线西侧,开南门,呈方形,边长约50米,残破,内有住户。
小马营古堡位于小马营村中,方形,边长120米,开南门,内有住户。胡村古堡位于胡村南,正方形,边长76米,开东门,较完整,残高5—11米,夯层15—20厘米,东墙有古地道入口。马营河古堡位于马营河村东南,正方形,开南门,边长120米,地宽8米,上宽4米,残高9米,北部原有真武庙,现已不存,北墙中有古地道。古城堡位于堡城堡村南,呈正方形,现存残垣数段,北墙较完整,上有真武庙正殿。西窑头古堡位于西窑头村西,正方形,边长30米(门宽1.5米,高2米),堡墙高约10米,夯层20厘米左右,较完整。
http://s2/middle/5ea37ae7tab03791313b1&690
马营堡河乐楼古戏台侧面
http://s8/middle/5ea37ae7tab037920c0c7&690
马营堡河乐楼古戏台侧面
http://s4/middle/5ea37ae7tab03793add33&690
马营堡河乐楼古戏台
http://s8/middle/5ea37ae7tab0379476847&690
http://s12/middle/5ea37ae7tab0379704d7b&690
http://s7/middle/5ea37ae7tab03797d8746&690
马营堡河乐楼古戏台侧面
http://s4/middle/5ea37ae7tab03798d4d83&690
http://s10/middle/5ea37ae7tab03794f22f9&690
http://s6/middle/5ea37ae7tab0379ababe5&690
http://s6/middle/5ea37ae7tab0379d0b8e5&690
http://s12/middle/5ea37ae7t778058fb718b&690
http://s3/middle/5ea37ae7tab0379037632&690
马营堡五神庙
|
本文图片谢绝转载
版权所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