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017-07-03 10:36:29)
标签:

无锡黄埠墩

古运河

传说故事

文天祥

图片

分类: 无锡风光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旧时无锡黄埠墩老照片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民族英雄文天祥<< 过无锡>> 诗碑

  金山冉冉波涛雨, 锡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 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 父老相从鼻欲辛。

  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千古流芳" 匾额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黄埠墩上的正气楼

   历史上黄埠墩曾有"二帝二相一青天"在此驻足停留休憩, 留下了珍贵墨宝和诗作而闻名遐迩。 二帝:清帝康熙和乾隆; 二相:战国楚相黄歇和南宋宰相文天祥;一青天: 被誉为海青天的明代名臣海瑞。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锡山临水第一楼"大黄旗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墩上的饮水井

    据传,此井与二泉水相通,井水清澈甘甜, 还有一个与该井有关的黄鳝精的故事有关, 发大水时,因是黄鳝精的保护,此墩永不沉没。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千百年来,大运河水的白浪拍打着黄埠墩的石砌的驳岸,昼夜不息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黄埠墩(古名黄婆墩) 是一颗嵌镶于无锡古芙蓉湖中的璀璨明珠, 又名小金山。墩小而圆, 面积仅220平方米的水中小岛。环墩四周是石驳岸,千百年来,日夜受到水浪的拍打。 据传此墩大水时从未淹没过, 当地百姓说好几十年来, 发过了几次大水, 水从未进屋过, 对此当地居民深信不疑。传说给予这个小墩, 长期以来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百姓眼里是一个具有灵性的小岛,是无锡地区百姓家喻户晓的说法哦!

   因上黄埠墩只能靠船,旧时,河岸上设有摆渡船的渡口, 有人要上墩游览,需花钱搭坐摆渡船。 本地流行一句俗语:"黄埠墩摆渡一脚去!" 也就是在百姓眼里, 搭坐摆渡船上黄埠墩凶险莫测!一种相当吓人的说法, 意思是要人少去为妙,让人登岛顿生顾忌。好似让人明白黄埠墩是"天关重地, 闲人莫入" 之意。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黄埠墩位于江渚尖、吴桥以南, 惠山浜出口的大运河中心。 因战国时期, 楚国春申君黄歇, 曾在此兴修水利,负责疏治古芙蓉湖而得名。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明代王永积写的<< 锡山景物略>> 中记载了当时墩上的景物: 墩上有文昌, 环翠楼, 水月轩,  垂柳掩映,不接不离。 登阁九峰环列, 风帆片片,时过几案间。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水中心的黄埠墩

   清代康熙帝和乾隆两帝各进行了六次南巡,曾每次登临这河中心小岛, 驻足停留,观光浏览。康熙帝把此墩比作水中"兰花", 亲笔题写"兰若"二字。而乾隆帝称誉此墩为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题有诗句可查:"两水回环抱一洲, 不通车马只通舟"。 在<< 康熙南巡图>> 中, 有一画幅 画有惠山、锡山、秦园( 即寄畅园)和黄婆墩等无锡景物。

   历史上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两次经过此墩,曾在第二次被拘在此墩时,看到无锡百姓列队站在河岸上目送他时,无比激动和感慨地写下了一首<< 过无锡>>的爱国诗篇。明代被誉为海青天的一代名臣海瑞,在墩上留下了"临水玩山第一楼"的匾额。如此多的人文传说和名人墨宝遗存,让历代百姓对此水中小岛十分关注和敬重。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世纪无锡古运河上的黄埠墩夜色(1)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世纪无锡大运河上的黄埠墩夜色(2)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世纪无锡大运河上的黄埠墩和周遭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映衬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抢眼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晚霞中的无锡黄埠墩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流经无锡段的古运河两岸的粉墙黛瓦的民居住房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上世纪白天繁忙的无锡段古运河交通运输, 苏锡班客轮还未退出历史舞台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江浙地区厨房流行的两眼灶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