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欧神话》独家网络连载十四:一流教授都是辛苦命

(2009-03-01 23:17:46)
标签:

mba

财经

商学院

杂谈

中欧神话

分类: 《中欧神话》独家网络连载

《中欧神话》独家网络连载十四:一流教授都是辛苦命

《中欧神话》李月庆 孟群舒著

本书网络转载权系作者授权新浪网,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连载、转摘和改编(含影视公司改编),须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否则将追究相关媒体的法律责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能大踏步地前进,离不开教授的杰出贡献。他们是课程的生产者,也是一所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位外国教授加盟中欧,并不是他们想来,中欧就接受,而是中欧与教授双向选择的结果。绝大部分中欧教授本身是著名商学院的终身教授。他们通常在北美或者欧洲很有市场。

  在中欧,作为最繁忙的EDP部门的总监,我经常忙到晚上八九点,甚至十点下班,但我在收好行装,发动吉普车准备回家时,常看到一些教授家里的司机刚刚来接他们,甚至还有教授忙到更晚。这在西方国家也很普遍。我们再去看国内著名大学的教授们,有人会那么晚下班吗?我想有,但是数量很少。这不是单纯的个体问题,更是一个体制和机制的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商学院是否被纳入了市场体系。国外商学院的市场化机制决定了:教授就是耕耘一生的辛苦命。

  在国外,一位著名教授的成长要经历几个阶段:首先是名校的博士,而且具备公司经理人背景或者咨询业背景,要么在拿到博士之前就有,要么在拿到博士之后获得。然后,他们来到商学院,先做助理教授,然后是访问教授,再申请成为一所学校的终身教授。只要拿到这一资格,学校不能再辞退你,哪怕你混日子也不要紧,除非触犯法律。

  终身教授是每一位教授的里程碑。如果一个教授还没有拿到“终身”资格,说明他火候还不够。在这之后,下一个里程碑就是捐赠教席教授。亚太一些地区将其称之为“讲座教授”,这是不准确的。学校往往会推荐最大牌、研究最卓有成就的教授来参与评选捐赠教席教授。在美国最大的商学院中,每个专业只有一两位教席教授,这是对学校,也是对捐赠教席教授本人的认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西方人先拿到名牌大学博士,再拥有管理咨询经验,比如在读博士之前或之后参与了企业管理,才能成为终身教授,最后变为教席教授。这个过程相当辛苦。他们要在一流杂志上发表一流文章,类似《管理杂志》、《营销管理》、《市场营销杂志》、《科学管理》等。这些杂志都是季刊,由于强者如林,只要能发表,就相当于进入了“王者名单”。所以很多教授的文章通过杂志编委会审核之后,要等一年之后才能发表,但他们也愿意等待。

  一流文章来源于一流的实践,实践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教学实践,通过给一流的学员授课,得到学员的反馈。这些学员来自大牌的公司,他们是教授获取信息的渠道,可以提供一线的最新管理动态。而另一方面是咨询实践。教授必须主动为企业作咨询,其前提是他们已经在商学院获得足够的地位,而且拥有足够好的经理人、咨询背景。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接受。

  可见,两条路都不轻松。拥有经理人和咨询背景、通过艰苦的研究获得终身教授资格,给最优秀的经理人上课,给大公司作咨询,样样都不省力。很多人因为每年的文章发表不够,就一年年被拒绝,无法成为终身教授。他们只能被辞退,到二流甚至更差的学校任教。这就是著名的“不升即离”(Uporout)规则。教授的成长过程不比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容易,这个过程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

  在中欧的经历告诉我,要成为一流学者,首先要有成为精英的思想,有野心和愿景去做出该领域内最优秀的东西。其次,为了这一目标付出毕生的精力。很多人半途而废,或者中途倒下,以至于只有极少数人走到了这一步。

  近几年,美国的优秀教授数量比欧洲多,这与美国的文化有关。他们把教授当成经理人、当成创业者使用。据我所知,在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大学,有不少教授累死在讲台上,死在研究岗位上,也有因为脑溢血而无法继续工作的。

  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工作和生活不平衡。这两者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或许我们会找到一个平衡的方法,但在找到它之前,很多人要付出代价。付出代价者,就是贡献者。而且,一个社会不只是要农民勤劳,更重要的是要让智慧者勤劳。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复兴。

  教授能成为富豪?

  北美和欧洲商学院的教授们都抢着上一流的课,争夺与业界精英“面对面”的机会。为了得到一流的课,他们要写一流的文章,只有这两者兼备,才能为一流的公司作咨询,企业老总才愿意请他们去。这时,一流的咨询可以反哺于教授的科研,这就是良性循环。当一个教授做到这一切,即使他所在的学校不给他待遇,社会也会给他高待遇,各大企业也会争相追捧。

  西方的教授可以获得价值的平衡。他们有精神世界的追求:有愿景、要成功、要名誉,这与金钱没有关系。但当他们完成了人生的目标,社会会给他们丰厚的回报。因为这笔回报,他们在物质上又得到了满足。物质的满足让他们更加看中精神追求,这又是一个良性循环。

  我遇到的西方著名教授都是富有者。美国著名商学院的教授在海滩有别墅,还有法拉利、保时捷跑车。中欧的温伟德教授就有法拉利跑车,还有500平方米的公寓房。说教授会贫穷,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或许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区别,但他们应该都属于富有的阶层。

  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国家鼓励精英分子为国家作贡献。他们确实作出了贡献,但是一辈子都很穷、很苦,甚至被穷死苦死。美国人也会累死,但他们不会被穷死。想想,一个搞科研的教授在家里还要捅蜂窝煤,过着贫穷的生活,怎么搞一流的科研?所以,在国家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应该给科研人员更高的待遇。

  我刚分到上海交大成为青年教师的那年,曾经听交大党委书记邓学初作报告,他说:“如果交大的教授还要推着‘破坦克’(破自行车),为一斤蔬菜半斤咸鱼和小贩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他就做不出一流的文章。所以,我要提高他们的收入,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工作。”

  这些话很朴素,但却是真理。交大的工资改革从历史角度来看是成功的。老交大2/3的人去了西安交大,上海交大依然在八九十年代迅速崛起,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