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万物勃发的时代,汽车也不例外。
新车型、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面对与汽车相关的层出不穷的海量新事物,无论是厂商还是消费者,大家一直都在思考,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
未来的汽车可能是水、陆、空三栖,密封性能优异的车身由钛金属制成,可以承受空气和海水的压力:飞行在天空中时它是一架飞机,奔驰在公路上时它是一辆汽车,航行在水面时它是一艘游艇——一车多用,富豪们省去了买私人飞机和游艇的钱。事实上,现在已经出现了水陆两用以及陆空两用的汽车:只需要一段平坦的连接到水面的道路,你的汽车就能潜水;只需要一段足够长的空旷道路作为跑道,你的汽车就能起飞。
未来的汽车可能做到无人驾驶,当你无法忍受驾驶的疲劳或面对复杂的路网无所适从时,汽车的智能系统就会自动把你到指定目的地——随车的纸质地图将进入博物馆。事实上,现在已经出现了能够自动泊车入位的汽车:只需按下一个按钮,你就可以翘起二郎腿等着汽车自动驶入街道边狭窄的车位。
未来的汽车也将舍弃依靠汽柴油作为燃料的内燃机,而是利用混合动力、乙醇、电力、燃料电池以及其他一些目前我们还想象不到的东西作为代替,没有高油价,没有Co2——这一最重要的汽车发展方向目前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雷诺—日产的CEO卡洛斯·戈恩在出席2008年的洛杉矶车展时指出,从长期来看,汽车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生产零排放汽车。石油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无论对谁来说,这都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汽车开始“混”日子
丰田的普锐斯(Prius)是全世界首款量产的混合动力车,2005年底,这款车开始在一汽丰田的长春基地生产。尽管这是汽车新能源的一种过渡方案,但继普锐斯之后,混合动力车型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主流汽车厂商都争先恐后地加入这一领域。汽车开始“混”日子。
混合动力的实现方式已经很成熟,各大厂商通常的做法就是将传统的汽柴油内燃机和与之串联或并联的新能源(电力、天然气等)结合起来,为汽车提供油电、油气的混合动力。混合动力带来的效益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至少从数字上看是如此。以普锐斯为例,它搭载一台排气量为1.5升的发动机,却能与电动机协同作战,提供相当于2.0升发动机的动力,百公里平均油耗仅为4.3升。驾驶感觉与普通汽车无异,电动机也不用充电。
这一切看上去很美,但在车市上混合动力车型的处境一直很尴尬,也是在混日子。由于售价要比普通车型高出几万元甚至近十万元,而且由于其排量不大,这种花大价钱买小排量车并不容易让大多数是初次购车的中国消费者接受——普锐斯1.5升标准版的指导售价高达25.98万元。另外再算一笔经济账,在使用年限之内,混合动力车节省下来的燃油费用仍然抵不过比普通车型高出的这一笔售价。
汽车也“喝酒”
在汽油内加入乙醇(酒精),让汽车“喝酒”,这也是汽车新能源的一种过渡方案。
早在20世纪20年代,巴西就开始为国内的汽车提供乙醇汽油。由于巴西石油资源匮乏,但盛产甘蔗,于是形成了用甘蔗生产蔗糖、醇的成套技术。目前巴西是世界上最用乙醇汽油最为广泛的国家,汽油中的乙醇含量已达到20%。按我国的标准,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以降低汽车的碳排放。
但乙醇汽油的保质期只有一个月,而且由于怕水,因此销售乙醇汽油要比普通汽油在调配、储存、运输、销售等各环节要严格得多。另外,普通汽油和乙醇汽油混合使用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驾车从普通汽油区驶入乙醇汽油区(比如河南省),最好在出发之前计算好用油量或在普通汽油区把油箱加满,尽量避免或少量混合加油。如果汽车已经行驶了5万公里以上,就更不能混加燃油,具有很强清洁性的乙醇汽油会把油箱中的污垢带入发动机气缸的燃烧室,造成发动机的损坏。
所以,除非大面积地推广使用乙醇汽油,这一新能源方案的前景并不是太明朗。
满街尽驶电动车?
电动自行车已经普及了,电动汽车的春天还远吗?
中国的“非著名”汽车厂商比亚迪前不久震动了车坛,因为这家以生电池起家的企业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可以在家充电——就像给手机充电那样方便的双模电动汽车F3DM。股神巴菲特也购入了比亚迪10%的股票,尽管我们不清楚对他来说,这仅仅是一笔生意还是一种战略。
电动车低噪音、低排放、提速快,但到今年八月底为止,这款具有山寨外观、原创动力的比亚迪F3DM的销量还未破百,远远低于先前比亚迪预估的4000辆。高达15万的报价使消费者们望而却步——比亚迪的品牌无法支撑这样的高价,另外,纯电动续航里程为100公里的F3DM“要是跑着跑着没电了可怎么办”也是消费者们的一大担心。
不论是比亚迪,还是长城、奇瑞、日产、本田等其他热衷于电动汽车的厂商,高昂的生产成本、有限的续航里程、需加强的使用便利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冷淡的市场反应都是他们所要面对的几大难题。
未来,要实现满街尽驶电动车,汽车厂商和消费者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氢气”车向我们驶来?
以氢和氧为燃料的燃料电池能量转化效率能达到达60-80%,是以汽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的2到3倍,而它唯一的排放是清洁的水蒸气。燃料电池本身工作没有噪音和振动,电极在使用过程中也没有损耗,寿命长。从这些方面来看,氢动力燃料电池是汽车新能源发展的一大重点。
在2008年奥运会前,就有戴姆勒—克莱斯勒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行驶在北京的街道上。它们的外表与普通公交车差别并不大,但当它们从身边驶过时,我们听不到引擎的噪音,也感受不到车身的颤抖,最能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就是车身尾部排气管排出的一缕缕白色的水蒸气。
但氢动力汽车同样也面临着高昂的生产成本,甚至比电动汽车还要高出许多。另外,在操作层面上氢的提取成本非常高,要想大规模获取液态氢,目前的成本是以“亿美元”作为计算单位的。目前世界上氢的生产量还远远跟不上“氢时代”到来时的预计需求量,新的氢来源的开发也是氢动力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点之一。氢动力系统的可靠性、还有氢储存问题还有待感兴趣的汽车厂商继续研发,氢燃料的提取和供给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氢燃料电池车还处在开发阶段。“氢气”车正向我们驶来,但我们目前还很难驾驭它。
汽车,顾名思义是以汽油为动力,当种种新能源动力车开始普及之后,汽车不但动力改变了,就连车身机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未来的汽车还叫汽车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