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2009-05-31 13:51:06)
标签:

古银杏树

华盖真人

八水河

龙吟

潜龙飞瀑

龙潭水库

旅游

分类: 旅游:东北、北方

    离开明霞洞,沿着铺就的石台阶下山,一边低头看着脚下的路,一边抬头欣赏和拍录侧面高山上孤立悬着的或层层叠叠的奇石,完全忘却了“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的忠言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几经弯曲到达上清宫。上清宫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绌建的道场,主殿供奉玉皇大帝,东西两侧的偏殿中分别供奉“三清”和“七真”。它的建筑规模不大,且年久失修,多有损坏。故一瞥而过,只拍了一张石刻道教太极图案,还因树上拉了两条绳子而有些不雅。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不过这里两株古银杏树倒很值得一看,它苍劲古朴,树龄超过千年。其一主干周围长满子株,这株银杏为宋上清宫刘真人亲手所栽。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另一株更奇特,是在主干内部长满子株,形成树中树的奇观。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崂山各道教宫观都栽植银杏树,一是因为银杏树龄很长,是一种维系长久的象征,二是这种树的特殊树液能抵御虫害,遵从了道教既不杀生又能保住树木的原则。

    从上清宫继续下山,左侧八水河清澈的溪流在巨形卵石间伴我们向下同行。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不久眼球又被右侧的高山峭壁所吸引,视线顺着峭壁前行,一缕激流从峭壁顶端倾泻而下,越走越近,越近越清,已经能看见石壁高处的隶书“龙吟”二字,原来龙潭瀑到了。“龙吟”二字写出了龙潭瀑的形与声,字径1米,为1981年书法家黄苗子游崂山时所书。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来到龙吟桥上,恰对龙潭瀑飞流而下,注入下面清澈的龙潭中。清代即墨文人蓝桢之诗“一链高挂悬崖癫,玉龙倒喷西江水”描写的恰到好处。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在龙潭瀑左侧下方,刻有字径比“龙吟”小一半的草书“潜龙飞瀑”四字,是1981年书法家沈鹏游崂山时所书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而最左下方更小的楷书题刻“龙潭瀑”,则为年仅16岁的龙潭瀑上游教子园村山民曲立秀书刻,笔划尚端正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龙吟桥的铁索护链上挂满了情侣们祈求爱情长久的红布条同心锁。这座桥是1985年五四龙潭瀑洪灾抢险救人后于1995年新建的。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198554,雨后山洪暴发,崂山龙潭原桥水深过腰,200多游人被困桥北,年轻的海军战士石建为抢救群众英勇牺牲。为纪念他和其它挺身救人的英雄群体, 19851230青岛市政府在这里雕像立碑。石建烈士的半身浮雕铜像,镶嵌在一块高4.5的自然花岗岩主碑上,碑体上有诗人贺敬之的题诗《咏崂山英雄群体》。而青岛市委书记刘鹏题写的碑名“崂山五四抢险救人英雄群体纪念碑”,则镌刻副碑上。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走过龙吟桥,兴奋的心情开始放松下来,不过下山的坡度也变大了。这时我方感到腿脚不太灵活了,小腿肚酸痛酸痛的。我后悔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昨天海滨的路走得过多。幸好上山听女儿的话坐了缆车,否则真难以想象

正当我艰难的一步一顿足的下行时,突然眼前一亮,一座靓丽的高山水库呈现在前下方。不用说,它就是1996年建成的容量33万立方米的龙潭水库了。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从龙潭水库继续下山,路还是那么陡,一癫一顿的下来,好不艰难。上山时腿脚还控制自如,下山时它们好象变成了别人的腿脚而不听招呼。问一问同行下山的游客,似乎都有同感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抬头打量左侧半山间一块块巨石,忽然发现其中一块上刻有“天梯” 两个大字,顿然领悟我恰似在天梯上登上登下!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奇观崂山,上易下难(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前面要去太清宫,有许多路要走,无论如何还是要坚持。这次崂山行让我体会到“上山容易下山难”的哲理。其实下山并不是真的比上山难。一是人们上山的期望值高,过于兴奋会忘记劳累;下山时无所追求,自然感到体乏无力,这是精神因素。二是人们体力不够,往往上山用尽了力气,下山已力不从心,这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因。它告诫人们办事要留有余地、一定量力而行,方能不陷于力不从心的尴尬境地。

 

附视频:奇观崂山(二)上清宫与龙潭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