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2018-06-20 16:04:41)
他在书中多次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好钻研的、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思维的人”
“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怎样才能使紧张的、愉快的脑力劳动在学校里占统治地位呢?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们周围有很多孩子上学时能考出好成绩,除了学习的其他方面就明显的木讷,似乎是只知道学习给学傻了。这不正是教育的悲哀吗?如果我们抱着让孩子越学越聪明的宗旨,致力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思维训练场,我们就能培养出聪明的学优生来。
“必须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是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你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这让我更坚信一节课明确学习重点是必须做好的,它不能仅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扎根到每一个学生的意识里,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容的方向。在以后的“引导自学”课型教学中,我会研读教材,精准地把握自学重点,并发挥好学习重点的导向作用。
“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得越加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真正的巩固知识,是让学生对事实、事物、现象的实质进行独立思考。”非常庆幸的是我们班现在实践的“引导自学”课型就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宝贵的教育思想。其倒三角形的课堂结构突显并保障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不仅如此,这几句话让我更明确了如何设计组织“巩固自学成果”环节的学习,要以实践载巩固,以巩固促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求是:“我要关注的是,让我所培育的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我也会铭记于心,并以此鞭策我在教学之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