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虹口文化历史遗存之二十七------虹口区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三)

标签:
上海虹口区文化历史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三) |
工部局西童女校位于塘沽路390号,现在是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由工部局于光绪十九年(1893)建造,翌年竣工。建筑面积864平方米,砖木结构单层,对称排列,坐北朝南,典型外廓式建筑,具有英国安妮女王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连续券柱式外廊,有圆券及扁圆券两种,柱子下大上小,中部鼓出,门廊上放嵌有1893-1894字样,中部三角形山墙,后有突出人字形老虎窗,红瓦屋顶,青砖墙体有精美砖雕,木门窗,楣饰红砖砌扁圆券饰。西部有突出侧门廊,背面建附属用房。
1927年改为工部局的一个市政机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用,抗战胜利后作国民党虹口宪兵队机关。
http://s12/mw690/001JrLeZgy6XcOf3au78b&690
景林庐位于乍浦路260号,昆山路 141—177 号, 254 弄 22—27 号,现在是居民住宅。该建筑始建于1923年左右。该建筑特征为晚期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略具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昆山路、乍浦路转角处为八角形塔楼,二层窗为圆券带尖饰,三层为扁券带券心石,四层为半圆券柱式,尖顶带德式风格的金黄色铁皮屋顶。南立面窗式多样,有半圆、双联半圆、扁圆及双联三角等多种窗饰,丰富又不失杂乱。
http://s4/mw690/001JrLeZgy6XcPUZF2rf3&690
http://s13/mw690/001JrLeZgy6XcPVazoMec&690
http://s13/mw690/001JrLeZgy6XcQ1FUTi0c&690
http://s13/mw690/001JrLeZgy6XcQ1MtRO0c&690
英华书馆位于武进路400-412号,现在是海军托儿所。1892年建造,为两幢西洋式花园住宅。占地面积554平方米,建筑面积1397平方米,
http://s5/mw690/001JrLeZgy6XcRVcnYg04&690
美国传教士何伯森为培养翻译人才而创办的英华书
http://s16/mw690/001JrLeZgy6XcRVillB6f&690
http://s3/mw690/001JrLeZgy6XcREMrS262&690
http://s13/mw690/001JrLeZgy6XcRESYuU1c&690
http://s14/mw690/001JrLeZgy6XcRF4Ud75d&690
《西童公学》
http://s3/mw690/001JrLeZgy6XcSjcdAm92&690
西童公学位于四川北路2066号,现在是复兴初级中学。英商汉壁礼捐资,工部局建造,1893年竣工。砖混结构三层,朝东南,英式学校建筑,英国晚期文艺复兴风格。立面三段划分,局部呈巴洛克装饰。立面有壁柱,部分凸窗,一层以长方形石块装饰,顶部饰有半圆形山花,屋顶设置拱形山墙,屋面复式四坡顶,红平瓦、棚式老虎窗。入口有层叠式拱券,平拱窗,裙墙内收,窗框饰线条纹样。这座建筑是虹口区域内一所保存完整的近代西洋建筑。原为上海东区最主要的西童男校,1937年改为日本人国民小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日本在华最主要的文化侵略机构“兴亚院”机关。抗战胜利后,由国府军事机关接管。1946年回归教育单位。
http://s1/mw690/001JrLeZgy6XcSjyr9680&690
http://s10/mw690/001JrLeZgy6XcSksyoNa9&690
http://s11/mw690/001JrLeZgy6XcSkALYm3a&690
工部局宰牲场(宰牛场)位于虹口区沙泾路10、29号,现在是老场坊1933创意园。1931年,工部局在今虹口区虹口沙泾路购买了十八亩土地,并全额出资兴建新的宰牲场。建筑著名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Balfours)设计,上海余洪记营造厂建造,至1933年11月竣工,1934年1月投入使用。
http://s10/mw690/001JrLeZgy6XcTCxoSJ99&690
http://s6/mw690/001JrLeZgy6XcTDD4zj75&690
http://s10/mw690/001JrLeZgy6XcTDKwbfd9&690
http://s2/mw690/001JrLeZgy6XcTKfNoRd1&690
http://s10/mw690/001JrLeZgy6XcTKleT769&690
永丰坊、大德里、恒安坊位于四川北路 1515 弄 20—24 号、 34—105 号, 1519 号— 1543 号, 1545 弄 1—33 号、 1—19 号, 1549—1551 号,现在是居民住宅。住宅是砖木结构,约1920年代建,新式里弄,清水红砖外墙,局部设仿石面装饰,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 2005年10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永丰坊、大德里、恒安坊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四川北路1515弄,当时系北四川路厚德里。20世纪20年代中,厚德里房屋拆除,改建为永丰坊里弄房屋。
http://s11/mw690/001JrLeZgy6XcUxs2bE8a&690
http://s11/mw690/001JrLeZgy6XcUxy1d0aa&690
http://s6/mw690/001JrLeZgy6XcUxFIMda5&690
http://s5/mw690/001JrLeZgy6XcVhub2c34&690
1515弄弄91号曾为秋瑾旧居。秋瑾(1877—1907)浙江绍兴人。1905年秋在日本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主盟人。1906年7月来沪在北四川路一民宅试制炸弹,供革命党人使用。9月秋瑾租房于此,筹办《中国女报》,亲自写发刊词,提出中国“二万万女同胞,非自立不可”,女报内容分设社说、演坛、译编、传说、新闻、调查等栏目,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为宗旨,宣传民主革命,反对妇女缠足,主张男女平权。女报在此出版两期,销达北京、江苏、浙江等。由于安徽案发,秋瑾在绍兴被捕,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绍兴古轩亭口。
http://s2/mw690/001JrLeZgy6XcVhRayR61&690
http://s12/mw690/001JrLeZgy6XcUzgxDB4b&690
四川北路1545弄大德里和恒安坊,主弄左右相隔大德里和恒安坊,共有8排房,大德里每排约6个门号,恒安坊每排约2-3个门号,弄内有坐西朝东新式里弄住宅60幢。大德里由天德公司建于1927年,恒安坊由农业银行出资建于1927年。建筑属于新式里弄,出挑檐口,有晒台,红砖墙面,弄内墙角转角作弧形处理,很人性化,石库门两侧及门斗仿石面装饰,具有艺术装饰派特征,造型简洁,带有几何型装饰,双坡山顶墙面,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http://s13/mw690/001JrLeZgy6XcUzplesbc&690
http://s5/mw690/001JrLeZgy6YuaGnSYc94&690
http://s1/mw690/001JrLeZgy6YuaH1GGkd0&690
http://s14/mw690/001JrLeZgy6XcUzJPpb2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