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举办第三届欧盟-中国双年论坛

标签:
杂谈 |
6月21日-22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来自全球各大商学院的院长及教授,以及深受这些商学院毕业生青睐的大企业的高管,齐聚第三届欧盟-中国双年论坛。
http://www.ceibs.edu/media_c/archive/images/20100623/25941.jpg
第三届欧盟-中国双年论坛全体嘉宾合影
在为期一天半的议程中,与会者围绕“走向全球化的管理发展与教育”这一主题,通过演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诸如“工商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学生----是福气还是负担”和“市场是否看好国际化模式培养的毕业生?”之类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实事求是的讨论
大会第一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务长兼副院长郭理默(Rolf
Cremer)教授及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CEO兼总干事埃里克•科尼埃尔(Eric
Cornuel)先生分别致欢迎辞,为大会定下了实事求是的基调。瑞士苏黎世Lorange商学院院长Peter
Lorange先生的演讲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他以自身学院为例,为现场来宾勾勒出了未来管理教育的愿景。
http://www.ceibs.edu/media_c/archive/images/20100623/25942.jpg瑞士苏黎世Lorange商学院院长Peter
Lorange先生演讲
在这一名为“商学院价值创造新标准”的演讲中,Peter Lorange先生总结了目前商学院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趋势,包括商业环境中的动荡、毕业生越来越重的就业压力及人们缩水的钱包迫使商学院教育必须更加富有创造性来等等。基于这些变化及其对于全球商学院教育的重大影响,Peter Lorange先生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大胆、富有挑战的建议,例如改变商学院架构,大量起用非全职教职工,鼓励更多的学术研究,支持学生半工半读以保证“象牙塔”和商业世界之间不脱节。Lorange先生表示,如果这些建议得到实施,会迫使学术机构重新思索自身的教学方式。
在之后的问答环节中,Lorange先生的意见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辩论,提出了诸如“如何在非全职教职工中实施质量管理和控制”、“如何使非全职教职工团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术业有专攻”教学方式和市场对于全能型人才的需求之间的冲突”等等尖锐而又充满创造性的问题。
福气还是负担?
在全体会议第二部分中,瑞士阿什里奇商学院(Ashridge)院长Kai Peters先生在题为“国际学生----是福气还是负担”的演讲中,举了几个生动的例子对目前国际学生面对的挑战和问题进行阐释,涉及留学生生命安全、宿主国接受留学生条件日趋严苛等各个方面,从而强调了国际学生市场的不稳定性。“用恶劣的态度对待国际学生是绝对不允许的。”他表示,“如果不欢迎国际化的教职工队伍和学生,商学院怎么可能获得成功?”
全体会议的第三部分,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特聘教授及中欧商务联系教席教授舒海慕(Hellmut
Schütte)主持,对“欧洲、北美及亚洲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奥地利维也纳经贸大学(Wirtschaftsuniversität
Wien)副校长(分管研究、国际事务及对外关系)Barbara Sporn,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商学院院长David Saunders,
接下来大会进行了两场小组讨论。在第一场名为“学院视角”的两组平行的小组讨论中,第一组议题关注在 “商学院的国际化战略”上,参与讨论的嘉宾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运营管理学教授海若琳(Norma Harrison),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特聘教授及中欧商务联系教席教授舒海慕(Hellmut Schütte)及日本一桥大学(Hitotsubashi University)国际企业战略研究学院院长Christina Ahmadjian。
第二组讨论名为“责任管理教育原则(PRME)、 全球领导责任指数(GLRI)等概念:是大势所趋还是昙花一现?”。演讲嘉宾包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球责任领导力特聘教授翟博思(Henri Claude de Bettignies),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中企业领导力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访问教授Mike Thompson,及欧洲社会商业学会(EABIS)会长Gilbert Lenssen。
第二场小组讨论名为“学生及员工视角”。第一部分议题集中在“国际教育的经济效益:宏观视角”方面,演讲嘉宾有英国诺丁汉大学商学院院长Leigh Drake,澳大利亚格里非思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副校长Michael Powell,及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副校长(分管商学院)Gill Palmer。
参与第二部分名为“职业咨询与就业”小组讨论的嘉宾有:英国利兹大学(Leeds University)国际关系与企业关系部主任Marc Smelik,西班牙IESE商学院MBA学员就业办公室主任Alejandro Herrera,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课程学术主任、副教务长、市场营销学教授白诗莉(Lydia Price)。
国际学生的价值
大会第二天的讨论从“市场是否看好国际化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这一议题开始,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固特异轮胎与橡胶公司(Goodyear
Tire &Rubber Company)亚太区总裁Pierre E.
Cohade,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Infosys Technologies
嘉宾讨论也涉及“海外学习的重要性?”这一话题。有的嘉宾表示,在中国工作的外籍员工中,有许多人都真心希望融入中国社会。Anand Arkalgud先生补充道,如果中国公司让外籍员工感觉到自己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以及未来长期良好发展的前景,这种融入中国社会的愿望就会越来越强烈。他表示,在中国的公司是否重视吸引外籍员工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这个公司的远景规划密不可分----关键是公司是否想壮大成为一个全国型乃至国际型的企业。Pierre E. Cohade先生表示,中国长期以来被视为人才流失严重的国家,众多外国企业雇佣中国员工去海外工作。他希望看到中国逐渐变成人才输入地。嘉宾表示,商学院全球化教育是十分必须的,而并非仅仅是国际化;国际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还应该保有一部分本地归属感和本地经验;以及加强在中国学习的海外学生的中文技能。
分组会议第三场名为“新内容、新举措”。会议第一小组集中讨论“国际认证对商学院有何影响?”,出席嘉宾有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吕巍,法国哥诺贝尔管理学院(Grenoble Ecole de Management)国际事务部主任Mark Thomas,和EFMD质量服务与EQUIS事务部主任Julio Urgel。第二小组议题为“国际商学院教授队伍的发展”,参与嘉宾有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会(ISBM) 董事、前国际教师课程(ITP)主任Philippa Morisson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AAPBS)主席杨贤。
面临的挑战
大会第二天最后一项全体会议题为“2010-2015年间商学院将面临哪些挑战?”。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香港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郑国汉,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院长Howard Thomas,以及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CEO兼总干事埃里克•科尼埃尔(Eric Cornuel)。郑国汉院长说道,香港科技大学近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全港大学本科教育将改为四年制,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努力,以保证本科教学的质量和声誉,扩增捐赠基金以提供长期财政支持,并且要增加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和教席教授。
大会最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务长兼副院长郭理默(Rolf Cremer)及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CEO兼总干事埃里克•科尼埃尔(Eric Cornuel)致闭幕词,为此次为期一天半的大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