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弱势的“愤青”?——点评《北京晚报》新闻点点评

(2009-03-09 21:03:22)
标签:

就业

求职

愤青

北京晚报

大学生

北京

教育

    2009年3月9日的《北京晚报》第16版是“北京论语”,作为北晚的一个品牌版面,很是受广大读者欢迎。我相信,很多读者每天拿到晚报都会和我一样,不是从头版开始往后翻,而是直接翻到“北京论语”版,看看今天苏文洋苏老师又发表了什么言论,看看今天的新闻点点评都有些什么一针见血的快人快语。这个版,几乎成为北晚的招牌菜。

    在这里,我斗胆点评一下3月9日北晚的新闻点点评。

    今天有一条新闻说的是一名女大专生想找一份乡村教师的工作,但在招聘会现场求职屡屡受挫,向在场广东省教育厅官员抱屈一事。新闻原文见http://news.qq.com/a/20090309/000302.htm,截止本文上线时,腾讯网友点评已经达到110147条,有个网友更是心直口快,说这个女孩适合当人大代表。而北晚“北京论语”版新闻点点评点评的则是“乡村学校不需要愤青”。

     北晚的斗争矛头毫无疑问指向了这名女大专生,我理解的这句点点评的意思是因为她不端正心态、脚踏实地地找准自己的定位还向教育主管部门干部大发牢骚,这样的人无疑是愤青,而愤青是没有资格去乡村学校工作的。

     “愤青”是什么意思?著名的wiki百科告诉我们:愤青即“愤怒青年”,原指对社会不满,强烈期望改变现状的青年,现也指民族主义情绪异常强烈的青年或被认为没来由得对很多事物不满的青少年,叛逆期青少年有时也被称为愤青。看来愤青对事情的愤怒是没来由的,那么这个女大专生的愤怒是没有来由的吗?如果北晚每天撰写新闻点点评的老师们能去国展亲身感受一下人山人海摩肩擦踵的招聘会的壮观场景,去感受一下明知希望渺茫却又不得不每晚坐在电脑前海撒简历的滋味,去感受一下身边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关系找到好工作而自己却依然苦苦上下求索的滋味,去亲身体验一个应届毕业生的求职生活——哪怕就一天,也绝对不会用出“愤青”这样恶狠狠的一个词,太伤人自尊了。

     也许这个大专生向教育厅的干部抱怨有点幼稚。当然啊,首先你跟他反映问题有用吗?没有用,他可管不着你的事,他又不是温总理,在火车站碰到一个带小孩看病的母亲就可以让他们免费进京治疗。其次,这个大专生也不看看现在多少应届本科生、硕士生还没找着工作呢,你一个小小的大专生找不到工作也是很正常的嘛,要学会现实一点。再次,现在经济危机,狼多肉少,连乡村教师这样的饭碗都让求职者们挤破了头,门槛自然是提高了,那好些个教育局干部子弟还没安排妥当呢,什么时候轮到你?再说你学历又不是本科,还是个女的,当然不行。

     短短几年的时间,大学生就从天之骄子沦为了弱势群体。谁之过?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不过,不论是谁之过,绝对不能把全部责任或者大部分责任让大学生自己来承担,太不公平。女大专生明明是在艰辛求职中向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提出一点合理的要求,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感受,完全是正常和适当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天还下着大雨,场面混乱,女大专生抱着一摞简历来,明明是都符合要求的职位却没投出去几份,换谁都得郁闷。这位新闻点点评的老师您去试试?您是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的?您到底有没有一点起码的同情心?您到底知不知道愤青是什么意思?您坐在新闻大厦的办公室里悠然自得地喝着茶、吹着空调,午餐大嚼粉丝扇贝,您这样还能了解百姓疾苦、民生冷暖吗?如果能,您何以能做出这样的点点评?如果不能,拜托您能不能换个姿势去思考、去工作?如果您不知道这个女大专生毕业找工作是什么一种难受的滋味,却还莫须有地给人戴上“愤青”的帽子,小心人家做鬼也不放过你的八辈祖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