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单元 济南的冬天  拓展阅读

(2010-08-26 09:33:51)
标签:

杂谈

分类: 同步拓展七年级上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

  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历害哩!”

 

 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江南的冬景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 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问题设计】

1、选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江南的冬景》,却为什么从北国的冬天开始写起?

 

2、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冬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怎样的心境?

 

3、品析本文的语言,按要求答题。

(1)“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览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生气。”请根据原文对这句话作具体解说。

 

(2)“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点的“洒”字用得十分的传神贴切,试说说“洒”字好在哪里。

 

 

4、本文第七段写雪景,和老舍《济南的冬天》的雪景比较,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你认为那一种写法好?

 

 

5、《江南的冬景》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艺术的手法,描写了一幅幅和暖、恬静、宜人的江南冬景的水墨画。作者善于捕捉江南的典型景物:冬草、冬雨、冬雪,将读者带入一种优美、闲适、温润的意境,“曝背谈天图”“午后郊游图”“江南冬雨图”“江南雪景图”等几幅画给读者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你喜欢那一幅?请对你喜欢的一幅作点赏析。

 

【参考答案】

1、用对比反衬后文江南之冬的生机勃勃。

2、悠闲、洒脱。

3、(1)芦花到冬至不败。乌桕树红叶落后,桕子挺立枝头。草根边带点绿意,寒风吹不倒。

(2)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江南冬雨细微、均匀而下的形态,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轻快喜悦。

4、《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两种写法都好,老舍写的直观易懂;而郁达夫引用诗句的写法,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5、示例:午后郊游图: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东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燃到了画里,是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一座城市的成长代价

青果

 

作为济南人,我更愿意听老人们讲过去的老济南。他们操着纯正的济南口音絮絮叨叨的,济南的骄傲历史就恍若眼前。

关于老济南,与老人们所讲一致对应的是古人的描写:“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再就是那副著名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三面环山,形成摇篮状;摇篮里的济南,就难免露出几分娇嗲之情。幽幽青山的怀里,一汪烟波浩淼的湖、婀娜的荷叶、含羞的水莲、“水涌若轮”(《水经注》)的72眼泉、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青石板、莺穿柳带枝条拂地的垂杨———这一切构成了济南的基本要素。这样的景致在江南也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然而在北方,这番娇柔与洇润难怪引得多少文人墨客驻足,留下赞美的诗篇。江南和江北到底是不同的,同样的情调,江南是甜腻腻的,而江北总是多了些硬朗和苍凉。

清末刘鹗《老残游记》里描述的湖,决不是现在的大明湖的样子。据说当时湖的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湖水冰清玉洁,倒映着千佛山似真似幻的身影,靠岸的地方有大片的芦苇和荷塘,有风吹来,满湖的山、水、花、叶一起轻歌曼舞,分外妖娆。

再往南,便是“天下第一泉”———趵突泉。那时候,趵突泉没有现在这样的园林,只是一个亭子一泓池水,但是那三眼泉的声势极大,古人曾经形容它:“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想来是有磅礴之气的。

围绕在大明湖和趵突泉周围的就是青石板的街道和浓密成荫的垂杨了。雨水丰润的季节,仿佛每块青石板下都有一眼泉,从青石板之间的缝隙中汩汩涌冒出来,轻拂你的脚边,也冲洗了青石板,因此青石板总是一尘不染的。垂杨更是绿得铮亮,柳枝有的垂到青石板上,显得那么柔若无骨,和它们擦身而过,都舒展一下纤细的肢体,与青石板上面的水印连成一片,简直产生一种发痒的喜爱。

听听老人们嘴里吐出的一串街巷名和泉名吧:金菊巷、剪子巷、花墙子街、芙蓉街、王府池子、珍珠泉、漱玉泉、无忧泉、舜泉、白石泉……就能知道那是怎样的情趣了。长辈的长辈提着一篮子脏衣服,后面跟着孩子们,穿过这些巷子,到随处可见的一处小泉池边,老人不停地洗,孩子们就在附近弯弯曲曲的小溪边玩耍。小溪极浅,却也能没及脚踝,有各种各样圆滑的石子垫底,还有长长的飘动的水草,偶尔有几只小虾和一条小鱼游过来,就到达了快乐的巅峰,欢呼雀跃。

然而,奇怪的是,这样梦幻般的美丽却让老济南人头痛了。他们抱怨政府不体谅民情,不去治理这种威尼斯式的小路,因为青石板的路面高低不平,而且日夜被水滋润着,有些地方就生了青苔,倒是浪漫了,却让步行的和骑自行车的人处处不便,容易摔跤不说,出门就要穿不透气的雨胶鞋,弄得家家都是统一的臭脚丫子味。

如今,这样的良辰美景都已经成为虚设,那种极致、含蓄的图片般的美丽永远变成了回忆或者挂在了博物馆的墙壁上。现在的济南连老舍《济南的冬天》里“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都是奢侈的,因为济南的冬天已经很少看到雪了,只有老舍笔下的阳光还依然温暖着我们。72泉中有的已销声匿迹了,有的干涸了,连声势最旺的趵突泉都时断时涌,即使喷涌的时候,也变得温柔了,像三朵羞涩的睡莲,倒是它周围的地方不断上升的小水泡,犹如闪亮的白色珍珠,一串串的煞是好看。是的,济南空气里的水分被现代生活的热烈蒸发了,剩下的只是干裂和炙热。

老济南人都如愿了,再也没有了摔跤和穿雨鞋的烦恼,可是又怀恋起和泉水相伴的岁月来。他们开始感慨时代的变迁使城市之间更加相似,这时才明白了泉水的冰冽与童真的快乐一起永不复返地封存在了那个年代。这似乎是伤感的。然而,当我看着老人们在盛夏的夜晚,三五成群地坐在富丽堂皇的商厦前享受空调的余凉,闪烁的霓虹灯照亮他们惬意的表情时,宁愿把这种时代的变迁看成是城市的成长,就像人必须要长大,必须由幼稚变得成熟一样,一座城市也终将由最原始质朴的模样,变得丰满和时尚。既然是成长,就要付出成长的代价。

老济南人的抱怨和愿望实现后的遗憾;济南的成长和成长后所付出的代价……好像济南人总是在患得患失中感受不变中的万变。也许惟一恒久的恐怕就是青石板下的一眼泉,那是烙在每个济南人心中的一块写满生活情趣的青石板,一眼流淌着命脉的生生不息的泉。

 

赏析:

“一座城市的成长代价”,这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其实不光是济南,每一座城市的人们,在城市“成长”过程中,不都要经历这样的阵痛吗?城市是这样,人生似乎也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结尾的含义恐怕远远超出了作者本身所言。读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也有很多感触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