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Westone UM3X RC听感说起

(2011-08-02 20:38:01)
标签:

westone

um3x

音乐

听感

动铁

耳塞

it

分类: 乐评
   音乐的承载形式在变化,音乐本身却始终给人带来快乐。只是现在听音乐欠缺了某种仪式感,从磁带到CD,音乐总有个有形的载体,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听的音乐,却由一长串110001110001组成。与纸质书和电子书目前局面类似,音乐载体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我至今还收藏有很多磁带,其中包括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的甲壳虫的《1》专辑。但却没有器材可以播放。我很敬重那些坚持听CD的人,就像敬重坚持采用胶片的摄影者那样。但从留声机到mp3,听音乐,总得有一套器材。
    我喜欢听耳机(广义的耳机,包括耳塞、入耳式耳塞、大耳机等等),戴上耳机,与世隔绝,完全自私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然我不是唯武器论者:和摄影类似,并不是拿着全幅单反就一定比用入门小数码拍得好,听音乐也不是用天价器材的就品位高。
    总之,“开好车就是好人吗?”
    说到底,真正带来感动的,还是音乐本身。
    比如现在这条来自美国的Westone UM3X RC入耳式耳塞,它不是我的第一条耳塞,但应该是最后一条。从最开始板砖大小的杂牌磁带随身听附送的地摊货耳塞,到索尼、硕美科、森海塞尔、铁三角、帝盟、AKG、BOSE、舒尔,然后再到它,前前后后十几年,走在听音乐的道路上,我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独特的佩戴方式,地摊货般的做工,看似弱不禁风却韧性十足的线材,却拥有三单元动铁的强大内核,以及良好的隔音性和让你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佩戴舒适度,UM3X RC带来的是低调的奢华。所谓RC,是可换线设计,对我而言,原配的线材已经足够好了,现在我还想象不到升级后的线材效果能震撼到什么程度。
    搭配ipod classic,UM3X有着很好的发挥,唯一的缺点在于线材不方便收纳,无论从哪个方向把它缠在机身上,有些过长的分线口总是处在别扭的位置。音量开到一半,它就能发出足够分辨细节的好声音。这也充分说明UM3X是很好推动的随身利器。产品的本来定位是用于歌手在舞台上戴着监听自己的歌声,所以它的中频部分十分突出,特别是听男声,如Maximilian Hecker的低吟,这个来自德国的忧郁情歌金发男的中低音氛围被烘托得非常舒适。
    当然,和大耳机比,UM3X的声场是不够大的,它没有大耳机的包围感,也没有大耳机在耳道外充分的空间。但另一方面,细腻和拳拳到肉的听感,也是大耳机所无法提供的。如果说戴着性能优良的大耳机,能大概分辨出演奏《蓝色多瑙河》时小提琴、大提琴和三角铁所处的位置,而在UM3X上欣赏《蓝色多瑙河》,却又能感受到音乐的明显起伏,即所谓韵律感,节奏感,从开始的小提琴的轻柔,到随后的中板,再到音乐行至高潮时的力度和气势,这一切都和你没有距离,很容易被音乐带入它所表达的情绪。而在解析度方面,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耳塞,原先在很多耳机上听不到的细节,现在全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原本不太喜欢的音乐,也可以尝试去感受。爵士里若隐若现的沙锤,民谣里吉他的滑弦声,以及架子鼓连续不断的轻微踩镲声,丝丝入扣,前面提到的Maximilian Hecker歌唱时换气和咽口水的细微声音也声声入耳。听交响乐的现场录音版,乐手轻微的咳嗽、翻动乐谱的声音,甚至听众的交头接耳,也都得到了很真实的还原。
    低中高三频不分,是很多耳机的问题。三个频段的声音都听得到,但缺乏过渡,没有明确的界限,好比冻在一起的冰糖葫芦,每一颗山楂都在,但要分开,却得费一番功夫。三频中,低频是最好实现的,比如很多无德商家在路边用廉价大喇叭放凤凰传奇,每一次低频也能震得过路的人心绞痛。然而,发闷的低频让人并不舒服,真正的低频是有“弹性”的,是有“空气感”的,听到这样的声音,你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架子鼓里低音大鼓被踩动时的空气振动,或者击打手鼓时的“韧性”。这三频,在王菲的《天空》unplugged版本里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而UM3X把它们演绎得几近完美。
    事实上,UM3X表现出来的音色是略带一些渲染的,属于比较“暖”的那种。这种音色,褒贬不一,有人喜欢得不行,有人则喜欢原汁原味的音色。好比湖南人嗜辣,山东人口味清淡,这原本就无可厚非。另外,用它听音乐,最好选择品质高一点的mp3、aac格式,或者听ape、flac等无损,cd最好。因为压缩品质差的音乐会在它面前现出原形,不堪入耳。
    孔圣推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儒家士大夫必须掌握的技能,用也就是,作为一个古代中国的成功人士,不但得懂礼数、有艺术品位、会武术、有驾照、写得一手好字,还得有经济头脑。这样的人,放在21世纪,也绝对算得上是社会精英。看来中国男人对自己的修养从来就是高标准,严要求。
    “乐”是仅次于“礼”的第二条军规,从古到今,音乐有政治方面的功能,也有独自偷欢的作用。一个人,即使不会玩乐器,至少也该懂得欣赏音乐。音乐门类五花八门,我自认为是所谓“杂食”,除了随着年龄和心态的变化,北欧的死亡金属有些慢慢听不了之外,从gangster rap到交响乐都一概接受并喜欢着。只不过前一阵在公交车电视上看到韩庚的《My Logo》MV,如果那个也叫音乐的话——我宁愿做个聋子。90后的品位,实在无法恭维。音乐,上乐直击灵魂,中乐陶冶情操,下乐听个动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