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树——读贾平凹的《山本》感悟
(2018-06-12 21:17:37)
标签:
《好大一个树》贾平凹《山本》评论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贾平凹是当今文坛的一棵大树,而且是一棵常青树。贾平凹笔耕不缀,至今已写16部长篇小说,近几年平均两三年一部,这是在当今文坛少有的。贾平凹凭借《秦腔》获得国内长篇小说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现在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作协主席,名声响当当的。贾平凹身体硬朗,并且善于经营,爱好广泛,书卖得好,书法也一字千金。不能不让人羡慕,尤其67岁还写了厚重的《山本》,我个人是蛮敬重和追随的。
《山本》是一本丰满的书,故事完整,人物多,主要人物个性鲜明,线索交织,寓意深刻。
《山本》中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秦岭大山里一个叫涡镇的地方,在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里,其顽强自保却最终毁灭的命运。小说从女主人公陆菊人和她家的一块风水宝地写起,陆菊人带着三分地做嫁妆嫁到涡镇,指望它带给自己好运,但阴差阳错这块地竟成了男主人公井中秀安葬父亲的坟地。陆菊人绝望之余发现井中秀是个知恩图报又聪慧俊逸的青年,并把初始的美好希望寄托在井中秀身上。井中秀也不负所望成了富贵官人,成了涡镇保护神一样的统领,涡镇一个时期繁荣昌盛,令八方羡慕。然而涡镇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外面有土匪山贼,有政府的军队和保安队,也有红色的秦岭游击队,还有井中秀不共戴天的仇人阮天宝。乱世里处处以暴制暴,人如草芥,涡镇看似固若金汤,而终于不保,陆菊人的三分风水宝地给井中秀带来好运,也给他带来厄运,让他和涡镇一起灰飞烟灭了。看似命运作弄,实际是时代大势之下无奈的悲剧结局。小说给读者留下了悬想和深刻思考。
《山本》是作者心目中的“秦岭志”。贾平凹创作《山本》的初衷是写一本秦岭志,没料在这期间收集秦岭二三十年代的许多传奇,“去种麦子,麦子没接穂,割回来一大堆麦草”,由此改变了初衷。那些热门的故事、人物和事件拨开了贾平凹的思绪,让他欲罢不能。用他自己的话说“像筷子一样啥都要尝,像尘土一样到处乱钻,太有饥饿感了,做梦都是一条吃桑叶的蚕”,所以他的故事绘声绘色,他的人物活灵活现。但在热闹中他也没忘了他的初衷,他把写《秦岭志》的任务让失去权力和影响的麻县长替他完成。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对比,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写照。
在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秦岭的爱和对秦岭的熟知,他熟悉秦岭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熟悉秦岭的风土人情,记述了大量秦岭的草木和鸟兽,记下了一些民间偏方、秘辛,以及秦岭一带的一些吃食,这些都成了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再现了地域特色。秦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都是角色,他们才是秦岭的肌理和血肉。秦岭肃穆、庄严,让人敬畏。同时,也让我们感受了作家的不易和神圣。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有山的气势,山也有山的局限,涡镇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天,只知道在山里生存,而没有大的志向,他们或强悍或懦弱,或善良或凶残,或智慧或奸诈,终究本于尘土而归于尘土,成为过眼烟云。在小说中秦岭的神秘与人心的险恶,互相辉映;乱世的残酷与生命的延续,也是一样发人深省。山有山的气魄,啥时候到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时候,生活就到了另一个境界,人的水准就到了另一个境界。这一点在书中旁观者的眼中有所展现。
《山本》有寓意,阅读时要抓住意象的所指。贾平凹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作家,但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前卫的作家。他没有拘泥于传统文化出不来、故步自封,也没有崇洋媚外、成为空中楼阁,而是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并且坚持形式服从内容,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山本》和《白鹿原》一样,始终笼罩一种神秘色彩。看《山本》不能光看表面的热闹,还要光顾其中的寓意、意象和影射。陆菊人是半入世半出世,她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张,但并不是所有事她都能看明白,关键的时候她要去两个地方,一个到130庙找宽展师傅,一个到安仁堂找中医陈先生,这两个人一哑一瞎,她们俩都是彻底的局外人,而且代表一个方面,一个是佛家,一个是道家,一个代表今世,一个代表来生,她们的话往往为陆菊人拨开浑浊的眼光。同时,还有那棵皂角树,是涡镇神灵的象征,神被毁,神没了,涡镇自然也要着秧。
《山本》写得是人性。人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人性有挖掘不完的矿藏。人性不受政治的影响,人性在每个作家的手里都有闪光的亮点。《山本》看起来是一部写战争的小说,其实本质一部剖析人性的小说。贾平凹写得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实际上本质和现实有某种相似之处。在后记他提到了“现代性、传统性和民间性”问题,小说中的现代性体现在井中丞身上,他到城里念书,接受现代思想,反叛绑架自己的父亲要挟钱财,体现的是暴力,也体现在麻县长身上,麻县长有学识有能力,但被井中秀挟持,无奈之中的选择是编秦岭志,体现的是脆弱。贾平凹深知现代性的重要,小说结尾,井中秀和涡镇一起烟灰云灭。
就其本质来讲,对贾平凹影响深刻的是传统性和民间性,体现在小说上既有儒家、道家和佛家,道家是看开,佛家是寄托,儒家才是现实。读好这篇小说,把握女主人公陆菊人的心理很重要,陆菊人的视角某种程度也是作者的视角,作者的很多观点和想法都是通过陆菊人的视角和心理反应出来的,而陆菊人身上体现出来恰恰是儒家善的一面。小说中的人性是善恶交织,但弘扬的还是善。《山本》的时代是一个更迭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在其中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人性,好人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那么好,坏人也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那么坏,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民族的艰辛和不堪,也能感受中国人的聪明,贾平凹主流的态度是悲怜和同情,他带着痛苦和哀矜,描写着他们的不幸和死亡的。
他在《山本》的后记中说“作为历史的后人,我承认我身上上有着历史的光荣,也有着历史的龌龊,这如同我孩子的毛病都是我做父亲的毛病,我对他人他事的认可或失望,也是对自己的认可或失望。《山本》里没有包装,也没有面具,一支手表的背面故意暴露了那些转动的齿轮,我写的不管是非功过,只是我知道我骨子里的胆怯、慌张、恐惧、无奈和一颗脆弱的心。”
有人说,贾平凹的叙述有《红楼梦》的影子,也有人说他的这本书模仿了《白鹿原》,影子也好,模仿也好,终归不是他自己的。他要追求独特,只能走自己的路。这篇小说从我的视角看还是有很多不足,比如说小说的名字起得不够好,尽管作者有告白,但是谐音还是容易产生错觉。作品中有的场面和细节描写的过于残忍。陆菊人和井中丞之间的关系“发乎情,止于礼”成了红颜知己,如果迈出之间的禁锢,成为情人成为爱人,会增加这本书的色彩和厚重度。现在,贾平凹小说的知名度还远远没有超过陈忠实的《白鹿原》,但贾平凹和陈忠实的关系就像司马懿和诸葛亮,留给贾平凹的时间和空间还是蛮大的,我相信贾平凹会成为中国的村上春树!