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左传》战争描写的叙事特征
(2015-04-30 08:55:21)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考研究 |
浅析《左传》战争描写的叙事特征
张 雯
摘 要:《左传》作为我国叙事文学的源头,从叙事文体、情节、人物描写、叙事手法方面,《左传》较全面的体现了战争描写的叙事特征,叙事之工在《左传》中的妙用使战争描写独具一格、独领风骚。对后世战争作品的叙事风格影响深远。
关键词:《左传》 战争 叙事 文体 情节 人物 影响
《左传》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左传》是先秦时期成就最大的史学巨著,其叙事艺术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滋润浇灌着一代又一代的叙事作品。
一、《左传》的战争叙事文体特征:
《左传》作为中国叙事传统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贡献在于它的文体特征:“一是记言与记事的均衡合宜;二是文本与故事的基本对称;三是事实与虚构的相互交融”。①可谓是内容与形式的的统一,记言与记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记言辅助以记事,记事通过记言的运用完成。
首先,是记言与记事的均衡合宜。
《左传》无论记言与记事,语言都简练、精确、传神、有味,富有表现力。这方面,正如清冯李骅《读左卮言》所云:“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喜怒曲直,莫不逼肖。”《左传》叙事的文字简洁、笔意含蓄:“‘文约而事丰。盖文虽缺略,理甚昭著,此丘明之体也。’并举邲之战为例,说:‘晋败于邲,‘先济者赏’,而云‘上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夫不言攀舟乱而以刃断指,但曰舟指可掬,则读者自可睹其事矣。’” ②
其一为事多言少。这是以记述人物的行动为主,将人物语言隐在故事后面。此模式长于凸显复杂事件的全过程,襄公十年“西宫之变”一节可为典型。“西宫之变”是一场原因复杂参与者多的武装暴乱,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军事角逐。左氏记事之文只有三百字,却完整地记录了与暴乱相关的重要事实,“西宫之变”主要表现为一连串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用“事多言少”的模式反映它较为合适。
其二为言多事少。这是以记录人物的言语为主,记言多了往往影响记述事件始末,此模式记言虽多,仍注意记述事件梗概,以保持故事轮廓的基本完整。庄公十年脍炙人口的“曹刿论战”,一节是其代表,叙述中出现在明处的是“曹刿论战”,长勺之战隐于背面。在突出论战同时,《左传》未忘让齐鲁交锋的几个主要行动浮出水面。所以残文中的事件脉络依然连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与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止之。齐人三鼓,刿令公鼓,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止之。下视其撤,登轼而望之,遂逐齐师。克。
“曹刿论战”重点突出一个“论”字,所以肯定是言多事少,而作者以简练的语言叙述事件做以补充交代,连接脉络,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其三自然是言事相兼。遇上言与事皆有可记的情况,《左传》便使出两翼齐飞的手段,或以言夹事,或事中包言,形成言事交替相生互补的叙述局面。僖公十六年的“五石六鷁”一节为其典型:
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六鷁退飞过宋都,风也。周内史叔兴聘于宋,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对曰:“今兹鲁多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 退而告人曰:“君失问。是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其次,是文本与故事的基本对称
叙事的构成渉及故事、文本与叙述这三个要素:文本是叙述的记录,读者通过阅读文本接触到叙述,并进而获知叙述传达的故事。《左传》之所以能够做到言事合宜,关键是记事这只翅膀强健起来未拖后腿,而记事的成长发育又必然意味着文字总量的增加,从而实现故事内容与文本篇幅的基本均衡。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按照编年体的叙事方式,重耳流放的二十四年应放于各个年代中拿出一定的篇幅叙写重耳的曲折经历,但那样会显得散漫代呆板。而此处一气呵成,语言精练,用较少的篇幅叙写了丰富的内容,不显拖沓,更具一种简单均衡之美。
最后,是事实与虚构的互交融。
亚里士多德曾说:“诗人和历史家的差别在于,历史家描写已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写可能发生的事。”《左传》做为史书的同时兼具了文学性。所以记事而不尽记实的现象从一开始就难以避免。它将虚实相结合记史却不枯燥乏味。如崤之战中的记叙,虚实相结合,将战争写得生动富有想象力: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三十二年春,秦师过北周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遂发命,遽兴姜武。子墨衰絰,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
晋文公显灵,卜偃的卜筮为虚写。而后文的秦师过北周门,以及秦晋崤之战晋国的胜利为实写却应验了卜偃的卜筮,虚实相结合,将诗与史的可能和已经相融合,虚虚实实神秘莫测。
二、《左传》描写战争的情节设计:
《左传》在情节的设计上力图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用叙事文体典型的叙事手法将战争故事情节融会贯通,使故事起伏跌宕,错落有致。而在战争情节的叙写上作者也注入了自己的一种解读,不是简单的记史,而是对战争的深入解读,不简单停留于外围,而是切入战争的内部去解读战争的性质,原因等。故事与故事以更好的形式编写辅助内容更丰富深刻的表达。
第一,
叙事手法有顺叙、插叙、预叙、补叙、倒叙、例叙、特叙、正叙、实叙、借叙、详叙、约叙等,利用这些叙事手法使叙事线索之间枝蔓牵连,或按部就班、或排列间插、或以现在的事迹意度将来的必然,使整个作品饱满且情节完整。
《左传》的叙事文体决定其对叙事手法的运用,做为先秦叙事之最,《左传》描写战争时利用叙事手法对故事的时间和空间的变换进行操作和安排,做到故事情节的跌宕有致。《左传》对叙事手法的运用可谓是出神入化,淋漓尽致。一下小举几例:
顺叙,事件叙述按时间的推移进行。顺序是最基本的叙事手法,其它叙事手法在进入各自的叙述过程时,也是顺序。时间是等量齐观的,可是某个事件不但与其它事件不同,而且就其本身而言,也有起伏涨落。所以,顺叙不能平铺直叙,不能千篇一律。
战争叙事在《左传》里最为精彩,《左传》战争叙事毫无雷同,一一出新,令人惊叹不已。它能抓住每次战争的不同之处,叙述的是“这一个”,而非“这一类”。举出七大战役,它们各有侧重,抓住一条主线进行叙述:韩之战(僖公十五年),重在叙述战后一连串的影响;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则用大量篇幅叙述战前双方运筹帷幄;崤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是以蹇叔哭师贯穿始终;邲之战(宣公十二年),叙述晋国将帅如何争执不已;柏举之战(定公四年),突出吴军在追击楚军一路上表现出的高超战争艺术。
插叙,暂时中断叙述,插入某个或某些事件,然后再回到叙述主体。插叙事件的出现,是因为与之前或之后的事件,有着关联,借以注解。
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鸿于囿。二子从之,不释皮冠而与之言。二子怒。孙文子如戚,孙蒯入使。公饮之酒,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大师辞,师曹请为之。初,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故师曹欲歌之,以怒孙子以报公。公使歌之,遂诵之。(襄公十四年)大师知道,卫献公是想用这阙诗节侮辱孙氏,他推辞了。为什么师曹要歌唱呢?通过插叙知道,原来,他在教授卫献公一个小妾弹琴的时候,鞭打了她,结果引来卫献公三百下鞭子。这时,他要以此激怒孙文子的儿子孙蒯,使卫献公遭到报复。以插叙使得故事情节更完整,时空虽跳跃但思路依然明晰。
预叙,把随后发生的事件,提前进行叙述。这样做是因为随后发生的事件不宜专门再叙,此时一笔带过就行。
郤氏被灭是在六年之后的成公十七年,妇人在黄河边上发誓不再做施氏妻子,应在事件发生不久。并且,她为郤氏生下两个孩子,也是成公十一年之后的事。但是,关于这位刚烈妇人以后行止,由于过于细小,不妨放在这里一并叙述。
这样做也使得文本与情节的均衡,不拖沓更精练,以预叙对文本进行调整和修剪,使叙事详略得当。
补叙,在主体事件叙述完毕之后,意犹未尽,补充叙述事件。补叙可使内容更加充实,故事更加完整。从时间上来看,补叙事件发生在前,为了紧凑,文中来不及叙述,所以放到后面再叙。插叙是把别的事件强行接入,补叙则是把相关事件暂时剔出,再在事后予以照顾。
各种叙事手法在《左传》中的穿插运用辅助其内容的表达,适当的修剪、补充、铺垫使情节更加连贯通畅。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第二、从外围形式到内在因素对战争描写详略得当
《左传》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全书记载了大大小小的军事行动有380多起,当时的许多著名战役,如春秋“五大战”(秦晋韩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邲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都是通过它的周详记载和生动描写,才得以流传下来,成为军事史上的重要战例资料。
三、战争中的人物描写
《左传》描写了许许多多真实动人的历史人物,塑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群像。全书有名有姓的人物将近3000,其中数以百计的人物显示了一定的个性,有几十人的形象相当鲜明。《左传》的人物描写,不同于后来《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方式,它受编年的限制,主要是通过不同时代所发生的不同事件来写人,以不同方法或详或略、或巨或细地显示人物性格的各个方面,以陆陆续续的片断描写,凑起来完整丰满的人物形象。
其一、善于在战争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展开人物性格。如齐鲁长勺之战写曹刿,通过不顾乡人的劝阻而执意要入见鲁庄公,表现其爱国心和对国家危亡的责任感;通过与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三问三答,表现其远见卓识;通过临阵指挥作战时的两番“未可”、“可矣”的对答,表现其从容镇定、机智谨慎的军事家风度。《左传》善于描写历史人物,对许多正反面人物性格刻画得很成功。写春秋五霸人物,就各具特色。如写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这个人物就用了不少笔墨。在《秦晋韩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和《秦晋崤之战》等篇中,对秦穆公进行集中地描写。秦穆公为人极为奸诈和虚伪, 从韩之战的记述中,充分反映出他的为人特点。韩之战的起因,本来是由于晋惠公食言背赂,而使秦穆公怀恨在心,但他又怕为此发动战争,会受到列国诸侯的舆论谴责,故一直忍耐等待时机。最后终于因晋惠公不救秦灾,秦穆公找到了兴师的理由,激怒了国人,起兵伐晋,足见他的用心之深。而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左传》作者又写秦穆公为了个人目的,单独和郑国媾和,破坏了秦、晋的联盟,造成后来秦、晋多次战争的恶果。在《秦晋崤之战》中,《左传》作者对秦穆公虽然着笔不多,可是却把他为人特点勾画出来。他本来是一个老于用兵的人,为了争夺霸权,曾多次发动战争,但由于他的贪婪、虚伪、反复无常,利令智昏,不听蹇叔的劝谏,竟“劳师以袭远”,在战略上失策,结果秦军失败,遭受巨大的牺牲。然而,文章也写出秦穆公能悔过自责,肯担负失败的责任,照旧信任孟明等三将。
其二、善用语言勾画人物。斯皆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③苏轼说:“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如《礼记》、《左传》可见。”用简单的语言尽显丰富的内涵。
《左传》在叙事中用寥寥数语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勾勒出人物的个性。如《殽之战》“先轸朝,问秦囚……不顾而唾”一段,几句话,就把先轸的极度不满的态度,在 国君面前怒而忘形的暴烈性格,极其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重耳之亡》“醉遣”一段“醒,以戈逐子犯”一句亦然。《左传》的语言勾勒人物形象的成就,还表现在行人辞令之美方面。行人,即使者。春秋时代,国与国之间交往频繁。国有大事,须派行人互相赴告。在兼并激烈的斗争中,强者争霸,弱者求存,除靠实力和战争外,也往往依靠会盟朝聘等外交途径来实现。一些弱小国或战败国,则往往通过行人在外交场合凭借机智的外交言辞来折冲尊俎。这些辞令,往往说理充沛,于委婉中带有巨大威力,常常使对方无辞可答而听服,如烛之武退秦师、知萤对楚王等,都是十分突出的例子。不仅表现出《左传》的语言之美,而且刻画了行人的机智和聪慧等性格。
有时还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写重耳,就通过别隗、欲鞭野人、安齐、对楚子、挥怀嬴等许多情节和细节,写出了公子重耳从一个幼稚无知、希图安逸和缺乏谋略的贵族公子,在经过种种患难之后(“险阻艰难,备尝之矣”)之后,成长为一个老谋深算、勇于创业的政治家的性格变化过程。
四、对后世战争文学的影响
《左传》做为我国第一部史传类叙事作品,对后代战争类文学作品毋庸置疑都产生了影响,较近的如司马迁的《史记》,较远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再战争得记叙上都有《左传》之遗风。此处略加说明:
首先,《史记》继承了《左传》并不孤立写军事行动,而是常常把军事行动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来加以全面叙写的战争描写手法。《史记》在《项羽本纪》中对钜鹿之战的描写就是如此,写了反秦战争的总形势、项梁军的失败、楚王遣将、项羽夺权、秦楚军厮杀、章邯降楚等。这些战前、战后方方面面的事,《史记》均把其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容易看清战争全貌,便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左传》善于在战争矛盾中展开人物性格,而《三国演义》中这一特色更为显著,不少战将的性格特征就是随着战事的推进而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如“赵子龙单骑救主”就是在战事的变幻莫测中刻画赵云忠贞的性格。混乱之中糜芳向刘备报告:“赵子龙投曹操去了也!”,刘备心生怀疑,张飞破口大骂,矛盾一触即发,读者的心也跟着悬起来。然而作者转换了一个叙事角度,以赵云的视线去寻找刘备失散的家小救起刘备的独子阿斗,而且杀出重围,赢得曹操“真虎将也”的由衷赞赏。正是在“单骑救主”这一情节的展开之中,赵云英勇、忠贞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露。颇有《左传》人物描写的笔法。
所以,《左传》优秀的叙事风格不仅为它的那个时代开启了先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王守谦 金秀珍
[2] 张懿奕 《左传叙事研究综述》 湘南学院学报[M].2010年8月第31卷第4期
注释:
①傅修延 《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
东方出版社
②刘熙载 《刘熙载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
③刘知几 《史通·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