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全程的地质概貌,有三个典型的特征,一是漓江上游的花岗石地貌,二是漓江中上游与下游部分地段出现的砂页岩地貌,三是漓江中下游的石灰岩地貌。
分布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花岗石地貌,形成于加里东造山运动期,又受到燕山运动的影响,岩体为碱性花岗岩,与桂林资源县的花岗岩体属于同一岩基。花岗岩硬度很高,抗风化能力强,所以,猫儿山地区各个山岭山势挺拔,陡峭异常,满目皆是象刀砍斧削一般的悬崖峭壁。猫儿山海拔高,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山顶到山下,气温呈垂直变化,在山下穿衬衫,山上就得穿羽绒服了。
进入冬季,山上积雪结冰,一片白茫茫的,那些冰挂在树梢上,象圣诞树一样的景致,惹人喜爱。
猫儿山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丰富,森林繁茂,水源充足,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她的植被覆盖面积大,岩石裸露的面积少,这等于给岩石穿上了抵抗风雨剥蚀的防护衣。
距猫儿山顶六公里左右的八角田铁杉林,这是一条分水岭,一条小溪向北流去,流入龙胜境内,汇入柳江。另一条涓涓小溪从这向南流淌,便是被确认为漓江的源头,源头位置在北纬25。54’,东经110。27
7、海拔1860米处。沿着源头一直往下走,开始比较平缓,走了约莫3公里,小溪的落差越来越大,坡度越来越陡,小溪也壮大起来,水流也变得丰满起来,甚至形成悬泉飞瀑,一路流泻。这股水流,跳下山谷,淌过林立的巨石,在山间左冲右突,回旋折转,汇集各路山涧,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奔向既定的目标。
在漓江的源头地段,因为沉积物搬运的距离短,水流的沉积物少,山石棱角分明,大小杂陈,山谷中巨石林立,如狮蹲虎踞,气象雄伟壮观。从动力地质学的角度来说,在猫儿山的山脊,涓涓细流冲击力小,对地形的改造和影响力也就小。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随着水流往下,细流汇集着沿途的山涧和小溪,流量越来越大,冲击力量越来越强,这股力量切割着地表,把岩石的缝隙冲刷侵蚀分割成一个个山谷,一个个峭壁,一个个悬崖,一个个大石头,落差大的地方,达到50多米。她们用自己的行动昭示着一个真理:团结就是力量。
在猫儿山上的潘家寨和高寨一带,山腰上的毛竹林,青翠欲滴,在风中向人们点头致意。这里水的流速在每秒半米以上,过了高寨,水流变化很大,时缓时急,沉淀物逐渐增多,在凸岸上陈列着砾石浅滩,在凹岸可见水流冲击而成的陡崖或者河心滩。
行至华江乡的水埠村,可以断断续续看到一些南北走向的砂页岩,她们覆盖在花岗石上面,这一带的山形水势走向平缓,山顶相对山脚的高度在500米以下,坡度低于20度。
到了山脚的华江以下,就全是砂岩页岩和板岩地区了,各路汇集水流冲击而成的山间小平原,河床中的卵石明显变小,最大的也只有小的电视机那么大,一般在直径l0厘米到15厘米之间。
漓江水经过溶江镇,江宽水阔,在灵河与六峒河即华江的交汇处,出现大面积的砾石滩,两股水流会师之后,沿途又汇集灵渠、小溶江、甘棠江等大支流,水势平缓,河床较宽,江面宽l00米至200米,水深约2米,放眼望去,一片冲击平原,两岸植被丰富,秀美而野逸,一路山光水色,田园如画,郁郁葱葱的马尾松成林成片,水稻和树木长势喜人。绿树红花和金黄的稻谷映衬灰瓦白墙的农舍,简直就是一副米勒笔下的油画,时有三三两两的渔船从江上划过,吆喝着,抒发着劳动的艰辛与欢乐。
从兴安到灵川,从灵川到桂林市区,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兴坪,便是人们熟知的“喀斯特”地貌了,由于水的溶蚀,这一段无山不水,无山不洞,无洞不奇,山青水秀洞奇城美,成为大自然的奇观,如果说这是天然的雕塑,那么水就是艺术家了。桂林神姿仙态的山是怎么来的?桂林山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鹅管是怎么来的?那都是水的功劳啊。那些含有碳酸盐类成分的地下水,顺着岩石裂缝流出,慢慢雕空了一些岩石和山体,形成了山的孔和洞;水份渐渐蒸发,她的碳酸盐类沉淀结晶,也慢慢堆积,把岩石雕刻成了各种仪态万千的物体,这么说吧,凡是自然界有的,人世间存在的,甚至神话传说世界里的形形色色的动物植物人物事物神物,都在山体和洞中有所呈现,玄妙无穷,栩栩如生。至柔者莫若水,人们常说“似水柔情”;至刚者莫若水,人们常说“洪水猛兽”。水的力量来自团结和韧性。是的,漓江水是最有毅力的,年复一年,锲而不舍,默默地柔柔地吻着岩石,镂着山体,把它们雕塑成了桂林城里的象鼻山、叠彩山、伏波山、穿山、独秀峰、碧连峰等等一个风景名胜,又把七星岩、芦笛岩、莲花岩等岩洞雕刻成一座座大自然的艺术宫殿。
同是石灰岩地区,因化学成分不同,岩石抗风化抗侵蚀能力也不同,从而导致其地貌特征备异。石灰岩区的岩石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两种,后者比前者硬度高,不易被水这个“雕塑大师”溶蚀,所以,“雕塑大师”雕塑形成的山峰,色彩既深又陡峭,兴坪地段的石灰岩中自云质的成分比重高些,石灰岩含泥较多,从兴坪到阳朔一段,人们坐漓江游船可以看到,山形较为平缓,这是由于这一带的地层属于层积变质岩。
.
关于漓江流域的桂林市城区地质与构造请看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的报告:
地层出露总厚度为l405~2146米,其中泥盆、石炭系碳酸盐岩厚l361~2066米。泥盆系石灰岩分布广泛,出露完好,化石丰富,具有典型的台地浅水相和台地斜坡相沉积类型。桂林市主要沿水系及谷地分布。位于南北向弧形构造北翼南段至弧顶部位,构造线以近南北—北北东向为主。主要褶皱白西而东有塘家湾背斜、尧山背斜。主要断裂有芦笛岩一窑头山断裂及尧山一雁山断裂,其生成发育为中生代印支一燕山期。新生代喜山期以上升活动为主。局部发育规模较小的北西向断裂、裂隙。茶店村向斜沿向斜谷地堆积厚5458米的第四系砂土、砂砾层,其间上泥盆统灰岩及下石炭统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断续分散出露,地层倾角平缓,l0度左右,于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的以南翘起,形成良好的汇水向斜构造。尧山背斜轴部出露中泥盆统下段砂岩,翼部由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组成,背斜受纵横向断裂破坏,致使两翼地层缺失和尧山主体呈断块隆起。南延至雁山一带受断裂破坏仅保存东翼部分。近断裂地层倾角较陡,并有挤压破碎现象,其余一般l0~20度。除上述主要褶皱外,于老人山至南溪山一带尚有北东东向的小规模褶曲,如老人山背斜、南溪山一背斜、黑山向斜等。芦笛岩一窑头山断裂为一走向北北东至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30~75度的压扭性断裂,上盘以形成挤压带为特征,如第二造纸厂北上泥盆统灰岩的挤压揉皱带、下月山至烂桥堡挤压揉皱带。沿断裂两侧发育北西向反扭及北东向顺扭。两组共轭断裂、裂隙。尧山一雁山断裂,沿尧山背斜西侧发育,自北而南走向自北北东转北北西,断面倾向东,倾角30~60度,上盘出露中泥盆统砂岩和酸盐岩,下盘为上泥盆统灰岩或下石炭灰质白云岩和泥质灰岩。于潭南村至三塘一带沿断裂发育晚白圣世的断陷盆地,沉积粉砂质泥岩及砾岩。
在桂林与灵川交界的定江镇南边村,耸立着一块标志碑,碑为塔型,高2米,宽1、2米,黑色大理石镶嵌,塔为三根水泥方型柱组成,塔顶托一地球仪,碑文用中英文刻着:
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南边村界线剖面
右侧还刻着南边村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简介:
南边村附近,出露据今约三亿六千万年前地史时期为泥盆纪与石炭纪交界时期的沉积的地层,泥盆系与石炭系界线在南边村剖面上是在连续沉积的灰岩层内通过,它与1979年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所定的现行D
C界线完全吻
合。l988年5月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确定为全世界范围内泥盆——石炭系秀线辅助层型剖面。
这是l99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立的。南边村地层剖面分别属上泥盆纪延至石炭纪两个相衔的古生代年代,分别据今4亿和3.4亿年。1988年,国际泥盆一一石炭系界线工作组多次研讨,确认南边村地层剖面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于是选定此地为全球泥盆——石炭系界线副层剖面点位,这也是我国地层研究成果第一次得到国际权威组织确认。
大家知道,石油与岩溶关系密切,桂林生油的环境是存在的。那么,桂林为什么没能形成一个大的油气田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茹锦文教授为此专门写过一篇《桂林为何没有形成一个大油气田》的文章,解答了这个问题,特摘录如下——石油作为一种矿产资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它不仅需要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层提供油气的物质来源,而且需要地质构造隆起和有利的储存空间,以及以粘土岩为主的巨厚地层的覆盖。这称之为石油形成的“生、储、盖”三要素组合,缺一不可,其中油气的储存空间很有一些学问,这正是
本文所关心的话题。
原来,油气埋藏在地壳深部高温高压下,仍处于流动状态,需要特定的空间方能保存。油气的储存空间大致可分两类——砂岩孔隙与岩溶孔隙。储存于岩溶孔隙中的石油由于地下空隙大,相互之间的连通性好,单井出油率高于砂岩孔隙中的石油几百以至于上千倍。岩溶孔隙中的石油不仅产量高,而且储量大。根据目前的资料统计,储存于碳酸盐岩中的油气,占了世界总油气储量的75%。因此石油与岩溶的关系不可等闲视之。
从事石油勘察和开发的学者们都希望到桂林考察一番。在他们工作的油气田中,要了解深达几千米以下的地质结构只有通过一个个钻孔,得到的仅仅是一孔之见。到了桂林。油气赖以储存的岩溶面貌可以一览无余。
1994年4月,笔者在陪同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高级地质师Alfredo E
Prelate考察桂林时,他除了赞美奇特的峰林景观以外,还向笔者建议在有关的文献中加上一段如下的论述:“中国桂林是现代岩溶发育的一种典型,对于研究与油气有关的古岩溶学者来说,尤其是在岩溶区从事油气勘察的学者,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了解的场所。”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由此可见桂林不仅是广大游客向往的地方,而且也是值得世界上所有的石油工作者观摩和考察的场所。
读者一定会问,岩溶储集空气如此之好,桂林为什么不形成一个大的油气田呢?原因是油气田形成以后缺乏合适的覆盖层保护。目前世界上的大型油气田均分布在盆地中,就是这个道理。中国西南部自第三纪以来,随着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云贵高原、南岭也相应地隆起,即便原来生成了油气田也会被一一地破坏掉。桂林附近在下石炭系地层中曾发现油页岩,说明生油的环境是存在的……可在晚近时期由于露出地表而被
破坏了。
漓江流过灵川,就到了桂林市区。
桂林市至阳朔的漓江地段,喀斯特地形地貌的神奇幽美境界达到了一个高峰。
漓江进入到喀斯特地区,这里的地下河和暗河发育,一部分江水渗入地下,形成了地下伏河,江水流量小了,河道变窄,水流清浅。游人可见江中的卵石水草和游鱼。有关部门常在此地段疏浚可道,加深江水,以便航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