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老外“菜篮子”里掘金200万

(2011-05-18 10:36:49)
标签:

张茵

欧洲

农场

有机蔬菜

阿莫西林胶囊

从老外“菜篮子”里掘金200万

来源:上海侨报网 作者:本报记者_彭卡 特约通讯员_大美 发布时间:2011-05-11 查看次数:58

她的菜价比普通蔬菜贵几倍甚至几十倍,产品却供不应求,如果客户不通过互联网下单并提前预订,就甭想吃到;
她的有机农场吸引了大批老外“绿领”,不仅订购她的蔬菜水果,还将家搬到了她的农场周围;
她牛刀小试赚到了200多万元,雄心勃勃地开始了新的计划——在国内推广CSA农场经营模式。
她就是——

26岁IT丽人:
“我是格子间里
可怜的工蚁”
  4年前,张茵是北京中关村的一位IT丽人。26岁的她已是一名成功的销售主管,但她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打杂头头。从行政开支到会议安排,再到市场活动、客户维护,所有和支出有关的大小事,都得我操心”。
  销售主管的工作很繁忙,张茵经常晚上加班,工作到次日凌晨一两点钟成了家常便饭。“颈椎病发,套着项圈躺在床上时还要遥控市场推广活动的明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张茵觉得苦不堪言,“难得休年假,去了趟维也纳,不料凌晨两点却被郑州一个客户的电话吵醒。我一看到手机上显示的号码,立刻下意识把自己的声音‘调到’工作状态。”对此,张茵只能无奈苦笑,“即使逃得那么远,还是会被工作追压。很多外国人度假时,能真的把工作统统扔掉,但我却不行。”为完成天量般的销售额,张茵有时“真恨不得自己能生出三头六臂来”。
  一次,朋友来看望张茵,才发现感冒了还坚持上了一星期班的她躺在床上几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床头柜上丢着一板残缺的阿莫西林胶囊,那是她自己到药店买的。“平时根本抽不出时间去医院挂号看病。”担心自己最终会因疲劳过度猝死,张茵很悲哀,“别看白领都衣着光鲜,但都不过是格子间里可怜的工蚁,最终不是倒在格子间里,便是倒在去格子间的路上……”

向往“地主”生活:
“农夫、山泉、有点田”
  为排除心中的郁闷,张茵和男友跑到京郊的深山里疯玩,心情舒畅了许多。在和当地一个大嫂聊天时,张茵不由得感慨说:“这里的空气真好,我们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闷死了。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到农村生活一段时间。”大嫂笑着说:“那还不容易,我们这里土地多的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正愁没人种田,有的都荒了。如果你能来这里投资,建个农场种菜,说不定还能赚大钱呢!“
  一句话让张茵心动了。“我那时听说,著名笑星陈佩斯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正带着妻子隐居在离此不远的大山里种树,如今夫妻俩已营造出万亩山林,过上了‘农夫、山泉、有点田’的‘地主’生活。”
  经过一番考虑后,张茵决心自己办农场。2008年初,经过与大兴县有关部门协商,张茵以每亩600元的价格租了100亩土地。
  远在合肥当高级教师的张茵爸妈听说女儿要钻进山沟里当菜农,直骂她“中了邪”。当熟人问起张茵的情况时,他们不好意思说明这一切,称女儿仍在中关村大公司工作。

野猪岭打动法国夫妇:
20万美元入股农场
  执意要当“菜农”的张茵很快发现,“租金虽然不多,但真要建农场需要一笔数目惊人的资金投入,要雇工人、盖房子、搭建大棚、采购灌溉设备等等。”张茵为如何筹钱犯起愁来。
  男友开玩笑说:“晚上把朋友们都请到家里聚聚,边吃饭边让大伙献计献策,说不定还有人愿意投资呢。”
  也许是久居都市、受够了农药残留和尾气污染之害的原因,听说张茵要在山里办有机农场,朋友们个个都感到新鲜而兴奋。其间,张茵的好友凯特莉更是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
  “凯特莉出生在法国北部一个农场主家庭,当过农艺师,对果蔬的种植管理颇有一套。几年前,她和丈夫一起到北京开公司,自从有了孩子便成了专职太太,她正愁自己的专长无法发挥呢!”张茵说。
  在大兴县野猪岭下的一片山谷里,山花烂漫,小溪清澈见底,空气纯净得像过滤过一般。到野猪岭考察时,凯特莉和丈夫一下就被那里近乎原始的美丽风景迷倒了。他们当场决定投资20万美元入股,并把家安在农场。“这真是个天大的惊喜!”对张茵来说,最大的困难解决了。

“五谷不分”女孩:
蚯蚓肥种出天然味道
  此前,张茵几乎是个“五谷不分”的女孩,更不要说种菜了。当地的村民开始时对她抱有疑问,但不久就开了眼界。
  与别的农场不一样,张茵请雇工特意不要熟手。“一些熟手会自己变点魔法,让蔬菜长得更快更好,而我的信念就是纯天然种植。”张茵带着工人搭起了钢架大棚,用的是从以色列引进的灌溉设备,地上还有专门建起的雨水收集装置;当地农民种菜都离不了尿素、磷肥之类的化学肥料,但张茵用的都是经过发酵消毒的人畜粪便及草木灰。
  “这些是‘蚯蚓肥’。只有这种肥料才有天然营养,种出来的菜才好吃。”张茵解释道,农场还订下很多规矩,比如禁用农药、催熟剂、除草剂。
  张茵农场还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对蔬菜生长的精确把握和质量控制。“很多人问我,你们怎么给一颗菜设定质量标准?以‘上海青’为例,在这里每亩地种植18万株,每株间距5厘米,22天采收,每株重量8到12克,严格按照标准化方式生产的蔬菜每颗重量误差只有5%左右。”
  拿张茵的西红柿来说,标准要求甚至细致具体到每一株上挂多少果,“多余的必须剪掉,以确保产品质量。”与普通西红柿的软绵不同,张茵有机农场生产的西红柿香脆多汁。“这就是天然的味道。此外,其甜度能达到11,已经接近西瓜的甜度了,和市场上的那些圣女果相比,当然更受消费者青睐。”
 
结识“绿领”人士:
引进欧洲时尚蔬菜品种
  仅仅几个月,张茵的有机蔬菜在京城就有了良好的口碑。尽管这些有机蔬菜每公斤通常卖十几到二三十元,是普通蔬菜价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但在市场上却格外抢手。不少大型西餐厅及星级酒店直接将货车开到张茵农场采购食材,还有不少驾着宝马、奔驰名车的高端客户。
  第一年,张茵的农场就赢利60多万元。内行都知道,种植有机蔬菜成本很高,牛刀小试就能取得如此成绩,足够令人对张茵刮目相看了。
  如今的张茵,无论温室培植菜苗技术,抑或是开小型拖拉机,样样精通。昔日白嫩的双手早被晒黑,掌心里甚至有一层厚厚的茧子。尽管如此,比起在格子间里当“蚁工”,张茵更喜欢这种“天然”的生活。“我创办这个绿色农场的初衷,是想让大家了解什么是有机食品。自然界已经千疮百孔,不能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伤害土地,我希望藉此治疗土地的创伤,看到它能恢复。”
  通过经营有机农场,张茵还结识了许多和自己一样的“绿领”环保人士。她的客户中有一位英国女士,怀孕后和丈夫一起把家搬到了张茵的农场里。后来,这对夫妇还专门办了一个英文网站,向北京的欧洲老乡介绍张茵的有机农场。
  2009年3月,英国农业部举行蔬菜基地评选活动,在他们的介绍下,张茵应邀前往考察。
  在威尔士一处蔬菜基地,张茵大开眼界。“基地从选址到蔬菜的培育管理,以及配送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而这些是以前在国内闻所未闻的。”
  考察期间,张茵发现一种名叫希格利亚的蔬菜是伦敦人餐桌上必备的时尚调味品,而中国目前还没有种植。看准了其中的商机,她立即从英国引进这种蔬菜,在自家农场试种。
  不出所料,这些在国内堪称独一无二的“洋品”很快受到了老外们的青睐,一些高档饭店也闻风而动,纷纷到张茵农场采购。尝到甜头后,张茵又一口气从欧洲引进了30多个时尚蔬菜品种。“后来,就连一些外国驻华使馆都主动请我们供应蔬菜。”

预付式健康菜直送:
推广CSA农场模式
  在国外考察时,张茵发现英、美国家十分流行CSA(社区支持农业)农场营销模式。即在种植季节之初,消费者预付给农场主一部分钱,而农场主则保证自己的产品百分之百是有机蔬菜,待产品成熟后就直接把健康菜送到订户家中。“这样就能以法律合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安全。”张茵说。
  今年春天,将农场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的张茵开始尝试在国内推广CSA模式,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短短一周内,订户就超过3000个,而且八成以上是外籍人士及国内老板。“现在,客户只要头天下午在网上下单,注明所需蔬菜种类及数量,第二天早晨,配送车就能将带露珠的蔬菜瓜果送到他们家里。”
  如今张茵已经有了200多万元的家底,她透露说,“准备投巨资办一家旅游度假村。”在她农场旁边,如今已经散落着一片欧式木屋,其主人全是追随张茵而居的外国人,其中既有工程师、演员,也有一些大公司的老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